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北島無夢丷
中庸所論乃天道、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恆常的道理。中庸是循中和之道而為之。其通篇的主旨是論中和,**致中和的方法。
中和是宇宙的本來狀態。人的可教育,就在於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於致中和。
道實質是遵循人的本真善性處理天、人大小事務的無聲、無息、無味、無色的一以貫之的自然法則。道即率性,率性就是自然、平常,平常之理即常規常理,自然的常規常理就是中,就是和。中庸一書認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常用之道。
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對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中和之道修養自己就是中庸。
2樓:扯壇良將
中庸意思太高深,我不敢憑自己意思瞎說。
不過《中庸》第一章的綱領裡說的很明白:「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
意思是說不偏與一方叫做」中「,不改變常規叫做」庸「。」中「是天下不偏之道。」庸「是天下不變之理。
孔子的徒弟也是中庸的作者子思說:中庸這個道理,放開來可以充塞天地間,收攏來可以深藏與隱密的內心,它的意味是無窮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學問。附和中庸之道的人也是孔子心中高尚的人。
所以並非是上面幾樓人說的單純的做人道理或是心態等
3樓:亦夢之城
1、解釋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業成功、生
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意義:
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乙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
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乙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2、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並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包括學習的方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也包括儒家作人的規範如「五達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或稱至德。
3、理論基礎
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
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
4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文化,諸子百家,都以易經為本源,以無極為體,太極為用,太極就是「一」,夫子親作「易傳」謂:「吾道一以貫之」。
中庸就是「一」也:「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
萬事萬物表象有別,本質無二,謂「一」。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執著事物表象,為中;不離開事物本質,為庸。
以仁愛慈悲為本,而行於萬事萬物,之謂「中庸」也。
5樓:
中庸其實像亞里斯多德說的,既不魯莽,也不膽怯,而要勇敢;既不愚蠢,也不狡詐,而要聰明。其實是很好的意思,但是現在好像多用成貶義了。
中庸:不偏不倚,和諧有度。是褒義詞,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處事原則。
和而不同:和諧,不苟同。
6樓:凌晨
儒家的一種主張,
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
調和折中的態度..
就是不得罪,公尺有稜角 又不失原則的做人~
理想主義~
7樓:胡昌思
中是指在矛盾對立的事情中保持有中的態度。
8樓:匿名使用者
心態平和,與人為善。
儒家思想,什麼叫中庸之道
9樓:知軒知軒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中庸之道是專人生的大道
,事業成功屬、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乙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
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乙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簡述儒家「中庸」思想的內在含義
10樓:匿名使用者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小談《中庸》
所謂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 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以達到太平和合的理論和方法包括其主題思想、理論基礎、具體內容、檢驗標準、知行方法、重要途徑等方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中庸》中。
在許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 「平庸、折中」等類似意思,這是現代人對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錯,中庸的確有「平庸、折中、調和」的含意,但這些絕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則《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後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為經典了。在儒家看來「中庸」不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證基礎上的一種倫理道德觀,同時也是一種思想方法。
作為具有具體內容的儒家倫理道德觀,「中庸」由孔子首創,再經過後來的儒家,特別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實發展,終於成為一套儒家的處世規範。如果單純從「中庸」的概念上看,「中庸」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說也部分繼承了當時認為的「中庸」思想發展演變而來的。
《中庸》一文以「天人合一「這一思想為其理論基礎,通過反覆強調內外的關係闡明中庸之道的。《中庸》中說:「忠恕違道不遠」,「忠」也就是要存養省察內心之「中」,「恕」則是要長而為解在道德行為的「中道」,《中庸》認為道德修養首先要從人所不見的「慎獨」工夫做起,「內省不疚,無惡于志」,達到內心的「誠」即含而未發的「中」,由此出發,就能「微之顯」,「暗然而彰」,漸漸外化為行動上的「中道」。
內心的「中」與外部行為的「中道」統一,《中庸》稱之為「合內外之道」,「致中和」不僅能使君臣父子各處其位,而且可以參天地之造化,使天地萬物各得其所。這就是「中」的大功用,所以叫做「中庸」。
在《中庸》一文中,雖然其主題思想在當時以至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被很全面地理解,但其自身充分體現出了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即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從「中和」中體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一主題思想集中體現在了全文的開篇,例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謂道」是說人們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們的善良的天性辦事情,「修道之謂教」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則去進行修治,等等。
至於《中庸》的主要內容,大體可以分為五達道、三達德、九經等幾個方面。五達道主要是運用中庸之道調節五種人際關係。這五種基本人際關係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將君臣關係視為上下關係,這五種人際關係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際關係,通過正確處理這五種人際關係,達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中庸》認為要處理好這些人際關係需要靠人們內心的品德和智慧型,因而就有了三達德。
三達德,就是智、仁、勇,而這三者的培養基礎在《中庸》中認為時要靠「誠實「的,而「誠」也是實現中庸之道的最根本條件。如能至誠,便能成己成物。「以誠修身,成己也;以誠治人,推而至於贊化育,參天地,皆成物也。
」所以,「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這個」一「,就是「誠」; 九經就是中庸之道用來治理天下國家以達到太平和合的九項具體工作。這九項工作是: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
修養自身以達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以不至於迷惑、愛護親族以無怨恨、敬重大臣以明治政、體恤群臣讓將士就會盡力報答、愛護老百姓以勉勵百姓、勸勉各種工匠意充足財富、優待遠方來的客人意歸順四方、安撫諸侯以得天下敬仰。要做好這九項工作,就必須用至誠、至仁、至善的愛心去充分體現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這九項工作,事實上也就處理調節好了九種人際關係。
調節這九種人際關係是使天下國家達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證。
《中庸》一文在極力推崇「中庸」思想之時,也看到了中庸之難行。中庸之道,非常難行,過與不及都會偏離中庸。君子能時中,故其為真中庸;小人不能適中,而自以為中,故實為反中庸。
知者、賢者以中庸為平凡而不屑知,不屑行;愚者、不肖者,則又不及知,不能行。所以「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這些都說明了「中庸」之難行。
在《中庸》全文中很多地方都體現了對於孔子中庸之道的讚美。曾言仲尼遠宗堯舜,近法文武;上法天,下法地,故其道廣大如天地,悠久如四時,光明如日月。具備聖(聰明睿知)、仁(寬裕溫柔)、義(發強剛義)、禮(齊莊中正)、知(文理密察)五德。
足以有臨、有容、打執、有敬、有別。言其大,則淵博如天;言其深,則淵泉如淵;言其用,見而民莫不敬,行而民莫不悅。是以聲名揚溢於中國,施及蠻貊,其德可以配天。
次言仲尼之教至高至善。它「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能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
不待責罰而民白化,以致「篤恭而天下平」之盛。其化民,直如上天之化育萬物,達到無聲無臭的崇高境界。
《中庸》對孔子「過猶不及」的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闡發中和之為用。認為不偏不倚是衡量一切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也論述了達到中庸之道的條什和方法, 「始合而開,其開也有漸。
末後開而復合,其合也有漸。」結構嚴密,體例完整,是一篇邏輯嚴密,表達儒家哲學思想的**。
在我個人看來,中庸說來簡單,實際上我們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的言行舉止往往失之偏頗。過於追求物質,或者過於理想主義,都一樣,過猶不及。
曾經年少輕狂,憤世嫉俗,如今學會用平常心對待一切,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曾經悲觀失望,想人生在世,難免風流雲散。如今接受生老病死是自然過程,以自然心對待自然。
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會一昧悲觀,也不會盲目樂觀,從容地面對生活。對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計較平常得失榮辱。
我們或許做不成大事業,只能從平凡的實在中討生活。可是只要把這些實在的小事做好了,於實在中獲得小小的樂趣,又何嘗不是《中庸》給現在的我們帶來的一些思考呢?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是什麼,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有什麼不同呢
儒家提倡人治,德治 法家提倡樸素的法制觀點 儒家認為人本善,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對社會的決定作用法家認為人本惡,強調法律規範對社會秩序的保護 儒家的思想和主張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 概括和繼承了夏 商 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乙個...
儒家思想的基本觀點,儒家思想的基本觀點?
孔子時期 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維護周朝的 禮 主張貴賤有 序 文化方面主張 有教無類 孟子時期 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提出 民貴君輕 主張 政在得民 反對苛政.認為 性本善 荀子時期 主張 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則認為 天人感應 君權神受 儒家基本上堅持 親親 尊尊 的立法原則,維護 禮治 ...
儒家思想的優劣
優點 道德精神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的社會責任感,朝聞道,夕可死 的精神追求,堅毅的人格 積極的人生態度,尊老尚賢敬師和見利思義的人生準則。大一統思想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團結 以人為本 民本思想有利於 三農 問題 和為貴 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禮讓為先 睦鄰友好 和而不同的文化內涵使中國樹立了良好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