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法院沿革
中國古代類似今天法院的機構最早叫什麼稱謂,史無可考。據後人的研究,一般認為夏、商、週三代稱「司寇」,這與古人所說的「刑起於兵」關係密切。「司寇」兩字的本意是「負責抵禦外來侵略」,管理曰「司」,外敵曰「寇」(例如日本入侵中國者稱之為日寇)。
三代的司法官稱皆與軍旅有關,也印證了「兵刑同源」這一古人的判斷。
西周時期,從機構上講,其時官署與**是同一物,同一稱謂。周天子作為國王,按今天的權力概念,他不僅是最高行政權,也是最高立法權和審判權的享有者。他下面的貴族**既是行政的,也是司法的。
確切地說,在周人的觀念中,無法理解我們今天常言的行政與司法之別。但他們自有一套設官分職的理論和方法。在王朝**天子之下負責審理案件的機關就是「司寇」,這一機關的長官也叫「司寇」,成為天子之下的最高一級審判機關。
史書《周禮·秋官》上說「司寇」又叫「大司寇」,他的輔佐官稱「小司寇」,前者助天子掌全國司法,後者助前者「以五刑聽萬民之獄訟附於刑用情訊之」。其下屬有「士師」、「士」等十幾種**。地方上設「士」為司法官,也是初審機關,掌其轄區內獄訟。
據史書所載,一般審級分為地方和**兩級,重大案件及諸侯間訴訟由周天子或「司寇」裁決。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不遵舊制。《史記·李斯列傳》講,到戰國時,齊國稱「大理」,楚國稱「廷理」秦國稱「廷尉」,等等。
秦代一統天下,皇帝擁有最高司法權,《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謂「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建立了一整套皇帝控制下的司法機關體系,對一切重大案件,皇帝有最後決定權,並可派丞相、御史受命問案;二是皇帝直接審案。
史書中載始皇「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呈決事」。《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每天閱讀的檔案很多,以石來計算。
按當時的重量,史書講:「石,百二十斤」,約合現在六十斤。秦簡一般長約尺二,合現在23至28厘公尺,每簡30至40字,可見始皇對政務的勤勉。
秦代統一了戰國時各諸侯國**最高司法官(即最高司法機構)的名稱,沿用秦國舊稱「廷尉」,屬****九卿之一。「廷尉」負責全國法律、法令及司法事務,直接向皇帝負責。「廷尉」的主要職責有二:
一是負責「詔獄」,即皇帝親自交辦的案件;二是審理地方上報的疑難案件和對重大案件的複審。「廷尉」是皇帝之下的最高司法機構和司法長官,作為最高法律**,「廷尉」在秦代法律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叫「廷尉」,歷來有兩種解釋:
一種說法是:「聽獄必質諸朝廷,與眾共之,……故稱廷尉」;另一種說法是:「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為號。
」「廷尉」下設「正」和「左右監」等屬官。但對重大案件的審判,均須皇帝最後裁決方可定案。
秦代地方司法機關也進一步完善,地方司法由屬於行政性的郡守、縣令(長)兼理。地方的郡、縣、鄉、亭各級政權機關都設有相應的專職或兼職司法**,處理本地區範圍內的司法事務。郡有專任司法**「決曹掾」,但案件的裁決由郡守決定;縣以下設丞,主管文書、倉儲、司法事務;鄉設有「秩」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載:秦范陽縣令在任十年中,審判案件,「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勝數」。證明郡、縣長官對自行管轄的一般案件,皆可作最終裁決,有司法審判刑殺之權,只是在案件有疑難時才上報**「廷尉」。
由於秦代要求各級官吏都要知法、學法、宣傳法律,因此凡官吏都有宣傳、執行法律、法令的職責,即使是最基層的「裡正」、「求盜」等小吏,也可以處理輕微的民事、刑事案件。
到了漢代,司法制度以秦代司法體制為基礎,在**,除皇帝總攬最高司法權以外,其中「廷尉」又稱「大理」(漢景帝、哀帝時曾一度稱「大理」。宣帝時增設 「廷尉平」)是**最高專職司法機關,同時也是**最高司法長官,仍作為**九卿之一,全面負責全國法律、司法事務。丞相作為行政長官,御史大夫作為監察長官,與**其他高階官吏也經常參與司法審判,名曰「雜治」,即非專任之義。
漢代地方司法機關除東漢後期一段,在地方主要為郡、縣兩級司法機關。漢末州由監察區一變而成郡之上的一級行政單位,遂形成州、郡、縣**。此後,州、郡、縣**行政長官兼理司法審判,各自配有專職的司法屬吏。
如郡設「決曹掾」為專職司法官等。兩漢郡縣司法權承秦之舊,仍有很大的終審裁決權。《陔餘叢考》一書講:
「漢郡縣守令皆有專殺權」,「刺史、縣令殺人不待秦」。只是疑重案才呈「廷尉」,或交由丞相等大臣共議後由皇帝裁決。
2樓:精銳教育
司法機構即監察機構——御史台;秦朝開始設立
你知道中國古代司法的鼻祖是誰嗎
3樓:歸去
皋陶。皋陶(西元前2219-西元前2023年),偃姓,皋氏,名繇,字庭堅,少昊之墟(今山西洪洞縣皋陶村)人。上古時期東夷部落首領,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聖」(堯、舜、禹、皋陶)之一,後世尊為「中國司法始祖」。
歷經唐虞夏三個時代,長期擔任掌管刑法的士師一職,以正直聞名天下。相傳架構了中國最早的司法制度體系(五刑、五教),強調「法治」與「德政」的結合,促進社會和諧,天下大治,形成「皋陶文化」,成為後世儒家和法家思想產生的重要精神淵藪之一。
西元前2023年,帝禹二年去世,時年106歲,葬於六地。大禹念及功德,封其後裔於英、六一帶,尊為六安國國和偃國始祖以及二十四姓的鼻祖。天寶二年(743年),追封「大唐德明皇帝」。
4樓:匿名使用者
皋陶(西元前2219-西元前2023年),偃姓,皋氏,名繇,字庭堅,少昊之墟(今山西洪洞縣皋陶村)人。上古時期東夷部落首領,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聖」(堯、舜、禹、皋陶)之一,後世尊為「中國司法始祖」。
歷經唐虞夏三個時代,長期擔任掌管刑法的「士師(理官)」一職,以正直聞名天下。相傳架構了中國最早的司法制度體系(五刑、五教),採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平公正;強調「法治」與「德政」的結合,促進社會和諧,天下大治,形成「皋陶文化」,成為後世儒家和法家思想產生的重要精神淵藪之一。
西元前2023年,帝禹二年去世,時年106歲,葬於六(lù)地。大禹念及功德,封其後裔於英、六一帶(今安徽省六安市),尊為六安國(蓼)國和偃國始祖以及二十四姓(皋李徐趙、伯益贏秦、江黃馬舒、裴甄谷利、費廉阮駱、英莒梁寥)的鼻祖。天寶二年(743年),追封「大唐德明皇帝」。
立法皋陶「明於五刑,以弼五教」,主張五刑處於輔助地位,對於有過激行為或者犯有罪行的人要先曉之以理,不聽教化,再繩之以法。「五教」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意在教育人們懂得並恪守最基本的幾種關係,使人們彼此親睦,互相謙讓,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以實現乙個沒有犯罪行為的和諧社會,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所以,舜盛讚皋陶:「汝作土,明於五刑,以弼五教,期於予治。
刑期於五刑,民協於中,時乃功,懋哉!」
皋陶法律思想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德法結合,即道德與法律結合、德治與法治結合,「明於五刑,以弼五教」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二是民本思想,即強調重民、愛民、惠民,關注民生,聽取民意,「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天聰明,自我民聰明」等即說明此理;
三是司法公正,公平公正是皋陶司法的終極目標,獬豸斷獄的故事實質上是神化了皋陶鐵面無私、秉公執法、斷案如神的司法活動;
四是天人合一,皋陶所言「天秩有禮」「天命有德」「天討有罪」等是告誡人們要遵循天道,自然之理。
擴充套件資料
皋陶的主要功績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幫助堯舜和大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 。
皋陶的坐騎是獬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
據說獬豸很有靈性,有分辨曲直、確認罪犯的本領。皋陶判決有疑時,便將這種神異的動物放出來,如果那人有罪,獬郢就會頂觸,無罪則否。史書上說皋陶為大理,天下無虐刑、無冤獄,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懼,紛紛逃離,至使天下太平。
傳說我國的第一部《獄典》就由皋陶制定,他把《獄典》刻在樹皮上,呈給舜,帝舜看後覺得很好,就讓皋陶實施。《獄典》歸納了殺害同伴就得服法而不在於用刑。
東漢《論衡·是應》有記載,漢代衙門裡供奉皋陶像、飾獬豸圖,後被傳神話為「獄神」。
皋陶也是古六安國始祖,還是徐國國君的祖先,而且是古代東夷部落的首領之一。蓼國國君也有可能是皋陶的後裔。洪洞縣甘亭鎮士師村又名皋陶村,以皋陶的官稱和名字同時命名村子,這種形式很少見。
「皋陶卒,葬之於六。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帝王世紀》)「繇,封之於皋,卒崩於皋。
」(《欽定四科全書》)故六安古稱皋城。
皋陶墓收錄於《中國名勝大辭典》。皋陶封地英、六,位於今六安、英山、金寨、霍山一帶。皋陶後裔聚集於封地和舒城、潛山、廬江、巢縣、霍邱、懷遠、靈璧、泗縣、鳳台、亳縣,廣布於全國各地,江蘇省鹽城市現有皋姓2000多戶。
皋陶英靈歸宿之地的皋城子孫們,已把古皋城建設成現代化的城市,並重修了皋陶墓。我們祈盼皋陶陵園早日建成,高大的皋陶石雕像聳入青天,屹立在「天河」岸邊,成為體現新皋城文化品位的標誌性文化設施,向世人展現皖西皋陶文化的一道亮麗彩虹!
皋陶所創制的法律,極有邏輯,比如「五典五惇」「五刑五用」「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等;且言簡意賅,比如「昏、墨、賊,殺」等 。
所謂良法,不僅要有好的內容,更要有好的邏輯;立法過程中,要注重內在邏輯,強調其概括性,使得法律疏而不失,簡便易行。這正是皋陶在法律上的成功之道。皋陶所言立意高遠,皋陶所行正大光明,言行高度統一,所以民才信服 。
5樓:風塵世射手
中國司法的鼻祖是皋陶,他約生於西元前21世紀,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姓名記載的法官。相傳皋陶是古代部落首領髙陽氏顓頊之子,曾是東夷族的首領,舜時被任命為掌獄訟司法之官「士師」。皋陶為官極為清正,從不濫殺無辜,史稱其「決獄明白,察於人情」(《白虎通•聖人》)。
筷子在古代叫什麼,筷子在中國古代叫什麼?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 梜 漢代時已稱 箸 明代開始稱 筷 引證一 先秦儒家經典 禮記 曲禮上 提及 羹之有菜者用梜 譯文 湯裡有菜可使用梜 二 西漢書法家史游 急救篇 中說 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 譯文 筷子,又名梜,是夾食物的 三 明人陸容所著 菽園雜記 一書記載 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
中國古代最早的報紙如題謝謝了中國古代有沒有報紙
中國最早的報紙是西漢的 邸報 邸報 最早出現於漢朝。當時西漢實行郡縣制,全國分成若干個郡,郡下再分若干個縣。各郡在京城長安都設有辦事處,這個住處叫做 邸 派有常駐代表,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長之間做聯絡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諭旨 詔書 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寫在竹簡上或絹...
寧波在古代是叫什麼地名的,中國古代城市名
陳mc樂園 春秋時為越bai國地,叫du 鄞 戰國中期以zhi後為楚國轄地。秦以dao來,屬會稽版郡。621年,改置鄞州權。625年改稱鄮縣,屬越州。738年設明州。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轄溫臺明越四郡。1195年升為慶元府。1276年稱慶元路。1367年稱明州府,1381年為避國號諱,改稱寧波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