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書憤的賞析

2021-03-05 09:22:21 字數 4943 閱讀 7915

1樓:匿名使用者

1、此詩作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於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乙個空街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

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2、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早歲」匈指隆興元年(1163)他三十九歲在鎮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

以下兩句分敘兩次值得紀念的經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俊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於建康、鎮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著收復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

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願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嘆惋!

另一次使詩人不勝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當時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積極計畫進兵關中恢復中原的軍事部署。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後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

獨騎兆河馬,涉渭夜街枚」(《歲暮風雨的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後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嗟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公尺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鬥生活。

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歲月不盡,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僅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展長材。

「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是他念念不忘的心願。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塞上長城」,典出《南史》,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怒叱:

「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惆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別的。

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幹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這種志願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沱胄起兵抗金,他還躍躍欲試。

3、《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樓船夜雪瓜洲度,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十四字中包含著多麼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2樓:謙更謙

《書憤》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乙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

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這首詩意境開闊,感情沉鬱,氣韻渾厚。

3樓:匿名使用者

書 憤陸 遊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事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中間!

這首詩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家居山陰(今浙江省紹興縣)時所作。這時候,他已經是乙個六十二歲的老人了。

陸游從小就立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壯志。他一生懷著一顆愛國赤心,日夜盼望著驅琢金統治者,收復失地。可是南宋王朝始終以苟且偏安為基本國策,以皇帝為首的整個統治集團久已安心於屈辱的生活,不想再圖振作。

陸游處在這樣乙個環境底下,就使得他終生無法施展其懷抱,實現其理想。到了六十二歲閒居家鄉時,回顧過去的壯志,看看當前的現實,不能不感觸萬千而見之於此詩。正因為這樣,所以詩中一面追述他早歲的豪邁氣概和人民抗金的英雄事蹟;一面感嘆自己報國的壯志為酬,朝中無人能象諸葛亮那樣堅持北伐,為國出力,從而使詩中充滿著蒼涼沉鬱的情調。

詩的開頭: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在年青時**知道社會上事情的複雜與困難,所以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雄心豪氣,有如山湧。這勾勒出作者年青時的英雄氣概。上句,雖說自己早歲不知道世事的艱難,但這並非泛指,而是暗指他料想不到投降派會諸多阻饒與破壞抗金。

其中飽含著他無限的辛酸,也隱諷著妥協投降的宋王朝。

正因為他不知道「世事艱」---投降派阻饒抗金,所以那時侯他「中原北望氣如山」。這一句就是這樣承接上句的意思而來的。這兩句連起來都有隱諷之意。

這一句既表現了他年青時的雄心壯志,也表現了他對恢復中原的殷切,而這一切都是建基在他的愛國思想上的。句中以「中原北望」來代表他渴望驅琢金統治者,收復失地,措辭含蓄,耐人思索。「氣如山」,以具體的山勢雄偉來型容抽象的豪氣,很具體化,給人印象鮮明。

「中原北望氣如山」句,已寫出了作者的英雄氣概,而下面兩句又給它渲染了氛圍: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這是作者追述宋人抗金的英雄事蹟。它通過樓船夜雪 鐵馬秋風所構成的形象,給人有氣勢磅礴 軍容旺盛的感覺,它有力的烘托出作者「氣如山」的氣魄。因為它正是作者「中原北望氣如山」的現實基礎,有了它,作者的雄心壯志既有現實性,又有可能性,因而它給上句加濃了情意和色彩。

這兩句意思是說,南宋軍隊曾經兩次打敗金兵:一次是冬天在瓜洲渡口用兵船作戰的;一次是秋天在大散關用馬隊交鋒的。據史載,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曾一度占領了瓜洲,準備由此渡江,後經虞允文部隊和廣大人民的抗擊而潰敗,完顏亮為部下所殺。

上句就是指此。下句是指紹興三十一年(1161)秋天,金兵侵入大散關,後為吳嶙部隊所擊退這件事。「樓船」,指高大的兵船。

「瓜洲」,即瓜洲鎮,在今江蘇省揚洲市南長江濱,在鎮江斜相對峙,是江防要地。「鐵馬」,是披著鐵甲的戰馬。「大散關」,在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是南宋與金交界地方的邊防重鎮。

就表現手法來看,這兩句有些奇特。兩句中間不用一動詞,不著一虛字,就把地點、景象和人物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蕩蕩的軍容畫面,生動,形象。這種表現手法,在他之前是極其少見,在他之後就較為常見了,如元人馬致遠的《天淨沙》: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也同樣以幾個名詞組成,不著虛字的。這既能精簡文字,使文章更覺精煉,而這種句法結構又使內容顯得特別豐富,語言減少了,內容反而增多了。

然而,不管陸游有多麼高尚的抱負,有多大的英雄本領,在南宋王朝投降派的統治下,他的一切都會落空,無從實現的,只有使他虛度光陰,消磨歲月而已。這樣,到了晚年就不能不使他有遲暮之感了。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就是表達了他這種心情。意思是說,年青時以捍衛祖國、揚威邊疆的名將期待自已,而現在鬢髮已經花白了,志願還是沒有實現。「塞上長城」,是暗用南朝劉宋大將檀道濟,曾以「萬里長城」自稱的典故。

意謂自已象一座萬里長城一樣。這兩句,語調忽轉悲涼,嘆歲月之蹉跎,嗟壯志之未遂,大有一落千丈之勢。早歲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頭髮都白了,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怎不使他感慨呢?

上句著一「空」字很好,表示一切成空,沉痛之極。下句隱約可見他年雖老而壯志猶存之意。自照鏡子,衰鬢已斑,又奈之何!

不正是表明了這一點嗎?這種愛國熱情永不衰減,就使他最後又不能不發出憤概之音: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意思是說,諸葛亮寫出那篇著名的《出師表》,表明自已的決心,堅持北伐,這種意志與氣概,一千多年來誰能夠比得上他呢!「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兵伐魏時寫給劉備的兒子,表明自已的決心的。「名世」,即有名於世。

「伯仲間」,伯仲原是古代伺輩兄弟的序次,長為伯,次為仲;後引伸為衡量人物的等差之詞,意思是差不多,或不相上下。這裡,作者讚美諸葛亮的出師北伐,言外之意,就是隱諷當時南宋王朝屈辱投降,按兵不動。他借助於歷史事實來說明問題,表達自已的憤慨,明白,自然,含蓄,委婉,富有藝術吸引力。

總的說來,詩中所流露出來的愛國熱情,還是相當強烈的。詩的後半篇,雖然情調有些哀傷,但它給人的感覺是沉鬱頓挫,並非彷徨失望。不過,在它裡面畢竟嫌其缺少鼓舞力量。

4樓:堂菲素小春

白髮蕭蕭臥澤中,秪憑天地鑑孤忠。厄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嚼齒空。

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鏡裡流年兩鬢殘,寸心自許尚如丹。衰遲罷試戎衣窄,悲憤猶爭寶劍寒。

遠戍十年臨的博,壯圖萬里戰皋蘭。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如今袖手看!

陸游的「書憤」詩有多首,這兩首是他七十三歲時在山陰所作。他說「蓋人之情,悲憤積於中而無言,始發為詩。不然,無詩矣。

」(《渭南文集》卷十五《澹齋居士詩序》)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陸游經常在作品中抒發出濃勃深沉的積憤。這兩首所抒發的,「就是塞上長城空自許」,「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憤。

前一首抒發自己的滿懷壯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憤懣。「澤中」,指詩人居住之地鏡湖。其時,詩人年邁力衰,遠離朝廷。

他想到,光陰既不待我,衷腸亦無處可訴,只好憑天地來鑑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緊接著,詩人撫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蘇武厄於匈奴,餐氈吞雪而忠心不泯。

安史亂中,張巡死守睢陽數月,被俘後仍罵敵不止,最後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減他們二人,有天地可鑑。此聯補足上聯之意。

上林苑,漢時舊苑。它和「洛陽宮」,在這裡都是用來代指皇宮所在之地。首二聯情緒激昂,一氣直下。

這一聯則描寫細膩,對偶精工,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最後一聯一吐胸臆,直點主題,語氣激昂,情緒悲壯,表現了「亙古男兒一放翁」(梁啟超《讀陸放翁集》詩語)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詩人的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雖然這一首似乎是承接著上一首最後兩句,詩人不得不發出無可奈何的嘆謂。這一篇的首聯和上篇「壯心未與年俱老」句,意思一脈相承,是說對鏡照容,已是兩鬢蒼蒼,但是年華雖逝,而自己的壯心依然熾熱,不減當年。

第二聯承上:自己遲暮衰弱,不勝戎衣,但是,悲憤存胸,寶劍在握,寒光閃爍,還是想拼一拼的。於是想起了當年之事。

那時,他一腔熱血,滿懷激情,為了收回失地,遠戍的博(在今四川璠番東南。這裡泛指川、陝),鏖戰皋蘭(縣名,在今甘肅蘭州北)。然而,時光流逝,那自古以來的關河無窮之事(指征戰疆場,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終於無法實現。

當年是壯志凌雲,豈料到今日成了乙個袖手旁觀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蒼涼,溢於字裡行間。這便是後二聯的意境。

陸游的這兩首《書憤》詩,筆力雄渾,氣壯山河,充分得顯示了他詩歌風格特徵的乙個主要情意,更是陸游整個創作中的精華

陸游的書憤,陸游《書憤》的意思

書憤 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髮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

陸游,書憤的主旨是什麼,書憤 陸游這首詩的主旨

書憤 是南宋詩來人陸游創源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bai詩緊扣住du一 憤 字,可分zhi為兩部分。前四句概括了dao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 氣如山 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乙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 時光虛擲 功...

陸游《社日》賞析,陸游《遊山西村》 賞析

ok小 社日 原文 太平處處是優場,社日兒童喜欲狂。且看參軍喚蒼鶻,京都新禁舞齋郎。譯文 現在是太平盛事,又適逢社日,你看啊,這麼多的戲臺都在上演社戲,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趕趟兒似的出來看戲。戲臺前,人頭攢動,好不熱鬧!孩子們最高興了,買糖人,喝豆漿,看熱鬧,簡直把他們高興的不得了。各位客官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