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中庸不但是學習而已..人生的態度也可以用中庸..
簡單來說,凡事不走兩個極端,保持中等水平,就是中庸..
比如,學習不死板,懂得勞逸結合,看待問題兩方面出發...不過度激動和緊張,都是中庸的心態...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 指的主要是做事情要有個適量的度 ,比如你一天喝2000ml的水,而你別喝的太少或者太多
中庸 學習主要應該是學習和玩樂的時間要掌握好,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
《中庸》關於學習的五步驟是?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提出了學、問、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別提出學必博、問必審、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篤的要求。
審、慎、篤是個態度問題,只要認真、刻苦,也就不難做到。但博學和明辨不光是態度,主要是個下功夫的問題了,所以《中庸》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就是說,別人下乙個功夫,你下上百個功夫,別人下十個功夫,你下上千個功夫,儘管人的資質,體力是不一樣的,有強有弱,但有了這種「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功到自然成了。
中庸指出的學習的方法有哪些?
4樓:郭歡
中庸指出學習應該經過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幾個過程和認知方法。
《中庸》強調「誠」,把「誠」視作思想體系的最高範疇,將對「誠」的追求作為「人道」的準則,同時提出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與認知方法。
《大學》提出了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因而具有由「內聖」而「外王」的重要意義。
擴充套件資料
中庸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5樓:玲瓏貓眯
曾幾何時,儒家的「中庸」及「中庸之道」一度被一些人簡單而粗暴地批判為折中主義、調和主義,而且這一錯誤論調至今在學術界仍有市場,並非銷聲匿跡;但總的來說,它又正瀕臨著從未有過的致命性的挑戰和衝擊。諸如有人認為,把「中庸之道」說成是沒有原則、平衡調和的折中主義的流行說法實與「中庸」之本義風馬牛不相及。「中庸」之「中」有著明確的原則,就是把握事物「恰到好處」的道理,或者說在處理事物時要做到「恰如其分」。
但在這裡卻根本無法調和、折中,因為衡人論事不講中的原則而採取調和和敷衍的態度,對事物的認識和把握便不是偏就是倚、不是太過就是不及。而「中庸」之「庸」無非是中的道理的日常日用,即在處理、對待日常事物中時時不忘「中」的要求、運用「中」的原則[20]。對此,本文則認為,這一認識應當說是質樸而平實的,而且其中也講出了一定的道理;但它卻並沒有進一步指出這一道理的「精微」與「大要」之所在。
而這又不能不說是對儒家「中庸」問題在認識程度和理解高度上的一種莫大的遺憾!
有人指出,何謂「折中主義」?無原則地、主觀任意地把對方的方面結合起來才叫折中主義。因此不能把一切「折中」都看作是錯誤的;與此同時,亦並非任何談論「中」的學說都是「折中主義」。
按此標準考量,中庸的「執兩用中」,它那些達到對立面同一的靈活性都還只是「折中」而不是「折中主義」。因為它並非簡單地平列對立雙方,而是要依照某種原則來或濟或洩;它所提倡的對立面的各種結合方式並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著某種根據差異和對立的絕對性並力圖泯滅這種對立,以追求無差別的同一。在中國思想史上,「尚同」學說可以叫做「調和主義」;中庸雖然主張「和」,但卻並不是人們所謂的什麼「調和主義」。
這是因為,中庸所主張的「和」,是以承認對立並以保持對立為基本前提的;而所謂「和」,是對立的結合而不是什麼對立的泯滅,並且「和」之所以為「和」,同時也正是因為其中充滿著對立,是對立按照一定秩序而互相調諧的結果;而「同」則不然,它是排斥差異,要求融解差異的[21]——這應當說是以「和而不同」而解「中庸之道」的典型例子。
誠然,「折中」之不同於「折中主義」,正有如「科學」之不同於「科學主義」以及「經濟」之不同於「經濟主義」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然而,奇怪的卻是,我們知道,在歷史上,不管是什麼東西,只要一沾上「主義」二字,似乎便會無一例外地從此而走上一條萬劫不復的不歸之路,總是無法讓人接受。因此,還是胡適先生說得好,還是「少談些主義,多解決一些問題」為好。然而,與此同時,儒家之所謂「中庸」又是這樣乙個凸顯著張力結構、保持著動態平衡的變數或者說變數。
關於這一點,在本文看來,它本身似乎也並不應當被如此簡單化、平面化地而僅僅糾纏、徘徊、拘泥甚至完全停滯於一般表面意義上的所謂「折中」二字之上而已。
6樓:匿名使用者
要有自己的興趣,但也要切合實際,有時候,感興趣的並不一定適合你,可能只是感覺。中庸是一種務實的態度和精神,希望你能夠體會
什麼是「中庸之道」?
7樓:聽風之小豬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出處】: 《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乙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
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乙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中庸是什麼意思?
行動學習是什麼什麼是行動學習法?
行動學習法產生於歐洲,一般認為,英國的瑞文斯 regrevans 教授是其重要創始人。在培訓中,他改變傳統的講授方式,以4 5人的小組為學習主體,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幫助學員主動解決難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這一方法先後在企業 醫院 等不同領域應用,均取得良好效果,並且得到了...
什麼是中庸之道,什麼是中庸之道,它的精髓是什麼
中庸之道的釋義 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 自我監督 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 至仁 至誠 至道 至德 至聖 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的 太平和合 境界。1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
孔子主張的中庸之道是個什麼鬼,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 義 禮 智 信教化民眾,追求天下大同,主張 和而不同 他的思想基礎和世界觀就是 中庸 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 中庸之道 何謂 中庸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 是不偏不倚,中正,無過不及.中者天下之正道.庸不易謂之庸,不偏離正常.孔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