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給秦觀的一首詩,怎麼解請問誰知道秦觀的一首詩

2021-03-06 16:38:36 字數 6303 閱讀 5798

1樓:匿名使用者

宋代文學家蘇軾合秦觀是好朋友。一次,秦觀出外遊玩。很長時間沒回來。蘇軾很惦記他,就寫信詢問他的情況。不久,秦觀給蘇軾回了一封奇怪的信,只見信紙上寫了14個字,排成一圈:

已暮賞時 花

醒 歸

微 去

力 馬

酒飛如蘇軾看後,連聲叫好。原來,秦觀寫的是一首回環詩,詩中描述了自己在外的生活合情趣。內容是:

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

2樓:匿名使用者

暮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

3樓:匿名使用者

回文詩是中國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世界上為中國僅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回文詩是既可順讀又可倒讀的詩體,無論怎樣讀意思大同小異,頗具欣賞價值。它將漢字遣詞造句的獨特奇妙之處發揮的淋漓盡致!

古代文人中精於此道者不人。

據說,有一次蘇軾專程上門拜訪秦觀。家人告訴蘇軾,他出外遊玩,很可能上佛印和尚寺裡去了。於是蘇軾寫信去詢問他的情況。

秦少游見蘇軾來信後,便寫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帶回給蘇軾。信上的14個字排成一圈:

暮 已 賞

時 花醒 歸

微 去力 馬

酒 如飛 蘇軾看後,連聲叫好。原來,秦觀寫的是一首回文詩,詩中描述了他在外出遊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內容為:

「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14個字組成了一首七言絕句,每個字出現兩次,文書處理技巧高超。

解讀: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

4樓:匿名使用者

賞花歸去馬如飛霏如馬去規劃上木已實行威力九九飛如馬

請問誰知道秦觀的一首詩

5樓:沫咿草

生平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少遊、太虛,別號邗溝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少有才名,研習經史,喜讀兵書。熙寧十年(1077),往謁蘇軾於徐州,次年作《黃樓賦》,蘇軾以為「有屈、宋姿」。

元豐八年進士及第,授定海主簿,調蔡州教授。元佑三年(1088),應制科,進策論,除宣教郎、太學博士,校正秘書省書籍。六年,遷秘書省正字。

預修《神宗實錄》。時黃庭堅、晁補之、張耒亦京師,觀與同遊蘇軾之門,人稱「蘇門四學士」。紹聖元年(094),坐元佑黨籍,出為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今浙江麗水)酒稅。

三年又因寫佛書削秩徙郴州(今屬湖南)。明年,編管橫州(今廣西橫縣)。元符元年(1098)再貶雷州(今廣東海康)。

徽宗即位,復宣德郎,允北歸,途中卒於藤州(今廣西藤縣),年五十二。《宋史》、《東都事略》有傳。存《淮海集》四十卷,另有《淮海詞》單刻本。

其詩、詞、文皆工,而以詞著稱。詞屬婉約派,內容多寫男女情愛,頗多傷感之作。

●水龍吟

秦觀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

朱簾半卷,單衣初試,清明時候,破暖輕風,弄晴微雨,欲無還有。

賣花聲過盡,斜陽院落;紅成陣,飛鴛甃.玉佩丁東別後。

悵佳期、參差難又。

名韁利鎖,天還知道,和天也瘦。

花下重門,柳邊深巷,不堪回首。

念多情、但有當時皓月,向人依舊。

秦觀詞作鑑賞

此詞寫一位婦女一整天的相思之情。

上片起首句,寫女子登上挨著園林橫空而起的小樓,看見戀人身騎駿馬賓士而去。此二句按景綴情,景物描寫中綴入女主人公的別情。「朱簾」三句,承首句「小樓」而言,謂此時樓上佳人正身穿春衣,捲起朱簾,出神地凝望著遠去的情郎。

「破暖」三句,表面上是寫微雨欲無還有,似逗弄晴天,實際上則綴入女子的思想感情,說它也象當前的天氣一樣陰晴不定。以下四句便寫這位女子乙個人樓上一直等待到紅日西斜的過程以及當時的情緒。輕風送來的賣花聲清脆悅耳,充滿著生活的**力,也容易引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女主人公想去買上一枝插鬢邊;可是縱有鮮花,誰適為容?故此她沒有心思買花,只好讓賣花聲過去,直到它過盡。「過盡」二字用得極妙,從中可以想象得到女主人公諦聽的神態、想買又不願買的惋惜之情。

更為巧妙的是,詞人將聲音的過去同時光的流逝結合一起寫,狀畫出女主人公綿綿不盡的感情。歇拍二句,則是以景結情。落紅成陣,飛遍鴛甃,景象是美麗的,感情卻是悲傷的。

花辭故枝,象徵著行人離去,也象徵著紅顏憔悴,最易使人傷懷。不言愁而愁自其中,因而蘊藉含蓄,帶有悠悠不盡的情味。

下片從男方著筆,寫別後情懷。「玉佩丁東別後」,雖嵌入「東玉」二字,然無人工痕跡,且比起首二句凝鍊準確,讀後頗有「環佩人歸」之感。「悵佳期、參差難又」,是說再見不易。

參差猶差池,即蹉跎、失誤。剛剛言別,馬上又擔心重逢難再,可見人雖遠去,而留戀之情猶縈迴腦際。至「名韁利鎖」三句,始點出不得不與情人分別的原因。

為了功名富貴,不得不拋下情人,詞人思想上是矛盾的、痛苦的,因此發出了詛咒。「和天也瘦」句從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化來。但以瘦易老,卻別有情味,明王世貞對此極為讚賞,因為它概括了人物的思想矛盾,突出了相思之苦。

「花下」三句,照應首句,回憶別前歡聚之地。此時他雖策馬遠去,途中猶頻頻回首,瞻望女子所住的「花下重門,柳邊深巷」。著以「不堪」二字,更加刻劃出難耐的心情,難言的痛苦。

煞尾三句,頗饒餘韻,寫對月懷人情景,頗有「見月而不見人之憾」(《草堂詩餘雋》卷二)。

此詞以景起,以景結,而其中一以貫之的則是作者執著的情愫。對乙個淪落風塵的薄命女子,作者竟鍾情若此,這決非為徵管逐弦而出入青樓的薄倖子弟所能望其項背。

生平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二年(1057)與弟轍同登進士。

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

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五,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高宗朝,贈太師,諡文忠。《宋史》、《東都事略》有傳。詩、詞、文、書、畫均卓然大家,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東坡樂府》三卷。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詞學上,為北宋詞壇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詞作鑑賞

題記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其時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日這天夜裡,他夢見愛妻王弗,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語)的悼亡詞。

蘇東坡的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實際上,詞中記夢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摯樸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呢,不也同樣嗎?

恩愛夫妻,一朝永訣,轉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難忘」人雖云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當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東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說,更難得她蕙質蘭心,明事理。

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頗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後,又忙於處理政務,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呢。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並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雖然不是經常懸念,但也時刻未曾忘卻!

或許正是出於對愛妻王弗的深切思念,東坡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風韻。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裡,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想到愛妻華年早逝,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淒涼,說沉痛。其實即便墳墓近身邊,隔著生死,就能話淒涼了嗎?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痴語,情語,格外感人。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憂憤,包括蒼老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了,「縱使相逢」恐怕也認「我」不出了。

這個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深沉悲痛,表現了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夢如幻,似真非真,其間真情恐怕不是僅僅依從父命,感於身世吧。蘇東坡曾《亡妻王氏墓士銘》記述了「婦從汝於艱難,不可忘也」的父訓。作者索於心,託于夢的實是乙份「不思量,自難忘」的患難深情啊。

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是記敘,寫自己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念中的故鄉,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梳妝打扮。

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暱,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無言」,包括了千言萬語,表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別後種種從何說起?乙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把現實的感受溶入夢中,使這個夢令人感到無限淒涼。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作者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捨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乙個人淒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

這番痴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李煜其人:李煜(937-978),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亦為五代時出色的詞人。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

蓮峰居士。徐州(今屬江蘇)人,一說湖州(今屬浙江)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後主。

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

李煜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現存約32首,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的,主要為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為降宋後,李煜因亡國的深痛,對往事的追憶,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遠遠超過前期。

當中的傑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皆成於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都哀婉淒絕,主要抒寫了自己憑欄遠望、夢裡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李煜在中國詞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後世影響亦大。

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由是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及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在位時間(961-975)。

【南唐】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②

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③

相留醉,

幾時重,④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相見歡》、《秋夜月》、《上西樓》。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謝:凋謝。

③胭脂淚:指女子的眼淚。女子臉上搽有胭脂淚水流經臉頰時沾上胭脂的紅色,故云。

④幾時重:何時再度相會。

【簡析】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範之作。起句「 林花謝了春紅 」,即託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一句點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雨侵龔,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亦是自嘆。

「無奈」云云,充滿不甘聽憑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環境的感愴。換頭「胭脂淚」三句,轉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裡,一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

「胭脂淚」,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溼」變化而來。林花為風侵欺,紅^叟鮫肖(左應加魚旁),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

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於「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於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痴、眷變難捨的情態,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籲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的悵惘與迷茫。

結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一氣呵成益見悲慨。「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

秦觀寫給蘇軾的迴環詩的內容,蘇軾迴環詩的內容

據說,有一次蘇軾專程上門拜訪秦觀。家人告訴蘇軾,他出外遊玩,很可能上佛印和尚寺裡去了。於是蘇軾寫信去詢問他的情況。秦少游見蘇軾來信後,便寫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帶回給蘇軾。信上的14個字排成一圈 暮 已 賞 時 花醒 歸 微 去力 馬 酒 如飛 蘇軾看後,連聲叫好。原來,秦觀寫的是一首迴文詩,詩...

寫一首給老師的詩寫給老師的一首詩要簡短

讚美老師詩一 四度春風化綢繆,幾番秋雨洗鴻溝。黑髮積霜織日月,粉筆無言寫春秋。蠶絲吐盡春未老,燭淚成灰秋更稠。春播桃李三千圃,秋來碩果滿神州。讚美老師詩二 我愛我師 老師就象紅燭,燃起了學生心中的火把,卻燃燒了自己,直到紅燭成灰。老師就象園丁,養育著我們這一株株花朵,卻辛苦了自己,直到體力耗盡。我們...

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最後一首詩

應該是偶然 偶然 徐志摩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賞析注 寫於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 晨報副刊 詩鐫 第9期,署名志摩。這 是徐志摩和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