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二十四節氣歌,分別對應哪些小故事嗎?
1樓:樂樂在此呢
祭車神,蠶神誕辰,呂氏春秋,淮南子,太初曆,等等,這些都是24節氣對應的一些小故事。
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簡短)?
2樓:清平樂中秋
很久以前,在我國的黃河邊,住著乙個叫阿福的男孩。他和家人常年靠採摘野果和打獵為生。有一天,阿福在河邊的草灘發現了一匹孤單瘦弱的白色的小馬駒,就把它帶回了家。
儘管家裡的食物也不充足,但阿福總會省下一些給小馬駒。小馬駒漸漸長成一匹高大健壯的白馬,成了阿福最好的朋友。
每當在田野尋找食物時,阿福都會發現白馬很愛吃一種植物的穗。他十分好奇,就採摘了一些帶回家。阿福的媽媽把穗殼去掉,用水煮成了粥,全家人都覺得這粥的味道很好,就給這種植物起名叫「粟」。
要是能自己耕種粟公尺,等到收穫的時候,我們就再也不用為食物發愁了。阿福在心裡默默地想。
可是,阿福和家人都不會種田。他們播下的種子不是不發芽,就是被凍死,收穫的粟公尺還不夠全家人吃一頓的。阿福非常苦惱。
一天,白馬忽然開口說話了,他對阿福說:「明天黃河裡會出現一件寶貝,如果我們能得到它,你就再也不用為收成不好而苦惱。」
沒過多久,白馬又奇蹟般從河水中跳了出來,它全向身上下沒被打溼一點兒,背上的馬毛卻形成了一幅由黑白斑點組成的神奇圖畫。這幅神奇的圖畫就是白馬所說的寶貝!可是阿福一點也看不懂。
這幅圖裡藏著季節變化的規律,」白馬對阿福說,「如果我們順應規律耕種就能事功倍;相反,要是違背規律耕種,就會事倍功半,甚至顆粒無收。」
當春雷陣陣,萬物甦醒時,白馬告訴阿福,「翻耕田地的時候到了。」當春雨紛紛,草木泛青時,白馬告訴阿福:「播種的時候到了。
當暑熱降臨,蟋蟀爭鳴時,白馬告訴阿福:「灌溉的時候到了。」當蟬聲消退,大雁南飛時,白馬告訴阿福:
收割的時候到了。」當冬雪遍野,草木凋謝時,白馬告訴阿福:「讓土地休養生息的時候到了。
這一年,阿福耕種的粟公尺獲得了大豐收,全家人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阿福把自己學到的耕種知識毫無保留地教給了鄉親們。鄉親們一傳十,十傳百,從此也掌握了順應季節變化的耕種的規律。
後來,智慧的人們根據季節變化的規律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還為每個節氣都起了合適的名稱。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簡短
3樓:抄白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我國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西方的歷法中,只分春分、夏至、秋分與冬至四個節氣,對應太陽在黃道上,兩次穿越赤道與最北與最南的四個時刻,作為四季的中心。而我國農曆則定出了二十四節氣。節氣的名稱大都反映物候、農時或季節的起點與中點,明顯是以方便農耕為考量。
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季節物候特徵。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後不斷地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元前132年《淮南子》一書就記載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目前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記載。
古人把二十四節氣中分佈在夏曆月首的叫「節氣」,在月中的叫「中氣」,這個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4樓:向陽
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激哪巖冬至、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節氣歷史故事。
漢代吸收了二十四節氣用來作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在《淮南子》一書中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有現存文獻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最早的記錄。
據說二十四節氣是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對於中國其它地區來說,同一節氣所描繪的情況可能有很大不同。
實際上,「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但「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
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 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明御立春含義不符,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嶺南地區。
立春時,我國的冬春分界線(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
那一線以南地區,立春時有春的氣息了,但中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緩櫻到黑龍江,往往是在穀雨立夏時入春,所謂立春,還只是一番『立意』。」
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每個月有兩個節氣。
在二十四節氣裡,「節」指的是一年中的乙個節段,是一段時間的表示;而「氣」則指的是氣候,是天氣變化的概述。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非常發達的國家,由於農業和氣象之間的密切關係,所以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從長期的農業勞動實踐中,累積了有關農時與季節變化關係的豐富經驗。
為了記憶方便,用字連線起來編成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 作為民俗專案經 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 二十四節氣 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
代表二十四節氣的詞語有哪些,描寫「二十四節氣」的詞語有哪些?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內 白露容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由來 24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 土圭 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 春分 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
二十四節氣驚蟄有什麼說法,二十四節氣驚蟄的由來
春雷響,萬物長 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 九九 艷陽天,氣溫回公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閒。可謂左河水之 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這時,我國除東北 西北地區仍是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公升到0 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 6 江南地區為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