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血染不周山
不算的。。。因為二十四史裡面沒有資治通鑑
二十四史
序號 |書名|作者|卷數
1 史記 西漢 司馬遷 130
2 漢書 東漢 班固 100
3 後漢書 南朝 范曄 120
4 三國志 西晉 陳壽 65
5 晉書 唐朝 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 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 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朝 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朝 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 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朝 李百藥 50
12 周書 唐 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 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 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 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後晉 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朝 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 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 歐陽修 7420 宋史 元朝 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 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 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朝 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朝 張廷玉等 332
2樓:王仕節
二十四史 序號
書名 作者 卷數
1 史記 漢· 司馬遷 130
2 漢書 漢· 班固 100
3 後漢書 南朝宋· 范曄 120
4 三國志 晉·陳壽 65
5 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李百藥 50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
3樓:
不算二十四史
序號 |書名|作者|卷數
1 史記 西漢 司馬遷 130
2 漢書 東漢 班固 100
3 後漢書 南朝 範譁 120
4 三國志 西晉 陳壽 65
5 晉書 唐朝 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 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 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朝 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朝 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 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朝 李百藥 50
12 周書 唐 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 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 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 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後晉 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朝 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 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 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朝 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 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 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朝 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朝 張廷玉等 332
二十四史包括資治通鑑嗎
4樓:小史i丶
二十四史是不包括資治通鑑的,具體分析如下:
1、三國時期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後漢書》出現後,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2、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後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十史」。
3、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4、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
5、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後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後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
綜上所述可知:二十四史並不包括資治通鑑。
5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說的都沒問題,我來解釋一下《資治通鑑》和《史記》的區別吧。
實際上區別只要翻開書就可以看到,
史記開啟後,目錄是:***x本紀第幾,***列傳第幾(比如五帝本紀第一)
資治通鑑開啟後目錄要瘋掉:***x王幾年(你要是不知道什麼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還得回過頭翻歷史書)
所以可以看出,所謂的二十四史實際上是二十四本紀傳體史書,像資治通鑑的編年體自然不可能入選。
二十四史是乾隆皇帝御賜的,
即:《史記》(漢·司馬遷)、
《漢書》(漢·班固)、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三國志》(晉·陳壽)、
《晉書》(唐·房玄齡等)、
《宋書》(南朝梁·沈約)、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梁書》(唐·姚思廉)、
《陳書》(唐·姚思廉)、
《魏書》(北齊·魏收)、
《北齊書》(唐·李百藥)、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
《隋書》(唐·魏徵等)、
《南史》(唐·李延壽)、
《北史》(唐·李延壽)、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宋史》(元·脫脫等)、
《遼史》(元·脫脫等)、
《金史》(元·脫脫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張廷玉等)。
6樓:更無聊的
因為資治通鑑講述了幾個朝代的書,還是編年體史書,而二十四史是紀傳體正史,不同的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7樓:淚朱兒
不包括的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8樓:富比士
廿四史不包括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編年體史書,而廿四史是紀傳體正史。除史記外廿四史中還有不少通史,如南史、北史等。
9樓:煒燁之辰
不包括史記記載了漢前的歷史,24史連起來構成了較為完整的中國古代史
10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包含的歷史,是其他斷代史所沒有的
為什麼《資治通鑑》不是二十四史之一?
11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二十四史,包括那基本書,記述時間多長,資治通鑑亦然。
下面分別介紹,會很長,要有耐心哦。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2023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週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
司馬光(2023年11月17日-2023年),字君實,號迂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卒於宋哲宗元佑元年,享年68歲。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舉薦興國之才——黃中庸(1030-1110),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北宋文學家,政治家。
福建興化軍城西驛前街府西巷(即今莆田城西雷山巷110號其故居尚存)黃太常寺卿第。北宋景佑甲戌進士大理寺評事黃寵之子。黃中庸從小受到其父宋進士寶文閣大理寺評事黃寵的薰陶,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佑四年(1052)中福建鄉試舉人,次年,赴京會試第一即會元;經殿試中進士二甲第一名即傳臚。
以司馬光溫國公論薦,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二十四史
我國的史籍浩如煙海,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當首推二十四史。
可是,我們有時候說二十四史,有時候說二十五史,還有說二十一史的時候,倒底有多少「史」呢?
原來,無論是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是對官修的歷代史書的總稱。明朝時,人們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明史》行世,人們就把它與「二十一史」合稱「二十二史」。
此後,人們又把《舊唐書》併入其中,合稱「二十三史」。
史書中有乙個很有名也很有價值的《舊五代史》,已經散失了。在乾隆年間,學者們主要依據《永樂大典》,又把《舊五代史》輯錄整理成書,經乾隆皇帝欽定,與「二十三史」合稱「二十四史」,成為過去傳統史學領域中的「正史」。這樣,我們所熟悉的二十四史就正式形成了。
到了**,人們又把《清史稿》容納其中,於是,二十四史就又變成了二十五史。
所謂新史稿,是指二十四史以外的兩部紀傳體史書——《新元史》和《清史稿》。從《史記》到《明史》,這二十四部「正史」記述了中國自古代黃帝到明朝的漫長歷史。在二十四史之外,還有兩部比較重要的史籍,一部是**初年由柯劭忞編撰的《新元史》,糾正了舊《元史》中的一些謬誤,補充了一些重要史實。
2023年北洋**大**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為「正史」,與舊有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另一部是趙爾巽編撰的《清史稿》,529卷,紀傳體清史未定稿,把二十四史沒有包括的清代歷史,做了比較完整的整理,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中華**之前的中國歷史長卷,因其為未定稿,故未列入「正史」之中,但也有人將《清史稿》與上列二十五史合稱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記錄了從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黃帝開始,直到清朝滅亡大約5,000年的歷史程序,構成了乙個前後銜接、連續不斷的整體。
由於歷代王朝的君臣和史學家都十分重視「以古為鑑」,因此各朝代史家修史的動機不盡相同,但在要求寫出歷史上的治亂盛衰、得失成敗的真象,不使事實湮滅上,卻有著基本的共識。司馬遷開創的「秉筆直書」是《二十四史》的主流,曲筆作史受到後人的唾棄,所以《二十四史》各史中的本紀部分,逐年記載每一代皇帝在位時的軍國大事、社會變化、人事活動,以至大自然的變化,順序連貫起來就成了一部相當完整的中國歷史全紀錄,這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在中國浩如煙海、多種體裁的史書中,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居於各種史書的首位。到清朝乾隆年代編輯《四庫全書總目》時,以紀傳體史書記述的內容為正統歷史,並詔定《史記》至《明史》二十四種史書為「正史」;自此以後,「正史」便成為《二十四史》的專有名稱。
《二十四史》的內容包括了從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黃帝開始,直到明朝滅亡大約
四、五千年的歷史,構成了前後銜接、連續不斷的整體,是中國古代歷朝「正史」的總結,也是中國古代史學的卓然成果。
《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鑑》哪個好
看你的用途了。如果你要了解歷史,那還是 二十四史 好,它比較詳盡的描寫了哪些歷史。如果你是要了解統治者的治國之道對自己有所啟發的話,那是 資治通鑑 比較好,它更有教育意義。這個不好回答,如果非要個答案,個人覺得24史好。24史是中國的正史,從 史記 回 開始到 明史 記答載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資治通...
二十四史都有什麼,二十四史包括什麼
歷朝歷代的史書,比較有名的共計二十四部,合稱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 史記 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 史記 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 正史 二十四史都有什麼?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 史記 的寫法被歷來的...
二十四史包括資治通鑑嗎資治通鑑為什麼不屬於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不包括資治通鑑的,具體分析如下 1 三國時期社會上已有 三史 之稱。三史 通常是指 史記 漢書 和東漢劉珍等寫的 東觀漢記 後漢書 出現後,取代了 東觀漢記 列為 三史 之一。三史 加上 三國志 稱為 前四史 2 歷史上還有 十史 之稱,它是記載三國 晉朝 南朝宋 南朝齊 南朝梁 南朝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