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陳紫煠
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
意思為覺悟、智慧型,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
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磐的程度。涅磐對凡夫來講是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無上菩提。
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磐之智慧型。
即佛、覺緣、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果。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譯作無上正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你認為用在愛情裡合適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全文是什麼?出自什麼地方?
2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的。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乙個問題:
人覺得乙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個故事是兩個和尚鬥嘴的事情
4樓:卍上網的魚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出自佛教禪宗典籍《六祖法寶壇經》
還有蠍子向青蛙告白兄,您說的「竭」字應該是單人旁的「偈」字,讀做「記」的音。
5樓:溫茹雅
這是兩個境界,有兩首相對的詩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6樓:蠍子向青蛙告白
《慧能偈》 唐·慧能
7樓:
歌詞踢出個未來劉德華
《菩提本無樹》全詩內容是什麼?
8樓:淑芬
全詩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釋義:樹:這裡指菩提樹,意譯為「覺樹」或「道樹」。
明鏡:通常比喻佛與眾生感應的中介。
臺:指安置明鏡的地方。
菩提樹也好,明鏡也罷,所有的萬事萬物,若依次回溯到其原始本初形態時,都是乙個「空無」的狀態!這也就是所謂「萬法皆空」的基本含義之一。
菩提本無樹的全文是什麼?
9樓:公尺格戰鬥機
全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譯文:菩提本來無樹,明鏡也不是臺,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
出自——六祖惠能《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是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型,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0樓:布吉島該叫啥
《菩提偈》
唐代 惠能大師
原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譯文:菩提原本比喻智慧型,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本來清靜,**會染上什麼塵埃?
擴充套件資料:
《菩提偈》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清楚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
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菩提偈》作者簡介:
惠能,在唐代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並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滅一百年後,禪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談禪。柳宗元撰《賜諡大鑑禪師碑》說:「凡言禪,皆本曹溪。」 武宗滅法之後,曹溪禪即位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的全文和解釋?
11樓:好吃的樹葉
全文:《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翻譯: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出自:《菩提偈》。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
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作者簡介: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諡大鑑禪師。
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
12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乙個問題:
人覺得乙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而最樓上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13樓:匿名使用者
下面一句是六祖慧能偶露智慧型的時候對應神秀的話(上面一句)。
從禪學來說,慧能顯得更加徹底,覺悟的很徹底。
菩提,本身就是梵語的直譯,原文讀音為bodhi,是智慧型和覺悟的意思。
明鏡是漢語對人生的覺悟和覺悟了的人生的另外一種叫法。
從我個人來看,(膚淺的看法)神秀思想比較符合現代人,而慧能的思想只能用於真正有了覺悟人生的人們來體行。
不過,潛心讀讀禪學很有益處。
14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其實就是告訴了我們乙個道理或者說乙個事實啊!四大本來空嘛!當然菩提無樹,明鏡非台,當然也無所謂塵埃了.
從事物的本質上講,一切皆空,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人也是空的,業力幻化而成,所以,眾生非眾生,是名眾生.眾生不是真的有,而是一團業力變化出來的,把這團業力變化出來的東西取個名字叫做眾生,如果把業力消掉了,眾生也就成佛了.
菩提樹也是這樣,明鏡臺也是這樣,所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愛情意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愛情上指什麼
菩提本身就是一種覺道說教,不是樹,而明鏡都是指心如明鏡,這是比喻也不存在什麼臺,如果指愛情來解讀這句話,那麼就是說愛情本身就是心理的東西,也屬於虛幻的感覺,不能寄託太實在的物質。而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不要看見啥就往愛情層面想,本來就是佛教偈語...
菩提本無樹的下一句是什麼,菩提本無樹的下一句是什麼? 20
菩提本無樹 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 這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神秀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
李伯請說身是菩提樹,菩提本無樹,有樹則無樹的全文
你好沒有找到李伯清的有關文章。下面的可以嗎,請參考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 今尼泊爾境內 的王子喬答摩 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