登飛來峰和題西林壁的寫作背景,登飛來峰和題西林壁的意思

2022-05-10 12:46:50 字數 5685 閱讀 8200

1樓:匿名使用者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託壯懷。《題西林壁》為蘇軾47歲時所作。元豐七年(1084)四月,蘇軾離任黃州、就職汝州時,途次江西遊廬山,寫下此詩。

這首詩是他總結廬山之遊的絕唱。《東坡志林》載:「僕廬山詩盡於此矣」,可見這首詩是蘇軾的精心力構,也是他勘透世情的傑作,悟徹人生的妙諦,此詩一出立成典故,雅俗咸通,競相援引。

兩詩寫作,一先一后,時間相隔34年,一寫登飛來峰,一寫遊廬山,地點相去一二千里。

由此可知,王詩先於蘇詩。也就是說蘇東坡學了王安石。

2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的 不誠實

登飛來峰

作者王安石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洋村),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乙個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鍾山,諡文。

原文飛來峰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朝代】:

北宋 【體裁】:

七言絕句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飛來峰上千尋塔,

○○○●○○●

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

不畏浮雲遮望眼,

⊙●○○○⊙●

只緣身在最高層。

●⊙○●●○△

【注釋】:

全詩解釋:

飛來峰頂聳立著千尋的高塔,聽說塔上雞叫時能看見朝陽公升起。不怕浮雲遮住遠望的雙眼,只因為站在山的最高峰。

1. 飛來峰:就是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

2. 千尋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尋等於八尺。

3. 緣:因為。

4.雞鳴見日公升:雞鳴時可以望見太陽公升起

【寫作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託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樓上的 不誠實

3樓:匿名使用者

全詩解釋:

飛來峰頂聳立著千尋的高塔,聽說塔上雞叫時能看見朝陽公升起。不怕浮雲遮住遠望的雙眼,只因為站在山的最高峰。

1. 飛來峰:就是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

2. 千尋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尋等於八尺。

3. 緣:因為。

4.雞鳴見日公升:雞鳴時可以望見太陽公升起

登飛來峰和題西林壁的意思!

4樓:精銳小趙老師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

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公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

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近、橫、側四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登飛來峰和題西林壁有什麼異同

5樓:水晶玫瑰

通過兩詩對讀比較,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相同之處:1.從詩題看,王詩用動詞「登」,蘇詩用動詞「題」,都用地名作賓語,構成動賓結構的短語。

2.從體例看,兩詩都是寫景七絕。

3.從全篇的立意構思看,王詩借寫景抒發壯懷,句句入扣;蘇詩借寫景暢言事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於詩境之中。

4.從章法看,都是前聯寫景,後聯抒情。

5.從表達的語勢看,兩詩的情語中幾個用字幾乎雷同。如王詩轉句用「不畏」承上啟下作過渡,蘇詩轉句用「不識」承上啟下作過渡,各自的關照都極穩妥,又如兩詩都用「只緣」導引結穴;又如王詩的「身在最高層」與蘇詩的「身在此山中」也相同。

不同之處:

登飛來峰中:只緣身在最高層,前一句為不畏浮雲遮望眼,既是表明作者不害怕權貴,也說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題西林壁中:只緣身在此山中表示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只因為身在事物中,不能全面的觀察。

我要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和蘇軾的《題西林壁》的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飛來峰上千尋塔,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自緣身在最高層。(版本不同)【朝代】:

北宋【體裁】:

七言絕句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飛來峰上千尋塔,

○○○●○○●

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

不畏浮雲遮望眼,

⊙●○○○⊙●

只緣身在最高層。

●⊙○●●○△

【注釋】:

全詩解釋:

飛來峰頂聳立著千尋的高塔,聽說塔上雞叫時能看見朝陽公升起。不怕浮雲遮住遠望的雙眼,只因為身體站在山的最高峰。

1. 飛來峰:就是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

2. 千尋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尋等於八尺。

3. 緣:因為。

4.雞鳴見日公升:雞鳴時可以望見太陽公升起

【寫作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託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鑑賞】:

7樓:蛛蛛少年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援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1.飛來峰——就是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

2.千尋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尋等於八尺。

3.緣——因為。

這首絕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時的作品。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後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

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乙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

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遊蕩的雲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對後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於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於從常見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

2.橫看——從正面看,從山前山後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說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3.側——側看,從側面看,從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

5.緣——因為。

在眾多的歌詠廬山的作品中,蘇軾的西林寺題壁詩與李白《望廬山瀑布》同樣著名。但兩首詩的藝術構思卻大不一樣:李白通過香爐峰瀑布一處景色的描寫,烘托廬山的磅礴氣勢,激發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蘇軾則沒有描寫具體景特,而是概括抒寫瀏覽廬山的總印象,從中揭發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

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面對雄偉壯麗的廬山,詩人不勝感嘆地說: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峰。

你再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現在你眼前的廬山,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形象。我們為什麼不能確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為人在此山裡面,眼界受到侷限的緣故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自在此山中」,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普天下山山嶺嶺,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勢互不一樣?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果各殊呢!

對於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裡面,就會不見全域性,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8樓:神聖星光使

作品:題西林壁

體裁:七言絕句

9樓:匿名使用者

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蘇軾的《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0樓:宇智波半半

到百科去啊,上面的好厲害,謝謝我也用

登飛來峰和題西林壁兩首詩都講了怎樣的認識事物的問題請簡要分析兩首詩側重點?

11樓:匿名使用者

《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兩首詩,作者都是宋代的著名人物,都具有唐宋八大家的文壇地位。一般地說,文學史上都強調宋詩的議論特徵,把它與唐詩側重形象思維的表達方式相區別。《登飛來峰》和《題西林壁》都講了怎樣認識事物的問題,只是側重點不同。

《登飛來峰》側重於講正確認識事物所需要的是高屋建瓴,那就是要登高望遠,使自己處於最高點;《題西林壁》側重於講正確認識事物所需要的是移步換景,那就是換位思考,使自己取得最佳觀察點。

這就是不同角度,就有不同收穫。不過,這是哲理上理解這兩首詩的結果。

除此之外,還應該在意境上體會這兩首詩,這就要理解兩位作者的思想境界。

兩首詩不僅是借觀景來說明道理,更重要的是,兩位作者都借寫景表現了自己的理想追求。方法上,這都是借景抒情的形象思維。乙個敢於登上「最高層」,乙個實不在意「真面目」。

這就是源自對儒道兩家的各自立場,渲染、形成、發揚了不同的詩歌意境;這就是並不屬於、也不輸於唐詩的宋代大家,同樣的在詩歌絕頂上占有一席之地;這就是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諸子學派,在兩首詩裡表現的不同意趣。

登飛來峰,題西林壁題意相同的詩,題西林壁和登飛來峰這兩首詩談談你的看法

飛來峰前望飛來,離卻西土可徘徊 今人難解昔日事,吾欲飛去偈如來。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和登飛來峰這兩首詩談談你的看法 題西林壁 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

登飛來峰 題西林壁最後一句的區別是什麼

登飛來峰中 只緣身在最高層,前一句為不畏浮雲遮望眼,既是表明作者不害怕權貴,也說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題西林壁中 只緣身在此山中表示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只因為身在事物中,不能全面的觀察。題西林壁和登飛來峰最後兩句話看峰,對事物的認識有什麼不同 結句用議論結合寫景,顯得非常自然.身在最高層 拔高詩...

我要《登飛來峰》的賞析登飛來峰賞析

登飛來峰 宋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公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1021 1086 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援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 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