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漢江》宋之問的唐詩翻譯,渡漢江翻譯。求詳細

2022-05-25 23:01:44 字數 4000 閱讀 9042

1樓:匿名使用者

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歷春。愛語文網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這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2樓:匿名使用者

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3樓:卡門kamen之歌

全詩表抄達了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襲摯愛之情和遊bai子遠歸家鄉du時不安、畏怯的複雜心理

zhi。

《渡漢dao江》是唐代詩人宋之問(一說李頻)創作的一首詩。全此詩有巧妙的抒情藝術。詩人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後,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

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詩歌以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原文如下: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譯文如下:

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乙個新春。

越走近故鄉心裡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4樓:沐雨蕭蕭

宋之問《渡漢江》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渡漢江》是唐代詩人宋之專問(一說李頻屬

)創作的一首五絕。這是詩人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前兩句主要寫追敘久居嶺外的情況,後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遊子遠歸家鄉時不安、畏怯的複雜心理。

5樓:匿名使用者

《渡漢江》是一首詩人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意在寫思鄉情切,表現出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遊子遠歸家鄉時激動、不安、畏怯的複雜心理。

渡漢江翻譯。求詳細

6樓:匿名使用者

《渡漢江》,唐詩篇名,有三首:一首是五言排律,李百藥的作品;一首是五言絕句,宋之問(一說李頻)的作品;一首是七言律詩,元稹的作品。此三者以五絕《渡漢江》流傳最為廣泛,此詩收錄於《唐詩三百首》中,是作者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

【作品名稱】《渡漢江》   【創作年代】隋末唐初    【作者姓名】李百藥   【文學體裁】五言排律原文  渡漢江   東流既彌彌①,南紀信滔滔②。   水擊沉碑岸③,波駭弄珠皋④。   含星映淺石⑤,浮蓋下奔濤⑥。

  檣烏轉輕翼⑦,戲鳥落飛毛。   客心既多緒⑧,長歌且代勞⑨。[1] 作品注釋   ①彌彌:

漸漸。   ②南紀:南方。

《詩經·小雅·四月》:「滔滔江漢,南國之紀。」此二句是說漢江水勢很大流到南方更見其滔滔,也可見作者是從漢江上游乘船到襄陽的。

  ③沉碑岸:襄陽城西北有萬山;其下有沉碑潭,在縣西北五里。《晉書·杜預傳》:

「預好為後世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刻石為二碑,紀其勳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

『焉知此後不為陵谷乎!』」   ④珠皋:即解佩渚。

據《襄陽府志》載:鄭交甫在這裡遇二女佩兩珠,大如荊雞之卵。交甫索佩,二女解佩以贈;轉身走了十來步,佩玉和二女都不見了。

  ⑤含星:珠玉曰含,是說星光如玉。   ⑥浮蓋:

漂在水上的船。   ⑦檣烏轉輕翼:桅上的烏鴉在輕輕的翻動著羽翼。

  ⑧多緒:滿腹愁緒。   ⑨代勞:

替代。[2] 渡漢江》   【創作年代】初唐   【作者姓名】宋之問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原文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1] 作品譯文   我離開家鄉到了五嶺之外,經過了乙個冬天,又到了春天。因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沒有聯絡,已經很長時間了。現在我渡過漢江趕回家鄉去,怎知離家越近,心情就越緊張。

因為怕傷了美好願望,以致遇到同鄉,也不敢打聽家鄉情況。[2] 】《渡漢江》   【創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元稹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原文  渡漢江   去年春,奉使東川,經嶓冢山下。   嶓冢去年導漾水①,襄陽今日渡江濆。

  山遙遠樹才成點,浦靜沉碑欲辨文②。   萬里朝宗誠可羨③,百川流入渺難分。   鯢鯨歸穴東溟溢,又作波濤隨伍員④。

[1] 作品注釋   ①「嶓冢」句:漢水源出陝西寧強縣東北嶓冢山,初出山時為漾水,通過疏導,東北流經陝西沔縣西南合沔水,又東經褒城,以下才叫漢水。《尚書·禹貢》有「嶓冢導漾,東流為漢」語。

  ②「山遙」二句:遠看山上,樹木只有很小一點:近看江水,清澈見底,連沉入水中的碑上的文字,好像都能辨認清楚。

沉碑:指杜預沉碑事。   ③朝宗:

朝拜宗祖,指漢水歸海。   ④鯨鯢:即鯨,古時常以鯨鯢為兇惡的人。

「鯨鯢長百尺,雄曰鯨,雌曰鯢」。東溟:即東海。

伍員:即伍子胥。兩句是說:

漢水東流,就像鯨鯢歸穴,使東海溢漫,波濤洶湧;又像伍員帶領的隊伍、浩蕩不止

7樓:匿名使用者

"嶺外音書斷,"我自被流放到五嶺之外同家人的音信就已中斷"經冬復歷春."已度過了乙個冬天.如今,又經歷了一春。

"近鄉情更怯,"越是走近家鄉越是感到心虛膽怯"不敢問來人。"就是碰上乙個從故鄉出來的人我也不敢向他們打聽家裡的情況!附上鑑賞此詩的點評:

這首詩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訊息,擔心聽到環的訊息,而傷了好的願望。

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麼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

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問的家鄉一說在汾州(今山西汾陽附近),一說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西南),離詩中的「漢江」都比較遠。所謂「近鄉」,只是從心理習慣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過了黃河就感到「近鄉」一樣(宋之問這次也並未逃歸家鄉,而是匿居洛陽)。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作者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作者貶居嶺外,又長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他們由於自己的牽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書斷」的時間越長,這種思念和擔心也越向兩極發展,形成既切盼音書,又怕音書到來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由貶所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透過「情更怯」與「不敢問」,讀者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這種抒寫,是真切、富於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問這次被貶瀧州,是因為他媚附武后的男寵張易之,可以說罪有應得。但這首詩的讀者,卻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種共鳴。其中乙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已經捨去了一切與自己的特殊經歷、特殊身份有關的生活素材,所表現的僅僅是乙個長期客居異鄉、久無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鄉時所產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

而這種心理感情,卻具有極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於思維的現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聯結在一起。這首詩便是一例。

人們愛拿杜甫《述懷》中的詩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訊息來,寸心亦何有!」和這首詩作模擬,這正說明性質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時可以用類似方式來表現,而它們所概括的客觀生活內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名動天下的大詩人宋之問,唐玄宗李隆基為什麼要賜死他

李隆基賜死,他肯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要不然也不會盲目的去殺乙個名動天下的詩人,可能宋之問這個人得罪了李隆基吧 景龍三年六月,中宗崩,景雲元年 710 睿宗即位,認為他依附張易之,投靠武三思,屢不悔改,便將他流放欽州 今廣西欽州 舊唐書 說 先天中,賜死於徙所。而 新唐書 則說 賜死桂州。而且喜歡把人...

宋之問的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真的是因為膽怯嗎

主要看這個膽怯是指的什麼。如果是指這件事情的根本心情,那麼並不是。如果是指那個人所體現出來的,那麼就是膽怯。這就是原本的意義是指就不回家的遊子,越是接近家門口的時候,越是不敢推開家門。因為他害怕,他看到的是物是人非的景象。害怕聽到誰的生老病死,害怕原本等他的人不在了。明明十分渴望,卻又害怕失望。這句...

求關於 櫻花 的詩要古代的唐或者宋的不要自己寫的

長沙的麵包 櫻花一詞最早見於唐朝李商隱的詩詞 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蒼垂揚岸 詩人白居易亦有 小園新種紅櫻樹,閒繞花枝便當遊 的詩句。櫻花飛逝,風捲殘月.所謂伊人,何去何從.誰比櫻花篤,惠根謁真宗。櫻花 歡歌雲作伴,餘味載心頭。新韻因詩起,隨心未敢兜。蘇曼殊 七絕 本事詩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