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制第四名叫什麼,古代科舉考試第四名叫什麼?

2022-12-06 09:46:11 字數 5685 閱讀 1585

1樓:

傳臚 會試和殿試

通過鄉試的舉人,可於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在貢院舉行,亦稱「春闈」,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取中者稱為「貢士」,貢士首名稱「會元」。

得到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

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

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臚」。殿試只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2樓:郎祥笪荷珠

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所以說第四名只能是進士出身了。

古代科舉考試第四名叫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第四名(就是第二甲第一名),稱"傳臚"。

4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是在宋朝後第二名才叫榜眼,宋朝以前的二三名都叫榜眼.

5樓:匿名使用者

傳臚 會試和殿試

通過鄉試的舉人,可於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在貢院舉行,亦稱「春闈」,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取中者稱為「貢士」,貢士首名稱「會元」。

得到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

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

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臚」。殿試只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6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只有一至三名的

所以叫舉人

古代科舉第四名,第五名分別叫什麼? 5

7樓:

古代科舉第四名,第五名都被稱為傳臚。

在明代以前,對科舉考試中的第四名、第五名沒有特別的稱謂。 從明代開始,人們把獲得二甲第一名即第四名和獲得三甲第一名即第五名的舉子都稱為傳臚。

清代的制度多承襲明制,在科舉制度方面也一樣,但也有不同之處,清代傳臚的範圍縮小了,只有二甲第 一名(第四名)才能稱為傳臚。

8樓:匿名使用者

傳臚會試和殿試

通過鄉試的舉人.可於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在貢院舉行.

亦稱「春闈」.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

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取中者稱為「貢士」.

貢士首名稱「會元」.

得到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

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

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

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賜「進士及第」.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

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臚」.

殿試只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9樓:浴血龍

殿試時,成績分成三甲

一甲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二甲數人(人數不等從幾人到上百人不等)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也就是第4名),說名次時說,一般說自己二甲第幾名。

三甲數人(人數不等從幾人到上百人不等)賜「同進士出身」。

10樓:匿名使用者

fourth

fifth

古代科舉第四名,第五名分別叫什麼

11樓:張為臻老師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科舉制度篇。

12樓:浴血龍

殿試時,成績分成三甲

一甲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二甲數人(人數不等從幾人到上百人不等)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也就是第4名),說名次時說,一般說自己二甲第幾名。

三甲數人(人數不等從幾人到上百人不等)賜「同進士出身」。

古代科舉第四名叫什麼

13樓:翁格虎嘉悅

傳臚會試和殿試通過鄉試的舉人.可於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在貢院舉行.

亦稱「春闈」.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

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取中者稱為「貢士」.

貢士首名稱「會元」.

得到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

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

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

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賜「進士及第」.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

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臚」.

殿試只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14樓:不慌不忙的說道

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明清兩代,進士經殿試後,按成績高低分一甲、二甲、三甲。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也就是第四名,但在明代,二三甲的第一名都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統稱進士。狀元、榜眼、探花之稱始於唐,傳臚之稱始於宋。

15樓:

古代科舉第四名叫傳臚。

古代科舉中得到貢士資格者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

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

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臚」。殿試只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科舉第四名叫什麼?

16樓:文學嘗試

一、科舉第四名稱為二甲第一名,稱亞元,清代稱為「傳臚」。

二、科舉「三甲」的含義

明清每科考畢,錄取人數自一百至四百餘名不等,分為三甲。一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清朝時一般為40或50人),賜進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稱「傳臚」,又稱亞元(起初,三甲頭名亦稱傳臚,後僅限於二甲頭名)。

三甲若干人(清朝時一般為100-300人),賜同進士出身。

這裡的「同」實際上表示的卻是「不同」,目的當然是為了給落第貢士(非舉人,舉人是鄉試合格者,只有經過會試合格,才能進行殿試)一點心理安慰,省得他們一時想不開了上街遊行,破壞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擴充套件資料

明清科舉考試流程

一、童試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

二、鄉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

三、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四、殿試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17樓:匿名使用者

你說的那個應該叫:"傳臚"

科舉制度始於隋唐,宋,元,明,清歷代承襲,但又各有不同之處.現以清朝為例,對這一制度作簡單介紹:

清代的科舉考試,由下而上共分縣試,鄉試,會試,殿試,朝考五個步驟:

1,縣試:若要取得全省鄉試的資格,首先要參加府縣之試,參試者稱"儒童"或"童生",合格錄取者稱為"生員","庠生"(即俗稱秀才).在生員中再選拔一批人,公升讀國子監的稱監生,其他的稱貢生.

貢生又分為拔貢,恩貢,副貢,歲貢,優貢.這五貢為正途資格出身.另有一種通過納捐取得的貢生稱例貢,增貢,附貢,廩貢.

2,鄉試:每隔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會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參試者為"庠生"(貢生).鄉試考取者稱為"舉人",而第一名稱為"解元".前五名稱經魁.

3,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國都禮部舉行,參試者為各省"舉人",考取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4,殿試:殿試是皇帝為主考的考試,參加殿試者為"貢士",考中後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第四名與第二甲第一名,第三甲第一名都稱"傳臚".

5,朝考:殿試取得進士身份後,再應朝考,按朝考的成績及殿試名次授以官職.

18樓:一天一包花生公尺

首先,科舉並不是乙個考試,而是一套制度

這套制度一般指隋代到清末的選拔考試制度

科舉制度中又細分文舉、武舉等,一般的文舉制度中又細分鄉試、會試、殿試,等

一般我們說的狀元、榜眼、探花,是針對「殿試」的,

而具體每朝每代又都叫法不同,明清殿試分三甲(可以看做是三個等級,如同今天的一類本、二類本、專科)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

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所以嚴格的說,殿試是沒有第四名的,只有一甲會評出前三,有特別的稱號。

但是,清朝的

二、三甲是會評選出第一的,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所以,如果非要考究個第四名的話,清朝科舉的第四名應該叫「二甲傳臚」。

至於樓上說的「解元」「會元」,則完全是張冠李戴了,

在「鄉試」中。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會元」則是「會試」中,參加會試的舉人,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也就是說用今天的考試打比方,乙個是各區縣小學畢業考試第一,乙個是各省市初中考第一,乙個是全國高考高考第一,根本不在乙個級別上。

如果樓主對其他詳細的制度和名稱感興趣,可以參考以下

古代科舉考試前三名叫什麼古代科舉考試前三名分別叫什麼名字?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 1 鄉試,2 會試,3 殿試。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紶試取中後統稱為進士,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 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 秀才 資格之前,經過第一次童子試後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之後以童生...

古代科舉考試和現代高考有區別嗎古代科舉制度和現代教學制度有什麼區別?

子輿心 1 考試內容不同 b科舉制考的是儒家治國齊家平天下的韜略經綸,後期明清八股文考的是四書五經。高考考的是近代的社科知識。2 考試出口不同 科舉制直接為統治階級提供人才,農民直接成為士大夫 高考是高校招生錄取的入口考試,還要繼續進行專業學習。3 普及範圍不同 古代雖然後來有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的轉...

古代科舉考試和古代科舉制度有什麼不同

考試是衡量人才能高低的標準。制度是國家或集體管理的規範化條款。前者是方法措施,後者是實施方案和標準。所謂科舉,就是 中國帝制時代設科考試 舉士任官的制度 這一定義僅限於科舉制度的宗主國中國,若包含曾經模仿中國實行科舉制的日本 南韓 越南等國,則應表述為 科舉是中國及部分東亞國家帝制時代設科考試 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