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端木吟天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乙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儒家治國根本理念到底是什麼?
2樓:剛榮
儒家核心是「仁」,要求以仁愛之心教化人,首先君主要有仁愛之心,用仁愛之心感化百姓,需要人民都具有極高的思想覺悟,具有理想化的思想,「大同社會」就是儒家理想化的社會。
孔子的思想最大的特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平等和善待人值得提倡,但乙個國家不能沒有法制,孔子的思想更多的是人治,所以,不論是戰國時代還是現在,都不能實現。
事實上人們的思想覺悟是不同的,不可能對所有人只有「恕」之心,而無「懲」之念的。韓非子的「法制」思想是對儒家「仁」「恕」思想必要的補充。
3樓:新左右
儒家的治國理念擺在第一位的便是仁政。
這種觀念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非常的有借鑑意義,諸侯國相互爭霸,大家各自秉承著治國理念,以興國安邦平天下。當今大世道提倡文明、宗教,這與儒家萬物同處一折的理念是類似的。正是由於這種理念,今世才逐漸形成中華美德的優良傳統。
君王推行仁政,目的在於取之於民報之於民。當然這是官方說的,真正的利益有很大程度是流向統治階級,而判斷乙個國家是否受人民愛戴的基礎在於,剩下的利益的多少。人們能夠安居樂意,審時奪度的耕種農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那就是仁政。
仁政的目的前提是大統一的格局,只有在維護民生安全的前提之下,人民才有可能得到文化素養的全方面提公升,在生命安全面前,所有的理智、文化都在遜色一籌,特別是用暴力來針對,這是人類在生存面前的乙個重要難題,人類可以注重詩詞歌賦、文化理想,但在純粹的武力威懾面前化為烏有。
4樓:匿名使用者
一:禮治」主義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
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二:「德治」主義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
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三:「人治」主義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絡。「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
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8]
總結: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乙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義)、誠(信)、弟(悌)、智(知)、忠、禮、勇、恕、廉、溫、恭、寬、良、恥、讓、敏、惠等項內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5樓:嘲笑三步顛
王道仁政。
儒家認為統治者寬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於爭取民心,提倡以民為本。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歷史上,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整個國家的官方統治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從此後2000餘年在沒有變化。無論哪個朝代,哪個民族統治這片土地。漢武帝、唐太宗、元世祖、清聖祖。
這些歷史上漢族或少數民族的皇帝都不約而同選擇了儒家。儒家也在這2023年中高枕無憂,皇帝輪流做,儒家不會換。可以說,儒家子弟就是古代2000餘年來的金飯碗。
圖為台北孔廟
鴉片戰爭以後,儒家就捧著這個【金飯碗】而不思進取,坐視清朝衰落,而沒有進行政治思想改革;清帝退位,對於他們不過就是換乙個公司繼續打工而已。他們最為封建皇權統治的思想利器,永遠不會丟掉這個【金飯碗】。
或許你就設想過,如果歷史上中國的統治思想不是儒家,而是法家或者道家,那麼中國的歷史又會如何,是否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感謝我們的先輩們有詳細記錄歷史的習慣,可以留作給我們的後來人的借鑑和參考。
而以史為鏡是觀察曾經發生的興亡更替,也是華夏民族一貫的優秀傳統。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唐·魏徵
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姜小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挽回了周王室的尊嚴,也拯救了中原的華夏民族於北方游牧民族的 的蠶食之下。完成了至高無上的政治事業。
這一時期的齊國統治思想既是管仲發起齊法家思想,但是齊法家思想的**確實道家思想。
管仲提出了【君道無為】的觀點。 這個觀點和道家的【無為】思想一致,並且管仲將這樣的道家指導思想運用在了實際的治國理政中。
【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其自然本性而為之。管仲和老子都認為有乙個道德本體,他【無所為,但又無所不為。】
從道家思想為核心的管仲,將道家思想運用運用到了法家思想力。
在治國理念中,管仲將國家比作人體,君王比作人的心。也即是君主為乙個國家的核心。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盈,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 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翼。
心可以可以控制九竅,但不能代替九竅的作用。心可以控制耳朵去聽,眼睛去看,舌頭去嘗,手去觸控;但是不能代替耳朵去聽,眼睛去看,舌頭去嘗,手去觸控。
所以君王的應該按照【道】的原則治國,不去干預群臣的職責,而只需要做好君王應做的事情,這樣天下就可以大治。
管仲將君王所需要的職責分為兩種:即掌握立法、以及錄取人才等兩種決策權。
7樓:錦宇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愛人」,由此衍生出「仁政愛民」的治國思想,主張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
8樓:
儒家和法家在治國理念上的不同之處及原因。
參***:不同:儒家主張以德治民,實行「仁政」;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君主要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
儒學在戰國後期已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卻沒有被統治者重視。可客觀(主要從歷史發展趨勢、生產力發展)和主觀需要等方面思考分析原因。①儒學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
當時,諸侯士大夫興起,階級關係已經發生變化,再談恢復周禮已經不合時宜。②儒學不利於天下爭霸。儒家思想倡導「愛人」、「為政以德」,對醉心於爭霸的諸侯來說沒有多少吸引力。
9樓:科技禪
1.中國自古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此話雖然有些誇大,但也說明了治國之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 儒家禮治即以禮治國的主張,也就是施仁政,以德治國。
總的來說儒家的治國思想有德治、仁治、禮治、孝治等,注重以德感化人,講究人的內在修為 。
2.現在我們講的是依法治國,如今,我們在實行以法治國的同時,如果大力推行以德治國,那麼其適用後所產生的結果也會是截然相反的。因為中國是乙個注重倫理道德的國家。
但伴隨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傳統倫理道德發生了劇烈了嬗變。過,傳統道德在20世紀下半葉中國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轉型的過程中,失去了進行自身調適的可能性,出現了道德"失範",面臨自身綿延的危機。道德立國已不可能。
在當今社會,只有在法律治理不了的條件下或者在法律無法及時約束的情況下,道德才能發揮一定的彌補作用。 當然,社會從來就不是靠法律自身就可以單槍匹馬所能解決了的,法律的制定和實施也完全離不開良心道德的支援和輔助。
10樓:匿名使用者
禮。在形式上,就是講究上下尊卑。
在治政上,特別強調教化。
在經濟上,以士人為核心,重視農桑。
在文化上,總是壓抑不住一道德的衝動。
在個人,尤其注意品德修養。
11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治國理念是「仁義」和「王道」,倡導仁者愛人,反對苛攻和刑殺。這種思想在諸侯爭霸的年代不被重用,但隨著國家的統一,到西漢時,這種思想經過整合,逐漸被擺在獨尊的地位,到南宋時,成為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12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仁孝治國,講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從創立到現在大約有兩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
儒家的核心思想:
修身養性,齊家治國。中庸之道,中庸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把握陰陽的大智慧型,尤其講變通,中是整全的,但我們無法同時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變成了合理。當它大才合理的時候,這個中就代表大,當它小才合理的時候,這個中就代表小,當它極端才合理的時候,中就代表極端。
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這個合理點,達到以虛控實的目的。仁義禮只是安人法,將心比心平衡的方法。還有經權之道。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13樓:龍戰七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14樓:匿名使用者
德治,就是以道德規範來管治!
15樓:匿名使用者
儒學在戰國後期已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卻沒有被統治者重視。可客觀(主要從歷史發展趨勢、生產力發展)和主觀需要等方面思考分析原因。①儒學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
當時,諸侯士大夫興起,階級關係已經發生變化,再談恢復周禮已經不合時宜。②儒學不利於天下爭霸。儒家思想倡導「愛人」、「為政以德」,對醉心於爭霸的諸侯來說沒有多少吸引力。
孔子治國思想的影響,孔子的思想對後世有何影響
材料二 孔子的學生冉求膽小,遇事退縮。孔子有意識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緊馬上去做。學生仲由敢做敢為,但是不夠穩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囑他凡事要請教父兄以後再去做。材料三 學生樊遲向孔子請教怎樣耕田種菜,孔子卻認為學那些知識沒有出息。1 指出材料一中孔子的主要觀點。4分 2 材料二反映了孔子什麼樣的教育思...
儒家治國根本理念到底是什麼材料一體現了儒家的什麼治國理念
儒家核心是 仁 要求以仁愛之心教化人,首先君主要有仁愛之心,用仁愛之心感化百姓,需要人民都具有極高的思想覺悟,具有理想化的思想,大同社會 就是儒家理想化的社會。孔子的思想最大的特色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平等和善待人值得提倡,但乙個國家不能沒有法制,孔子的思想更多的是人治,所以,不論是戰國時代還是...
儒家的儒是什麼意思,儒家到底是什麼意思
儒 為轉注字.其原意為 人需 即 人生存於社會中所必需的學問 先秦的人需思想源自天命論.天 命 論 是 先 秦 儒 家 的 重 要 思 想 觀 念 從 歷 史 上 看 天 命 觀 念 起 源 很 早 古 人 對 自 然 的 規 律 和 自 己 的 命 運 無 法 把 握 因 此 將 它 歸 之 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