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世幼杉
你的問題和和茄補充含義並不一致,原因在於:
1、中和反應的終點隨指示劑變色點而變動,比如說強酸滴定強鹼時,指示劑是甲基橙時,變色點為,用酚酞時則變為8~10,而與8~10顯然相差很大;
2、土壤中某些無機物質的酸鹼性與生物體分泌物、分解產物所疊加的最終結果就是土壤的酸鹼度,但這個數值也是在一定深度內,超過這個範圍即因對作物影響程度降低而可以忽略。況且土壤酸鹼度的調節與酸鹼滴定不一樣,沒有指示劑,只是個大致範圍,調整幅度也不能太大。對於不同的作物,酸鹼度也不一樣;
3、土壤酸鹼度的調節,不可能像滴定一樣直接加強酸強鹼。土壤強酸強鹼性情況均首棚行不可能。酸性較強時可加少量的石灰,偏鹼性者譁時也要輔以腐熟的秸稈樹葉雜草等。
2樓:譚銀光
中和反應後,如果控蔽桐制適當可呈中性的,至少比原來的酸鹼性要弊此弱些了的。
如果強酸與強鹼恰好反應會呈中性的,如果有弱酸或弱鹼,也可能呈中性的巨集卜坦,
3樓:手機使用者
利用「酸鹼中和」的讓芹知識。
例如:土壤原是酸性的,要用喚扮鹼性的溶液去中和滑灶和一下。
若是強酸,最好用強鹼(氫氧化鈉)中和一下。
什麼是中和反應
4樓:小盆友的藍胖紙
中和反應的定義是酸與鹼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結合; 而且中和反應的原理是溶於水後在水中被電離成自由移動的陰離子和陽離子。
反應原理是:酸、鹼溶於水後在水中被電離成自由移動的陰離子和陽離子。例如hcl(鹽酸)被電離成氫離子(h+)和氯離子(cl-),而naoh(燒鹼)被電離成鈉離子(na+)和氫氧根離子(oh-)。
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極難被電離的水,所以溶液中剩下的是鈉離子和氯離子。鈉離子和氯離子在溶液中依然處於被電離的狀態並不結合。但是生成物是nacl(鹽)。
所以中和反應的實質就是酸與鹼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
實際應用如下:
改良土壤:在土壤裡,由於有機物在分解的過程中會生成有機酸,礦物的風化也可能產生酸性物質,空氣汙染造成酸雨,也會導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呈酸性,這些都不利於作物的生長。施用適量的鹼,能中和土壤裡的酸性物質,使土壤適合作物生長,並促進微生物的繁殖。
土壤中的鈣離子增加後,能促使土壤膠體凝結,又可供給植物生長所需的鈣元素。
處理工業廢水:廠裡的廢水常呈現酸性或鹼性,若直接排放將會造成水汙染,所以需進行一系列的處理。鹼性汙水需用酸來中和,酸性汙水需用鹼來中和,如硫酸廠的汙水中含有硫酸等雜質,可以用熟石灰來進行中和處理。
生成硫酸鈣沉澱和水。
兩溶液混合後「呈中性」、「恰好中和」、「恰好反應」三者有何區別?
5樓:網友
「呈中性」:指的是兩溶液混合後的溶液的ph值為7;
恰好中和」:指發生中和反應,按照中和反應方程式反應,生成鹽和水,但是溶液的ph值不確定;
恰好反應」:指兩溶液中的溶質發生反應,但是反應型別不知道,不一定是中和反應,也可能會是其他型別的反應,例如氧化還原反應等等,但是溶質按照方程式的比例完全反應,在新溶液中不存在原來的兩種溶液中的其中一種溶質,反應後的溶液中只有反應後的溶質。
6樓:虞荷蹉高
「呈中性」、「恰好中和」概念一樣,均是混合後溶液ph值為中性,恰好反應是指兩溶液之間可反應的物質全消耗完,混合後溶液ph值不一定為中性。
什麼是水溶液呈中性
7樓:網友
通常的,我們認為中性水溶液是指溶液中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濃度相等。ph值是我們廣泛運用的測定酸鹼性的數值。常溫下ph值為7,溶液為中性,這取決於水的離子積常數。
常溫下,水的離子積常數為10^-14(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濃度之積,所以為各佔一半,氫離子濃度為10^-7)而隨著溫度公升高,數值變小100度時約為10^-12,所以100度時ph約為6時呈中性。
ph的演算法是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就是log,沒學過我也沒辦法了),常溫下的演算法是lg10^-7=7
8樓:燙葫蘆和布藝
溶液的中正負離子代數和為零,對外不顯電性。
為什麼任何溶液都顯中性,
9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的中性指的是電中性而不是酸鹼度的中性。
這是因為,溶解在溶劑裡的物質一般就只有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單質的比較少,如i2的ccl4溶液,但單質一定是電中性,先不討論),而電解質在水答敏慎中拿世能解離成陰陽離子,陽離子帶正電,陰離子帶負電,正負剛好相抵。
非電解質(如蔗糖)的溶質是蔗糖分子,是以分子狀態存在於溶液中的,分子本來就不帶電,所以還是電中性。
最根本的原因,這個世界原本就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本來就是電中性,相互組合、反應最後生成的還是中性。清敬。
差不多就是這樣了。。
中和反應是什麼反應
10樓:韋旭華
中和反應是酸和鹼的反應。
酸和鹼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中和反應,是化學反應中複分解反應的一種。
在做酸和鹼中和反應的實驗時,有時需要藉助指示劑顏色的變化判斷反應是否發生完成。
什麼是中和反應
11樓:千瓊芳佔琪
再初中來說,中和反應。
就是酸跟鹼生成鹽和水的反應。
對高中來說,中和反應。
就是用氫離子去中和氫氧根使ph再常溫下=7
12樓:章澄邈權清
酸和鹼互相交換成分,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中和反應。中和反應屬於複分解反應。
強酸和強鹼的中和反應,實質上是酸分子中的h跟鹼分子中的oh-結合而生成難電離的水分子的反應:h+oh-=h2o
到達等當點(即化學計量點)時,溶液呈中性。強鹼和弱酸或弱鹼和強酸的中和反應,因為生成的鹽要水解,所以反應即使在等當點時,溶液也不顯中性,前者呈鹼性,後者呈酸性。在酸鹼中和反應中,反應物之間是嚴格按照化學方程式所確定的物質的量的比值進行反應的。
而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摩爾)=摩爾濃度(摩/公升)×溶液的體積(公升)。因此,使用一種已知摩爾濃度的酸(或鹼)溶液跟未知濃度的鹼(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測得兩者體積,然後根據化學方程式中酸和鹼物質的量的比就可計算鹼(或酸)溶液的濃度。
13樓:惠風英代靈
中和反應(neutralization
reaction)酸和鹼互相交換成分,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中和反應一定是複分解反應,但是複分解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
中和熱在稀溶液中,酸與鹼發生中和反應生成1mol水放出的熱。
酸性溶液遇鹼性溶液一定能發生中和反應嗎?
14樓:
摘要。酸性溶液遇鹼性溶液一定能發生中和反應嗎?
一)概念。酸性溶液:是在溶液中存在大量h+或顯酸性的溶液,常包括:酸溶液、強酸弱鹼鹽。
等的溶液。鹼性溶液:是在溶液中存在大量h+或顯酸性的溶液,常包括:鹼溶液、強鹼弱酸鹽。
等的溶液。中和反應:酸和鹼互相交換成分,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中和反應屬於複分解反應)
中和反應的實質是:h+和oh-結合生成水(h2o)。
酸+鹼→鹽+水。
例如hcl+naoh=nacl+h2o
注意: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如:2naoh+co2
na2co3+h2o
酸性溶液遇鹼性溶液一定能發生中和反應嗎?
酸性溶液遇鹼性溶液一定能發生中和反應嗎?(一)概念酸性溶液:是在溶液中存在大量h+或顯酸性的溶液,常包括:
酸溶液、強酸激或豎弱鹼鹽等的溶液。鹼性溶液:是在溶液中存在大量h+或顯酸性的溶液,常團逗包括:
鹼溶液、強鹼弱酸鹽等的溶液。中和反應:酸和鹼互相交換成分,生成鹽和水的反應。
中和反應屬於複分解反應)中和反應的實質是:h+和oh-結合生成水(h2o)。酸+鹼→鹽+水例如hcl+naoh=nacl+h2o(注意:
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明大如:2naoh+co2=na2co3+h2o)
不明白。就是不一定例如,nahso4為酸性溶液na(ch3coo)為鹼性溶液他們不是中和反應。
恰好完全反應恰好中和和反應後溶液呈中性有木有區
1 酸和鹼反應完全,但溶液並不一定呈中性。2 酸和鹼反應完全,溶液呈中性。也就是說,恰好完全反應是指參與反應的兩種物質正好反應沒有了,溶液性質有可能不是中性。有,恰好完全反應 指a已經完全變成b,恰好中和 指酸和鹼完全反應,反應後溶液呈中性 指ph 7 第乙個的意思是反應物中物質完全反應成別的新物質...
高中化學為什麼酸鹼恰好中和時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因為中性是對於強酸強鹼而言的,化學裡還有弱酸弱鹼,中強酸強鹼等等 因為可能生成了強酸弱鹼鹽或者強鹼弱酸鹽 生成了強酸弱鹼鹽之類的 高二化學,中和滴定實驗,為什麼完全反應時也就是恰好完全中和的情況,不等於滴定終點,而此時溶液也不一 有三個點,bai1 恰好完全反du應,即zhi酸鹼的物質的量之比dao...
什麼是中和反應?舉例。什麼是復分解反應?舉例。謝謝
酸和鹼反應生成鹽和水的反應 是中和反應naoh hcl nacl h o或naoh hno nano h o或al oh 3hcl alcl 3h o或fe oh 3hcl fecl 3h o 復分解反應是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復分解反應的實質是 發生復分解反應的兩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