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生命中的儒家特質,對蘇軾人生哲學的看法

2025-04-21 00:01:16 字數 1742 閱讀 8127

對蘇軾人生哲學的看法

1樓:天問

1、內儒外釋之人格。

以儒做人,以佛養心這一中國傳統士大夫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在蘇東坡。

身上體現頗為明顯。蘇東坡一方面堅持為民請命,造福百姓而在官場中沉浮,一方面以文會友,以佛清心而聚天下學人之所仰。所以他堅持理想而又清楚現實;為官則造福一方,為文則。

天下傳誦。2、達觀瀟灑之態度。

蘇東坡一生官無定職,居無定所。在朝則遭朋黨攻訐,在野則遭奸佞陷害。中年喪妻子,盛時遭詩案。但是,不論境遇如何,他樂天知命之格調不曾改變,因言獲罪卻堅持「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委心去留,築土為家,安貧樂道,最後還笑把一生總結為「問汝平生功業,黃州。

惠州儋州。。這樣的人生態度,後人觀之,難以不為之感動。

3、曠世難得之才學。

這一點彷彿少有人不承認。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幾乎唯一的在詩、文、詞、畫、書等各領域集大成的全才。詩數宋代第一流,文列唐宋八大家。

詞開豪放派,書位宋四家。

有人說蘇軾的思想體系當中兼有儒道佛三種體系在裡面,你怎麼看?

2樓:幸運的瑩瑩

提到蘇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蘇軾作為出色的北宋詩人,他的詩裡包含了儒道佛三種思想,在唐朝的時候,儒道法三家便已經相互吸收交流,儒學和佛道已經開始本土化。那麼蘇軾本身就是乙個才子,他所學習儒道法三家並且三家並舉也是有合理的。

表面上看起來這三家思想是相互矛盾的,但是在蘇軾的詞裡,卻並沒有這種感覺。他通過自己深厚的學識將這三家相融合,看似矛盾的三家在蘇軾的眼中也找到了共同點,並且蘇軾的思想也並不是同時的出現蘇軾的思想之中。首先蘇軾表達三家的思想,在蘇軾生活的不同時期和不同領域,從總體上來看,蘇軾本人是乙個非常積極的入世的人。

也就是說他在生活中更多的表現為儒家思想,在為人處事上則是以佛家為主,他表現出來的佛性隨意讓人們感覺到了他的灑脫在被貶官之後,蘇軾表現出來的是儒家的積極入世思想,即使被貶,他也積極想為當地的百姓做一些實事。蘇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三家的思想有著不同的側重點。<>

那麼蘇軾為什麼會有這種思想呢?首先也是由於社會的大環境在北宋時期是三教合一的,眾所周知,北宋重文輕武,那麼對於文化這一領域,北宋表現出來的態度則更加開明。正是這樣開明的態度讓蘇軾在開放的文化氛圍中如魚得水,他能夠學習好參加的文化,並且將其融會貫通。

蘇軾本身非常具有人文情懷,不管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對於他來說只要有利於百姓,便是好的一面,他也表現出了他深厚的古典文化素養。認為他這種將三家思想融會貫通是十分值得欣賞的,畢竟他通過他的努力為人們帶來了好的體驗,也為後世留下了眾多著名的詩歌。

3樓:幻想家愛休閒

他是乙個完美融合儒道佛思想於一身的人,儒家文化給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的積極進取的力量。而道家和佛家又給了他在精神上自娛自樂,看空一切的淡然與曠達。

4樓:你好甜甜圈呀呀

我也覺得是這樣的,因為你細細的品讀他的詩歌,就能夠感受到,他是把這三種體系都融合在一起的。而且他在歷史上也是乙個非常注重這三種體系的人。不會偏向任何乙個。

求儒道佛三家對蘇軾人生態度的影響?

5樓:歲月不寒

儒、道、佛思想對蘇軾。

6樓:範慶前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杜甫;道家的代表人物有李白,佛家的代表人物有王維,他們的作品你可以仔細看看。

7樓:謝建先

出世與入世,曠達與豪邁。

蘇軾詩詞中的人生哲學,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哲理詩有何道理,人生短促,世事無常,樂觀面對生活?

庭愆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 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 有為而作 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他認為作文應達到 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答謝民師書 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巨集富,...

人生心得帖 怎樣突破生命中的困境

西令人滿意,也答有許多東西令人討厭。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接受,兩者都會如期而至。在前進的路上,有人被事業所困,有人被愛情所困,有人被家庭所困,有人被健。人生遇到困境怎麼辦?當困境來臨的時候,我們通常有兩個選擇,乙個是逃避,乙個是面對。但我們知道,一旦我們選擇逃避,困境很可能成為我們心靈上的乙個陰影,對我...

怎樣從蘇軾的詞看出他豁達的人生態度

在詞風上,蘇軾可謂開創了豪放的意境。最具代表的是 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 詞人揮灑如椽之筆,描畫雄奇壯美的江山景色,又驅使無限時空,讚美古代英雄的豐功偉績,慨嘆自己的懷才不遇,感情豪邁而又沉鬱。蘇軾還開創了曠達詞。所謂曠達,指豁達通脫 疏狂不羈 瀟灑超俗 樂觀開朗的創作個性。曠達是蘇軾為人的性格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