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子曰:「巧言令色〔巧言令色〕花言巧語,外表美好。令,好。,鮮矣仁〔鮮矣仁〕很少是有仁德的。鮮,少。!」論語?學而》)
子曰:「士志於道〔志於道〕有志於追求真理。,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未足與議也〕不值得和他交談。。」論語?里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子曰:「知〔知〕通「智」,聰明。下面「知者不惑」的「知」與此相同。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壽〕長壽。。」論語?雍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仁,仁就來了。意謂求仁是個態度問題,不是能力問題。。」論語?述而》)
子曰:「三軍可奪〔奪〕喪失。帥也,匹夫〔匹夫〕乙個人,泛指平常人。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子曰:「不患①〔患〕擔心。人之不己知〔不己知〕不瞭解自己。,患其不能〔不能〕沒有能力(才能)。也。」(論語?憲問》)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子曰:「過〔過〕有過錯,犯錯誤。後面的「過」是「過錯」的意思。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2樓:慕桖笑旋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語出《論語·述而》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語出《論語·述而》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語出《論語·公冶長》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語出《論語·為政》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語出《論語·學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語出《論語·述而》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語出《論語·為政》
子曰:『三軍要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語出《論語·子罕》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出自《論語·為政》
孔子最經典的一句話 經典的孔子的語錄
3樓:剛陽文化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朝聞道,夕死可矣。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0、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說的話,孔子說過哪些有關誠信的話
一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出自 論語 陽貨 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來說,與女子的關係很難處理好 站在 的角度來說,與平民百姓的關係很難處理好。因為與他們過分接近了他們就不知道謙遜,過分疏遠了就會怨恨。二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出自 論語 憲問 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
陋室銘中最後一句引用孔子的話有何用意
先了解一下 背景 引自百科,劉禹錫被貶當一名通判,按規定應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知縣見劉禹錫被貶,故意刁難,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 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吩咐衙里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 三...
關於孔子的一句話,孔子說過的最經典的一句話是?
是 有子 即有若 說得解釋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 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道理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乙個人道德的根本 乙個人如果連父母兄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