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的後世紀念,炎帝八世子孫都是誰

2021-03-18 02:58:58 字數 5609 閱讀 5385

1樓:亂毛大神

主詞條:炎帝故里

因為炎帝神農(yandi;yan emperor)並不單是乙個,而是對這一時期多個早期華夏族傑出部落首領的統稱,這些人可能距今2023年至2023年之間活動於薑水之岸(今陝西省寶雞市境內),其後部落發展擴大,遷徙並活躍於山東菏澤、湖北、湖南、山西等地,均是炎帝故里。

這反映了神農部落是不斷發展壯大的,其中以寶雞的炎帝陵為第一代炎帝的陵墓。寶雞是早期華夏部落聯盟主幹——炎帝部落(華族)的發祥地。第一代炎帝生於常羊山蒙峪溝,長於薑水,是農業之神,醫藥之聖,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號神農氏。

《白虎通義》中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一代、二代炎帝均生活於陝西寶雞薑水之岸,其後,炎帝部落壯大輻射到其他地區,後代炎帝活躍於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隨州、山西高平等地,使這些地方都留下炎帝陵。 炎帝神農氏「以姜水成」,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即如今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炎帝陵(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yandi in zhuzhou)。

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它坐落於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9公里處的鹿原陂。現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華全國歸國華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十大文化遺產、新瀟湘人文八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區。

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被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根親文化盛事。主要建築有炎帝陵殿和神農大殿。炎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陝西寶雞也有所謂的炎帝陵,但規模和影響力遠不如炎陵縣的炎帝陵,亦沒有得到歷朝歷代的官方認可。近些年來,為了統一華夏兒女的愛國愛民族情感,有識之士已經多次呼籲**要盡快出台炎帝陵的法律地位,以免給人一帝多陵之錯覺,給華人朝覲帶來混亂。 炎帝行宮是一處重要的炎帝遺存,位於山西省高平市東北14.

5公里的故關村。

該宮建於村中偏南,建立年代不詳,至遲在明代已有。坐北面南,單進院。現有正殿、午臺、聖賢殿等。正殿三間,進深六椽,前殿懸山頂。院內現存,明、清碑四通。

據明成化十一年(2023年)「重修炎帝行宮碑」記載:「神農炎帝行宮磐基在故關裡村前,肇基太古,無文考驗,祠在換馬村東南,現存墳塚,木欄繞護,然祠與宮相去幾百餘步也。」 位置

炎帝陵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7公里的鹿原鎮境內。這裡洣水環流,古樹參天,景色秀麗。

記載關於炎帝神農氏安葬地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宋代羅泌撰《路史》就記述得更具體: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

」據地方史《酃縣志》記載,此地西漢時已有陵,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軍興,邑人擔心亂兵發掘,遂將陵墓夷為平地。唐代,佛教傳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興寺」,然而陵前「時有奉祀」。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廟之後,迄今已有千餘年歷史,隨著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炎帝廟也歷盡滄桑,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沿革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67—983年),朝廷將事官慮炎帝陵地僻路險,舟車不便,奏請將炎帝廟遷至茶陵縣城南,宋太宗詔許,即移鹿原陂炎帝廟於茶陵縣城南五里處。此後凡二百餘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農氏的活動,均在茶陵縣城南炎帝祠廟進行,鹿原陂炎帝廟幾近湮沒。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2023年),衡州守臣劉清之鑑於炎帝陵沒有炎帝廟,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點不倫不類,於是奏請朝廷,廢陵前唐興寺而重建炎帝廟。

宋寧宗嘉定四年(2023年),析茶陵軍之康樂、霞陽、常平三鄉置酃縣。此後,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屬酃縣境地,隸屬衡州府管轄。至淳八年(公元2023年),湖南安撫使知潭州陳奏請朝廷為炎帝陵禁樵牧,設守陵戶,並對炎帝祠廟進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後,元代近百年間,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動,而未有詔修炎帝陵廟的記載。

明代,有關炎帝陵廟的修葺,史書記載頗詳。較大規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公元2023年)。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詔命遍修歷代帝王陵寢,由此炎帝陵廟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2023年),由酃縣知縣易宗周主持。這次重修是在原廟舊址上拓寬興建,基本上改變了舊廟原貌。

第三次是萬曆四十八年(公元2023年)。酃縣縣令派人於路旁募款,發起重修。新廟規模雖因循舊制,但廟貌大為改觀。

清代對炎帝陵廟的修葺,有據可查的約有9次。清世祖順治四年(公元2023年),南明將領蓋遇時部進駐炎陵,屯兵廟側,炎帝陵廟慘遭破壞。是後,當地官民士紳及時進行了補葺,但由於戰爭頻仍,資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2023年),清聖祖玄燁遣太僕寺少卿王紳前來炎帝陵告災致祭。王見陵廟棟宇損壞嚴重,入告於朝,奏請修葺,聖祖准奏。由酃縣知縣龔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復前代規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2023年),知縣張浚奉文動用國帑,按清王朝公布頒行的古帝王陵殿統一格式重建,陵廟也統稱陵殿而正其名。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門——行禮亭——正殿——陵寢」的**格局。整座陵殿為仿皇宮建築,氣勢恢巨集,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復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2023年),由知縣俞昌會主持、當地士紳百姓募資捐款所進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開始,年底竣工,費時 8個月有餘。這次重修後的炎帝陵殿,高大寬敞,金碧輝煌,莊嚴肅穆,蔚為壯觀,各附屬建築,依山傍水,錯落有致,與主殿相輝相映,形成了乙個統一的整體,也為炎陵山增添了無限秀色。

**年間,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動,據有關文字記載有4次:第一次是**四年(公元2023年),酃縣知事瞿燮捐資百元,連同炎帝陵修葺費14元,交人籌措修復,土木將興,旋因湘軍駐陵側,以至無法施工而作罷。第二次是**十二年(2023年),因連年兵禍,陵廟傾圯在即,酃縣**再次呈文請修,湖南省**撥款500元,令縣長歐陽枚鳩工修葺。

第三次是2023年。酃縣縣長夏禮鑑於「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損壞」,於年初組建了修復炎陵籌備委員會。但是半途而廢,修復計畫未能實施。

第四次是2023年,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2023年日軍犯西南,為防患於未然,薛岳擬將省**遷酃縣炎陵山。是年春,撥專款於炎陵山修建省**機關辦公用房和員工宿舍,修築了茶陵至酃縣炎陵山的簡易公路,同時對炎陵殿宇進行了全面修葺。

新中國成立後,炎帝陵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燭,引燃殿內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禮亭被焚。炎帝陵殿被焚以後,重新修復炎帝陵殿已成為廣大炎黃子孫的強烈願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修復條件日趨成熟。2023年 6月28日,由酃縣人民**主持,陵殿修復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到2023年10月勝利竣工。重修後的炎帝陵殿,規模較前稍有擴大,整個建築占地面積3836平方公尺。

分為五進:第一進為午門,第二進為行禮亭,第三進為主殿,第**為墓碑亭,第五進為墓冢。殿外修復了詠豐台、天使館、鹿原亭等附屬建築。

整個建築金碧輝煌,重簷翹角,氣勢恢巨集,富有民族傳統風格。

2023年經***批准重修炎帝陵後,國家和省、市高度重視炎帝陵建設,先後投入資金1億多元,自2023年起自今,株洲炎帝陵已舉行了8次全球華人公祭炎帝活動,甚至在湘全國人大代表和在湘全國政協委員們紛紛呼籲將炎帝陵公祭列入國家級祭祀。

炎帝八世子孫都是誰

2樓:炫富自重

崔彥 炎帝簡介:炎帝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姜姓部落首領。原居薑水(今寶雞)向東發展到中原,被黃帝打敗,遂與黃帝姬姓部落聯合並擊敗其他部落,實現中華民族的首次統一。

炎黃被後世公認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又說炎帝即神農氏,因教民種植稼穡和口嘗百草發明中草藥,因而又被稱為農業始祖和醫藥始祖。正文——海內外華人都以自己為炎黃子孫而自豪。

炎黃成為民族情感的凝聚力和紐帶。 眾所周知約2023年前,炎黃二部族聯合,佔據中原地區並不斷繁衍,形成華夏主體,在漫長的歷史漸進過程遷徙、擴張、融合形成乙個偉大的群體——中華民族。從古到今人們一直把炎帝、黃帝尊崇為自己最早的祖先或曰「人文始祖」。

數典念史炎黃二帝的確是厚德流芳,光照日月,輝映千古。尤其是炎帝身上無私奉獻,鞠躬盡瘁、不畏艱辛、勤勞務實教民稼穡,尋草問藥捨生忘死的精神可歌可泣,感動千古。後人為了紀念他,將我國第一部醫藥大典定名為《神農百草》。

由於炎黃二帝功高蓋世所以大江南北盛傳他們的故事,凡有傳說的地方都有祭祀場所,全國炎帝傳說密集區為湖南,湖北、陝西,河南,甘肅,四川,山東。其中湖南陝西、河南是傳說最多的地方也是祭祀最多的地方,湖南炎陵縣炎帝陵建於宋代歷史悠久祭祀隆重。我們陝西黃陵縣有黃帝的歸宿地黃帝陵,炎帝的出生地寶雞近年來修建了炎帝陵。

尋根祭祖香菸繚繞處情深意濃頂禮膜拜可是始祖文化,始祖歷史史學者以外的人群了解的少之又少。近年來黃帝的研究頗有進展,炎帝的深入研究才剛剛起步,炎帝的稱號,炎帝族裔,炎帝稱謂,炎帝傳承、炎帝的時代問題都成為待解之謎。甚至有人認為炎帝和黃帝是乙個人或者是親兄弟。

由於筆者編著了《炎帝百謎》所以對炎黃歷史略知一二是故在這裡拋磚引玉先談談炎帝世系傳承問題。 關於炎帝的傳承多見於史冊的有八世子孫之說:《史記。

補三皇本紀》、《帝王世紀》、《路史後記》、《古今系》等典籍。其中《御覽》雲:「凡八世,帝承、帝臨、帝明、帝直、帝來、帝哀、帝榆罔」。

其中北宋《通志》記載的較為詳盡。《通志》雲:「炎帝…..

生臨魁,嗣神農曰帝臨魁,在位八十年,(或雲六十年),帝承嗣位六十年(或雲六年),帝明嗣位四十九年,帝直嗣位四十五年,帝釐嗣位四十八年,帝哀嗣位四十三年,帝榆罔嗣位五十五年(嗣即繼承之意)。諸侯相侵,帝不能正,黃帝徵之,天下尊為天子,炎帝遂絕,自神農至榆罔五百年。」炎帝真的傳承八世嗎?

《通志》記載的準確嗎?這都需要後人的考證。 近代何光岳先生從先秦古籍《國語》、《商君書.

畫冊》、《易.繫辭下》、《禮記.月令》、《左傳.

昭公十八年》、《戰國策.秦策》等書典入手潛心研究炎帝歷史,旁徵博引幾百部關於炎帝的書籍,博採眾長,概括總結前人的著錄,考證炎帝八世應為第一世神農氏、第二世炎帝臨、第三世炎帝承、第四世炎帝魁、第五世炎帝明、第六世炎帝直、第七世炎帝釐、第八世炎帝哀。 何光岳先生認為第一世神農氏生與薑水,薑水在今陝西寶雞市內。

又據萬曆《寶雞縣志》,乾隆29年、55年《寶雞縣志》在炎帝遺跡:姜氏城、神農祠、九龍泉等歷史見證及寶雞地區十縣二區中先後發掘密集的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說明神農氏部落的繁榮昌盛。 第二世炎帝臨。

史書記載:「在位六十年或八十年」。《路史.

後紀四》:「炎帝臨,以帝臨為臨魁,非也,夫帝臨在帝承前,而帝魁乃在帝承之後,蓋自異代」。這裡解釋清楚了炎帝臨與炎帝魁合為一人的錯誤,說清了二者隔代的問題。

第三世炎帝承「在位六十年或雲六年」,各種書目記載大致相同,關於帝承的史績,何光岳先生在《姜炎文化.炎帝八世考篇》中說,帝承時乙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完善了部落朝貢的稅收問題,可見其時私有制財產積累已經出現,而且氏族之間各種管理制度已經初具規模,原始社會正向文明社會的開端邁進。第四世炎帝魁。

炎帝魁繼承炎帝務農耕播五穀的傳統。活動地望在近河南輝縣市西北。由於很多史籍將臨、魁合為一人,故帝臨魁在位多少年無法詳考。

第五世炎帝明。《通鑑外紀》雲:「在位四十九年」。

活動地望在今山西.第六世炎帝直、第七世炎帝釐、第八世炎帝哀史蹟,事蹟稀少,故僅僅提名介紹不一一細敘。這裡需要解釋的是眾多的古文獻將榆罔排為八世,而這裡將哀帝排為八世,這個原因是其他典籍將帝臨與帝魁合為一人的緣故。

炎帝末世榆罔是炎帝帝系中比較著名的乙個人物。榆罔即位五十五年,後世所謂的「炎黃爭霸」、「炎黃盟約」中的炎帝即指帝榆罔,榆罔字「炎黃爭霸「敗北與阪泉之戰,標誌著炎帝世系衰亡,黃帝世系崛起,從此黃帝取代炎帝榆罔而成為中原霸主。 除了這八世之外還有炎帝九世之說《山海經.

大荒北經》說:「後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應為后土之孫,即炎帝後裔」據此個別史學家按照炎帝氏族譜系排序,夸父應為炎帝第九世。但這一排法終競沒有形成共鳴大行與世。

崔彥《炎帝百謎》

黃帝和炎帝的故事左右,黃帝和炎帝的故事200字左右

炎帝和黃帝的故事 國語 晉語 四說 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 炎帝。黃專帝以姬水成屬,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按照這個說法,黃 炎兩族是從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來的。黃 炎兩族最初居住在今陝北的黃土高原上,後來逐漸東移。黃帝族的遷徙路線偏北些,東渡黃河以後,沿著中條山...

炎帝和黃帝哪個早,炎帝和黃帝是哪個朝代的?

炎帝比黃帝早。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 連山氏 列山氏,別號朱襄。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犛,犛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而黃帝出生在...

炎帝女兒為什麼會變成精衛鳥,炎帝的女兒精衛為什麼變成乙隻小鳥

精衛的故事 炎帝女兒 女娃,一說是炎帝最小的女兒,後化作精衛,精衛填海典故的主人公就是女娃。女娃化為精衛後住在發鳩山,形狀和烏鴉相似,但頭部有花紋,嘴是白色的,足是紅色的,她的鳴叫就是自呼其名,她常常有嘴夾著西山上的小樹枝和碎石,去填東海。炎帝有乙個叫女娃的女兒。炎帝經常不在家,女娃便獨自乙個人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