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天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1393038人合一」是易學中的乙個重要概念,也是傳統文化中的乙個重要概念。這些年來,學界談論甚多,在一定範圍內,它已經被作為易學甚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這個概念的本來含義,對於易學研究和傳統文化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然而,要弄清這個概念的意義,不能根據我們當代學者對它的望文生義的理解,而應該求助於古人自己的言論。看一看,在古人的觀念中,這個概念到底是什麼含義。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義,關鍵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麼意義。
本人從《四庫全書》中共找到二百餘條明確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發現「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著如下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物件;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
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為自然界,因而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的內容,則一條也沒有找到。
本人現在把這些材料公布出來。供關心此事者研究、討論。需要說明的是:
1,這些材料本人只是粗略加了一些標點,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因為研究者都有相當的古文水平,也用不著我去推敲;2,略去了一些。所略去的,是那些重複的,或是觀點已經明確、無須再重複引證的。
好在《四庫全書》現在不是難找的書,如對這個資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另一需要說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現在所能查到的出處,是張載的《正蒙》。然而和張載同時的程頤就不認可,他說:
「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二程遺書?卷六》)依本人理解,張的「合一」,程的「無二」,其內容是說,天人同此一氣,或同此一理,人的仁義禮智本性乃是天的賦予。
在他們的著作中,這個賦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乙個人們必須敬事的天,是乙個可以和人感應的天,是可以給人以吉凶禍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則此一思想的發明者可以歸於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在董仲舒那裡,天是乙個有喜怒哀樂的天,當然,也是乙個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應、能夠給人以吉凶禍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裡,「天人一」的「一」,是「一類」的意思。因為在董仲舒當時,由於自然科學新的發現,人們知道,物與物在不接觸的情況下是可以發生感應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鐵,琴弦可以共振等等。
人們認為,感應的發生,是由「氣」在做著它們的中介。同時人們還發現,以氣為中介的感應,是有條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鐵,但不能吸銅;琴弦的共振,也是宮弦和宮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
如同牛鳴牛應、馬鳴馬應一樣。於是得出結論:只有同類的事物可以互相感應。
董仲舒為了論證天人可以感應,首先需要論證天與人同類。這是天人合一的現實背景。
董仲舒論證天人同類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貝」。比如,天是圓的,所以人的頭圓;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腳方。
人為什麼有兩隻眼睛?因為天有日月;人為什麼有四肢?因為天有四季;人為什麼有喜怒哀樂?
因為天有陰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頭有三百六十節。如此等等。
類似的思想發展到宋代,就出現了明確的「天人合一」說。周敦頤的《太極圖》,邵雍的先天圖,都被認為是講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裡講的也是,人的仁義禮智本性是天所賦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再後,天人合一思想就成為解讀《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學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來了;天人合一也成為解讀古代其他經典的基本思想,在對於其他經典的解讀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來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為中國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並在相當大的範圍內被賦予了它從來不曾有過的人與自然和諧、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等等意義。
《周易》在歷史上和自然科學曾經有過各種各樣的糾葛。和天文、數學,和物理學的分支「音律學」,和醫學、生物學,和古代化學,都有過糾葛。然而就本人所見的材料,則是應受批評著居多。
在正史的天文律曆志中,就可以找到不少用所謂「易數」去掩蓋曆法資料的真正**的事例,也有用陽動陰靜的所謂「易理」去否定天文學對日月視運動的觀測資料的事例。而借助《周易》推動某項科學成就的誕生,或者推動某類科學發展的情況,則沒有見到。近二十年來,所謂「科學易」的研究,其成果也可以說是「豐富多彩」,但未見這項研究能提出那怕一項確切的根據,說明中國古代某項科學成就的出現,某門新的學科或者分支的誕生,是由於《周易》介入的結果。
或許,在「科學易」的研究者看來,中國古代這些成就是不足道的。所以他們從《周易》中,從河圖、洛書中,從太極圖中所找到的,都是外國人所發明的成就。比如二進位制,比如相對論、互補原理等等。
在某些「科學易」的研究者看來,凡是科學已經發現的一切,《周易》中早就有了。科學尚未發現的,《周易》中也早就有了,只等著我們去發現。因此,有人宣稱,依賴《周易》,中國將稱霸世界;依賴《周易》,將使二十一世紀成為中國的世紀。
「科學易」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周易》中的算命術也成了科學:**學。於是,算命術就堂而皇之的混進了科學殿堂。
而那位造謠說「***肯定了他」的所謂「易學泰斗」、實際不過是算命先生的邵偉華,他的代表作就叫做「周易與**學」。可以說,「科學易」的研究,對科學的發展沒見什麼成效,倒是為算命術提供了理論支援和學術保護。
「科學易」的研究者之中,有人認為用《周易》可以****。十多年過去了,不見他們的研究有什麼進展?也有的「科學易」研究者宣稱,中醫師必須懂得《周易》。
也是十多年過去了,不知是否有中醫師借助《周易》獲得了新的成就。本人不懂**學,也不是中醫師。但對《周易》略知一二,深知《周易》沒有這樣的功能,也深信這樣的所謂研究不會有什麼實際效果。
2023年以前,「周易熱」和「科學易」的研究,和偽氣功,和特異功能熱的發展,是同步的。一些特異功能或者偽氣功大師,紛紛自稱或被稱為易學大師。一些所謂易學大師,也紛紛自稱或被稱為特異功能或者氣功大師。
這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楊振寧教授講話了。他說,不,不是這樣的。《周易》中沒有人們所說的那些科學成果,《周易》也不是促進科學發展的動力,甚至還起到了一種阻礙的作用。
這對於長期沉溺於「《周易》熱」、「科學易」氛圍中的人們,無疑於石破天驚。於是引來了迅速而激烈的反對。有人甚至不無輕蔑地說,楊教授缺乏易學的基本常識。
楊教授是物理學家,缺乏易學常識是非常可能的。然而許多自稱為易學專家的人們,幾乎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天人合一,但是他們是否弄清了天人合一是什麼意思,值得懷疑。因此,他們不僅缺乏易學常識,更缺乏楊教授對於科學和《周易》相互關係的清醒意識,缺乏乙個學者對待科學問題的那份真誠。
《周易》是促進還是阻礙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是個可以爭論的問題。然而楊教授的講話,對於二十年來的「《周易》熱」,無疑是一種振聾發聵的聲音。他促使更多的人去思考,去反思:
《周易》對於科學究竟是什麼關係?《周易》在傳統文化中究竟處於什麼地位?天人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它在傳統文化中又究竟處於什麼地位?
進而,我們究竟應當如何對待《周易》和我們的傳統文化。
2樓:匿名使用者
莊子哲學思來想
道兼有自無。「無」是天地萬物的根據,是天地萬物之間的普遍聯絡,是物理學和形上學的統一,是抽象的絕對的本體論概念。形上學本體論在老子中還只是他哲學學說的一部分,在莊子中則成為莊子哲學的唯一邏輯線索。
莊子進一步地豐富和發展了老子的形上學本體論思想,使道家在形上學本體論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絕後的進展。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今的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1 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
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對人的品德的教養。20世紀20年代胡適先生提出「文化是一種文明造成的生活方式」,把文化與文明聯絡起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發展在過程中創造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狹義的「文化」則包括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文學藝術、道德觀念等。中國傳統文化是指自古以來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優良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範圍很廣,包括諸子百家,其中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還包羅傳統文學;傳統節日;中國戲劇;中國建築;傳統中醫;宗教哲學;民風民俗;古玩器物;飲食廚藝等等,中華民族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異彩紛呈的傳統文化。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提出: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正確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是提公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綜合國力的戰略舉措。
2 傳承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
2.1 傳承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提高道德修養
當今全球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時期,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碰撞激烈。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但西方腐朽思想趁虛而入,極容易導致道德滑坡。
良好的道德修養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儒學自漢朝漢武帝時期起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綿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對中國人的德行規範影響深遠。儒學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的道德要求。在現代社會這些品質仍然是中國人民最珍貴的個人品質。儒家提出只有先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便成為了人的自覺的選擇。
道家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注重人的責任與義務。道教提倡的倫理道德是忠孝節義,仁愛誠信。佛教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是: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主張平等,去惡從善。中國傳統社會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經過數千年的積澱,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風骨和氣度,培育了民族的品格和精神,既是歷史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我們建設新文化的寶貴資源。
2.2 傳承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可持續發展
自中國自走上工業化道路以來,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於對大自然的過量開發,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
「天人合一」思想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價值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主張順應自然,「任自然」,追求「不以人助天」,莊子強調順應天性。漢代大儒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的思想,把天、地和人看作是乙個全息同構的體系,天人相通,互相感應。
董仲舒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推向了神秘和極端,但客觀上也使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的地位得以鞏固。「天人合一」思想主張人不能違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壞自然,而只能在順應自然規律條件下利用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一思想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正確的方向。
2.3 傳承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也就是和諧。儒家重視「和」的原則,強調「和為貴」。在儒家倫理中,主張「修身養性」,追求人的身心和諧。
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禮之用,和為貴」;孟子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互補,儒法結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儒釋道三教合一,諸子百家互相借鑑,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統一,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諧精神的體現。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澱,「以和為貴」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社會心理習慣,如在政治上的「大一統」觀念,經濟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義思想,文學上的「大團圓」結局,美學上的「以和為美」的審美情趣等。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規範了人們的行為,維護了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對中國社會長期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和為貴,不僅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還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提倡以「和諧」為最高原則來處理人際關係、民族關係、外交關係。中國人很早就提出構建「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中華民族歷來,注重親仁善鄰,講求和睦相處。
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張,對於解決當今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的糾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民族之間,由於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價值觀念上的不同必然會引起各種衝突和分歧,「和而不同」的原則,有利於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進而促進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相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在當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依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繼承並發揚古代倫理中優秀成分,為全面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有益的思想啟迪。
3 結語
當今社會,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顯,提公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成為提公升綜合國力的重要一環。中國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的傳承,對現代社會來說,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應該在堅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地改造和轉換。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作文 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1個字1分,懸賞要1000分 天文 曆法 樂律 地理 官職 科舉 姓名 禮俗 宗法 宮室 車馬 飲食 衣飾 什物 醫學 1000字.沒這麼多時間 作文 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 8880022 談談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梁磊現在的國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有什麼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 經濟形式 政治結構 意識形態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積累,它不僅以程式化的經典文獻 制度等客體形式存在著,而且廣泛地以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積澱而成的民族的思維模式 知識結構 價值觀念 倫理規範 行為方式 審美情趣 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著。中國...
儒學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什麼
一槓青年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積極方面 1 重視教育,並且創造 因材施教 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