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春秋無義戰」而不是「東周無義戰」?

2025-02-17 06:20:21 字數 3340 閱讀 4957

1樓:小時光

歷學家說春秋無義戰。這裡的'義」是正義,這種說法是指周朝到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

周朝的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被分封的眾多諸侯國要對周朝天子負責,要定期納貢,要聽從周天子調遣防禦外來侵略。所以,歷史上都把春秋時代前為共同維護周朝的安全所發生的戰爭為正義之戰。

但是到了春秋時期,周室開始衰落,諸侯開始坐大,開始挾天以令諸侯,擴大自己的勢力,這時的諸侯還能打著周天子的旗號發動戰爭,但性質己經完全不同,戰爭完全是諸侯間爭強鬥勝,已經根本不是為了鞏固周朝統治,所以說是不義之戰。

春秋以降,禮崩樂壞,諸侯不尊周天子,互相征伐,爭做霸主。僅記在《魯史》的242年裡,列國間發生的戰爭就有483次,朝聘盟會凡450次,共933次。春秋時期弒君三十六,亡國三十二,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勝其數。

故而孟子說:「春秋無義戰」。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

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2樓:功曼雁

因為東周有天子存在,天子是正義的,春秋時期的戰爭是為了侵佔土地。

3樓:李少公子

因為那時東周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周天子已經沒有能力控制各大諸侯了,威望大不如以前,無法控制諸侯們的相互攻佔領土兼併,只是諸侯們私下的戰爭,周天子已經無法干涉了古稱。

春秋無義戰」。

4樓:僕爾竹

春秋是西周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滅亡,然後是太子周成王上位,由於都城被戰爭破壞搬東遷到洛逸,歷史上叫東周,東周又分兩個階段春秋與戰國,春秋無義戰是說周王朝衰落禮儀崩了,無法控制諸侯們的相互攻佔領土兼併,只是諸侯們私下的戰爭,不是東周**挑起的戰爭,東周想控制也是無能為力,所以說春秋是諸侯們沒有道德底線的戰爭所以沒有什麼仁德的戰爭意義,東周還有禮儀還有仁義,只是實力不夠,無法制止戰爭。

5樓:浴血龍

子曰「邦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邦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東周時期,周王勢力雖然衰弱,但還是能管住諸侯。

而春秋開始的標誌,就是周王討伐鄭國,被鄭國吊打,還「箭中王肩」差點死戰場上。至此諸侯再不把周王當領導了,各自為政,相互吞併。

春秋無義戰是什麼意思

6樓:愛的年華

春秋無義戰是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ロ不相徵也。」

註釋】①敵國:指地位相等的國家。「敵」在這裡不是「敵對」的意思。

譯文】孟子說:「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那一國或許比這一國要好一點,這樣的情況倒是有的。

所謂徵,是指上討伐下,同等級的國家之間是不能夠相互討伐的。」【讀解】「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

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其買,孟子的思想依然是來自孔子。孔子在《論語?季氏》中已經說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就是春秋時代了。

戰爭的確是和政治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確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之分。

但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準主要是看發動戰爭的人目的是什麼,而不是看什麼人來發動戰爭。

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的觀點與孟子這裡所論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無義戰」雖然已成為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但我們卻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謂「無義」的內涵。

弄清楚內涵以後,我們就會知道,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似乎還不能籠而統之地一概認為「春秋無義戰」,而要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了。

7樓:程彬

春秋無義戰是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為什麼會有「春秋無義戰」一說?

8樓:徐老師**

因為當時的人非常天真純樸,根據氣候氣溫天氣來做事情,有「避暑窩冬」之說,基本上重要的事情都發生在春、秋兩個季節,比如葵丘會盟、楚王問鼎、弭兵會盟等都是發生在春、秋兩個季節。

戰國是因為諸侯連年混戰而得名的。

春秋時期,周王朝統治日漸衰落,而其中的五個國家崛起,更加動搖了周王朝的統治,他們在歷史上被稱為「春秋五霸」,分別是齊國的齊恆公,晉國晉文公、宋國宋襄公、秦國秦穆公、楚國楚莊王,為了區分和過去發生的事情,所以將此時之後的事情命名為「春秋」,而自三家分晉之後為戰國。

文化

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文字。春秋時代開始,各地諸侯相爭,而原本週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本地化」的改變趨勢。

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異,因此彼此文書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如何理解「春秋無義戰」

9樓:乾萊資訊諮詢

春秋無義戰」一詞出自《孟子·盡心下》。薯明原指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春秋無義戰」,這話是孟子說的。春秋,是指東周前半段歷史,因孔子著《春秋》而得名。春秋時期,天下無道,禮崩樂壞,諸侯混戰,各為其利,確實無正義可言。

春秋近三百年間,先後出現了齊、宋、晉、楚、秦五個霸主,後期又出現了吳、越兩個小霸主。可以說,春秋的歷史,就是諸侯爭霸的歷史。大國稱霸,是為了讓別國順從,而不是要奪取別國土地。

那個時候,如果奪人土地,是被當作不仁之舉的。

所以,晉文公滅了曹衛兩國以後,很快就把他們恢復了。楚莊王滅了陳國以後,本想據為己有,聽了諫言,認為是不仁義,不利於稱霸,便馬上放棄了。到戰國時期就不同了,戰爭的目的,就是滅掉別的國家,兼併土地,擴大自己的地盤。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春秋無義戰是什麼意思 春秋無義戰指什麼

10樓:星恩文化

1、「春秋無義戰」一詞出自《孟子·盡心下》。原指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2、「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你同意這觀點嗎?談談你對春秋時期

同乙個問題,站在不同的 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結論 時代不同,立場往往也不盡相同,價值觀不同,看待問題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孟子是儒者,他自然會用儒家思想來看待春秋時代的戰爭,儒家講究大義名分 名正言順,講究一種 社會秩序 所謂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而春秋時代的很多戰爭,名不正言不順,甚至是弒君殺父之舉,有...

為什麼說人心無舉蛇吞象,為什麼說人心無舉蛇吞象?

因為人的貪欲無止境,就像小小的蛇,竟要把龐然大物的象吞下去一內樣。人心不容足蛇吞象是乙個漢語短語,拼音為r n x n b z sh t n xi ng。比喻人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做出蛇去吞象的事情 指人貪心,就會被自己的慾望所害。人心不足蛇吞象 作為勸世名言,各地流傳的版本不盡相同,但勸人知足常...

為什麼說弱國無外交呢 弱國無外交是誰說的?

因為弱國的經濟實力以及科技水平都比較低,並沒有國家願意來幫助你,你也不能為其他國家提供一些幫助。因為弱國的軍事實力不強,很有可能會被強國攻打。被輕鬆攻占的話,就不會再有外交了。弱國無外交是誰說的?弱國無外交這句話是中國第一代職業外交家陸徵祥所說的,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力弱小的國家在與他國外交 處理國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