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雙子雨落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谿,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譯文』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間小路清沙淨無泥,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嘆白髮,多愁唱黃雞。
2樓:睡了沒有
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西元1082年)春,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乙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淨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卻以蕭蕭暮雨中,布穀鳥哀怨的啼聲作結。子規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
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於子規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
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
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愈悲鬱,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譯文:山腳下的蘭草嫩芽有一小部分泡在水中, 林間小路清淨沒有泥巴, 傍晚的時候,綿綿細雨中不時傳來布穀鳥的啼鳴。 誰說人老了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代呢?
門前的流水還能執著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的時候感嘆時光流逝,而自傷衰老。
蘇軾的浣溪沙抒發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3樓:y0y小白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悽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浣溪沙蘇軾上闕描寫了什麼畫面《浣溪沙》上闕描寫了什麼畫面?
1 上闋寫自然景色。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2 原文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
蘇軾的《浣溪沙》這首詞要表達怎樣的思想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 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 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淒美 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 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望採納!下片就眼前 溪水...
浣溪沙蘇軾這首詞的下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下片就眼前 溪水西流 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產生奇妙的遐想 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 再少 非 返老還童 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 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