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佛性,什麼叫明心見性佛教裡的明心見性是什麼意思?

2021-03-05 09:22:05 字數 6082 閱讀 5660

1樓:因緣法

《佛學大詞典》:佛性又作如來性、覺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種子、佛之菩提之本來性質。

為如來藏之異名。據北本涅盤經卷七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煩惱覆而無顯,若斷煩惱即顯佛性。

明心見性: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通過修行,福慧具足,業障漸消,佛性本性漸顯,就會明心見性。

2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講就是說佛性它是一種不思議的清淨心,要拿,拿不出來;

要用,境界一切都存在。

如果你要看,看不到;

要聽,聽不到。

但是在見曰性,就見性;

在耳曰聞,叫做聞性。

我們眾生叫做在眼,曰眼識,

注意聽這個地方,在眼睛叫眼識;

在耳,耳什麼?耳識,

眼識跟耳識有什麼?

分別。在聖人來講叫做見性聞性,不一樣,同樣是作用;

一種是分別,

一種是執著。

可是在聖者來講眼見是見性,

見性本來就有分別,而分別就是本性,具有這種本性的能力,它是永遠如此,卻有無量的妙用,卻不起一念的分別。

你如何說本性是什麼?

你只能講不可思、不可議、清淨心、無量的慈悲心、無量的般若智慧型、無量的禪定、無量的戒行、無量的施捨,

要不然本性你永遠沒有辦法形容,

本性只有在作用上才能顯示出本性的東西出來,要不然本性你沒有辦法講它是什麼?

它非長、非短、非青黃赤白黑,什麼都不是。

所以本性又名實相、又名如如、又名金剛不壞、又名般若、又名大般涅盤、又名一真法界、又名如來藏、又名空不空如來藏,所以說我們學佛要圓融,要廣博的去悟道

佛教裡的「明心見性」是什麼意思?

3樓:

字面的上的意思就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

在佛教中,明心見性,超越了凡夫的認識層面。也就是說,不應以常規思維去理解。禪宗有這樣乙個公案:

六祖惠能向五祖求法後就離開了。五祖**中有個慧明,是將軍出身,覺得六祖尚是白衣,怎麼有資格將祖師衣缽拿走呢?他很不服氣,就去追趕。

追上後,六祖將衣缽放在石頭上。但衣缽是祖師傳下的,不是誰想拿就能拿得動的。慧明拿不走衣缽,頓感自己魯莽,就請惠能大師出來:

「我是為求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六祖說:「既是為求法而來,那我就給你說法!

不思善,不思惡,哪乙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慧明聞言即刻開悟。

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所見的「性」,即一念未生前的生命狀態。通常,我們都處在思維狀態中,一念接著一念。當思維尚未形成,念頭尚未產生時,心是什麼狀態?

禪宗所要追尋的,就是心的源頭。

擴充套件資料

佛家提出來的明心見性,以這個為宗旨。學佛的為什麼要剃光了頭出家?不是去玩的,是去追究生命的問題,人的本性的問題。

什麼是明心呢,我們人怎麼有感覺知覺,怎麼有情緒,有思想,它們是怎麼來的?

這個生命有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現在西方文化從生理、醫學上認為知覺感覺是腦的問題,可是這個研究方向,快走到盡頭了,這個問題很大。將來西方人,研究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恐怕又走到我們的老路,就是佛家提出的明心見性。

生命的本性如何去知道呢?這靠知識,在哲學裡頭。我們曉得文化裡有唯心哲學和唯物哲學。

在唯心、唯物之外,還有乙個學問很大,在中國佛學叫唯識。人為什麼有知覺,情緒思想,他們是怎麼來的?生命有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

心怎麼去明,性怎麼去見?中國禪宗裡有乙個非常有名的故事「釋迦拈花,迦葉微笑」。這是唐朝的時候禪宗剛開始興盛發展,譬如說廟子上和尚敲木魚、吃齋、念經,這些都是形式,不談,我們談它的內容中心,所以禪宗的文化在中國叫「教外別傳」四個字。

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學理之外,另外走一條路,直接指向明心見性,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換句話,禪宗是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接軌,產生的新的東方文明,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麼乙個偉大的目標

4樓:二十四道驅邪符

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徹底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一般用於修行人開悟之後的境界。

佛教認為,眾生的真心因被貪嗔痴等煩惱障礙,而無法顯現,現在當家作主的是妄心,如果能通過一定的方法修行,就能讓本有的真心顯露,發揮無窮的妙用,從而離苦得樂。

這個就叫「明心」。「性」是指自性,也就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佛性。「見性」的意思和「明心」差不多,真心明明了了,自然就是見到自己的本性,不過是換了個名稱而重複宣說。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的觀點:

1、否定宿命論: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

壞的命運可以藉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

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2、緣起論:

《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

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備主因和輔因。

當因緣具備的時候,事物就存在;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

緣起論是般若思想的基礎。般若重視「緣起」。《佛說造塔功德經》裡有乙個偈語:「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今天,我們不論站在什麼立場上來看,這四句話都是對的,世界並不是神創造的,確實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緣起」是我們理解般若思想的乙個重點。

3、反對自殺:

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迴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

無論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傳印會長指出,佛教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對自殺行為,佛陀有明確的呵責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

豈不聞我所說慈忍護念眾生,而今雲何不憶此法?」並制定戒律:「若自殺身,得偷羅遮罪。

」因此,所謂「**不違背教規教義」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4、反對末日邪說:

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子。

5樓:滿來福查綾

明心見性,籠統來說,是修行到一定程度時,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意識清楚地了解自己到底是什麼。

心和性,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不應該混淆在一起。

明心,是在甚深禪定的狀態下,觀者與所觀合二為一渾然一體,此時已明白自己與整個世界都是乙個**,真正的天人合一。由於此時即無「主動」也無「被動」,所以,只能明白這個「心」,明心,不能用

見心。見性,是指禪定功夫到了一定程度,用肉眼就能看見整個世界,包括人畜的生命微觀運動。這是用肉眼的真實所見,所以不用

明作動詞,而用

見,是實在的看見了。

明心見性是修行人真修實證乙個階段的境界和體會,一般人根本不會明白這是怎樣的乙個狀態。

6樓:憑合英凌培

明心見性,簡單地說就是發現並徹底了解自己的本來面目。

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你就是佛,如果你能明心見性。

7樓:韶關東華禪寺

其實明心偏重於理論和見地,見性偏重於功夫,證果是完全到達了源頭,與道融為一體。

但是古人把明心見性並列到一起,其實它們是有層次的:比如搞學術研究的,更偏重於明心方面;搞實修的禪和子,在理論上可能欠缺一點,但在見性方面收穫還是比較多的。

有些人說要先明心後見性,從理論方面來說是沒錯的,但有時候偶爾也會突然見到自己的心性,只是沒有成片成勢,不穩定。

佛教裡面講真正的明心見性,是可以做主的,並不是一去不復返。有時候我們剎那間的清淨心,也能夠看到自己的自性,只是沒有辦法穩定下來。

佛教裡面的功夫講的是要穩定下來,要成片成勢,跟搞學術的道理是一樣的。學術一旦搞通了,就是乙個圓滿的體系,它是乙個整體,並不是支離破碎的。支離破碎的稱不上體系,支離破碎的只是片片的感言,圓滿的體系是給誰都可以用,用了馬上就能夠見效的。

有時候見性不穩定,是在見地上面還不夠究竟,對見地沒有完全地明了。佛門裡面現在也是出現了兩種現象:一種是完全偏重於理論忽略了實修;一種特別注重於實修,在理論上下的功夫很少。

明心和見性就相當於左腳和右腳,他們只能差一步遠,不能相差得太遠,否則就會出問題。沒有聽說過不明心、沒見地就能大徹大悟的,真正大徹大悟的人一定在見地上、在明心上是通透的。一旦在證果的時候,他悟到的道理馬上就能起用;在沒有證果之前,他悟到的道理還沒有辦法完全起用,明心和見性還是有區別的。

那麼,在證果的時候悟到的理就相當於事情做到位了,理事是一體的。在沒有證果之前,理事還是有距離的。

明心可以傳可以講,見性的層面是很難用語言講述給別人聽的。見性必須是要自己親自去嘗試,拿自己的身心去驗證了以後,在自己身上發生了才是屬於見性層面。

所以古人說真實佛法如同飲水,冷暖自知。可講的可說的,它不是佛法真實大義,它屬於佛學層面,到了證果層面就更不用說了。只有彼此都到達了證果的層次,見了面以後用禪偈的方式互相印證、傳遞證果,因為兩個人都到達了源頭,雖然在外人看來表達得與道不相干,但是兩個人一聽都是相通。

例如,過去的禪師兩個人都到達了源頭,他們見了面說:今天的天氣真好,從來沒下過雨。其實他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都道出了彼此此時的境界,在旁人聽起來以為兩個老古董說的是自然界的一些現象。

恰恰相反,他們是用自然界的現象把道的境界、道的層次表達出來,傳遞給彼此,互相通過這些不相干的話也都了解彼此處在什麼樣的層次,而旁觀者沒有到達這個層次的人,是聽不懂的,所以也就不會去誹謗了。所以歷史以來,禪宗用這種特有的手法去驗證對方的功夫是有原因的。

不像現在的人,見了面就問你到了哪一禪哪一定呢。如果我說我沒到哪一禪哪一定,好像我沒有修行;如果我告訴你我到達了哪一禪哪一定,你又不相信,又認為我狂。老祖宗不用這種直白的方式是比較有智慧型的。

有一定功夫的人都用禪偈這種特有的表達方式,在外人聽來覺得牛頭不對馬嘴,答非所問,其實並非答非所問,而是問到**答到**,且是有問必答,答得都符合道的。

明心偏重於理、見性偏重於事,有時候我們可以從理到事,有時候也可以從事到理。其實理和事到了一定的高度,它們是一,不是二。但是在還沒入到道內的時候 ,理就是理,事就是事,一當入了道,理和事是分不開的。

從來沒有聽說過乙個真正通達道理的人不會做事,也沒有聽過乙個會做事的人他不通達理或者說他不會講,真正會做的人他一定會講;真正會講的人他一定是會做的。但是很少達到理事一如,理和事都在乙個等級上。

其實事情也是修行途中的乙個訊息,事指的就是一種功夫,當我們進入道以後,一定會有訊息,我們稱訊息為境界。其實境界無外乎就是生理和心理的反應,當經過了身心的反應後才到達靈的反應,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自性的反應。到自性的反應才是修大道的開始,在之前都是修我們的身心,都是為修自性打基礎的。

身心反應是修行途中必不可少的,如同我們走的路,你上了路以後兩邊一定有沿途風光,如果你沒有看到路標沒有看到沿途風光,說明你還沒有真正地上路,真正的上路一定是有沿途風光的。

但沿途風光並不是目的地,它只是走向目的地的乙個路標,所以說在修行的次第上,是先明心後見性,最終才是證果。

——摘自《萬行書院:明心、見性與證果的區別》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8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23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23年倡行每月1次公升國旗;2023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23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何為明心見性,什麼是明心見性 見性是什麼意思

該了解和自己相處十幾二十年的自己了。眾生本有的佛性被妄想煩惱覆蓋,穿破煩惱,找到自己本有的佛性,就是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簡單地說就是發現並徹底了解自己的本來面目。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 你就是佛,如果你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在佛教各宗派中,是一共法。其已構成佛教之重心,正如盡心知性與存心養性之已構成儒家...

佛教裡的證悟空性明心見性,兩者存在著什麼關係

明心見性 就是使人廢棄邪見,矛盾永息 疑惑永滅而已.空性就是萬事萬物都是虛空一場的 自性是如如不動的 應該是一樣。說法不同。因為沒明心見性不敢確定。佛教是宗教嗎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 今尼泊爾境內 王子喬達摩 悉達多所創 參考佛誕 西方國家普遍...

佛家的明心見性是什麼?什麼是心?什麼又是性?又怎麼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心是妙明真心,性是寶明妙性,名詞花裡胡哨,其實說的就是眾生的本來面目,心是從體上說,就是法身 如來藏 真心等,性是從作用上來說,就是佛性 自性,所以心和性是乙個。總之就是找到你本來面目了,你的本來 萬事萬物的本來 世界的本來,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那是開悟以後的事。你好好學習大乘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