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圖作者對古人的孝的看法是什麼,寫在相應句子的旁邊

2021-03-20 06:07:09 字數 4547 閱讀 3963

1樓:匿名使用者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魯迅後來修改的名字,又名《舊事重提》。「朝」表示早年時候,「夕」表示晚年時期。

書名的意思是早晨盛開的鮮花,傍晚的時候摘掉或撿起,這裡指魯迅先生在晚年回憶童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的人和事。

雖然《朝花夕拾》不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乎少年兒童的事,讀起來興趣盎然,這本書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中不同生活經歷和體驗的文字。全書由《小引》《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後記》等組成。《朝花夕拾》一書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夠分享魯迅的「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

《二十四孝圖》: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

「孝道」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圖》,乃陳少梅先生41歲時盛年之傑作,其題材不多見,筆墨工雅,設色清麗,非同尋常,故堪稱國之重寶。

另有,魯迅認為二十四孝圖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他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他本人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

2樓:穆璟褒悅可

《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

《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古人對孝的看法

3樓:乙個廚師

中國古代禮法制度對孝的維護和對不孝的懲罰,使人們趨向孝。中華法系獨特的以禮入法的特點,早在夏代就露端倪。「不孝」是夏朝在長期的法律實踐中形成的較固定的罪名。

在西周,「禮」是法律的靈魂和精髓,貫穿於立法、司法的活動中;而「親親、尊尊」又是禮的原則;孝又是親親的精髓。孔子推崇西周的禮法傳統,強調孝和禮的相輔相成。此後,孝都一直得到了國家禮法的維護。

在北齊,有「重罪十條」,第五條是「惡逆」,第八條就是「不孝」。犯了這「不孝」罪的,就是王公大臣也得不到寬恕。隋朝的開皇律繼承了北齊的刑罰,並把「重罪十條」改為「十惡」,作為封建立法中的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而在後世歷代法典中,歷經一千三百年不改,是謂「十惡不赦」。

而其中的「惡逆」、「不孝」、「不睦」的三不赦,只不過是不孝的情節輕重問題。以《唐律疏議》為例,「惡逆」是指毆打及**祖父母、父母等直系尊長;「不孝」是「善事父母曰孝,既有違犯,是名『不孝』」。條例很簡潔,但包含的內容豐富。

先賢說了那麼多的侍奉父母的標準,提了那麼高的要求,都是要遵守的,不然,就會受到懲罰。例如,若父母還在世,就搬出去住,有自己的私產,就是「不孝」;若對父母供養不足,也是「不孝」;這些都是要受罰,而且是決不待時的。真是如孔子所說「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相反,孝子則得到各種的好處。在法律上孝子能夠得到寬恕。孔子認為做兒子的,當父親犯了法時,不應該揭發父親。

當葉公告訴孔子「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時,他說「吾黨之直躬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認為父子應該相互包庇。

後來的統治者也都承認了這條原則。漢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曾頒令「自今子匿父母,妻匿大父母,皆勿坐。」這一刑罰原則為後代所沿用。

中國人在兩千多年中,一直認為為父報仇,是天經地義的,父仇是「不共戴天」的;甚至可以報九代之內的仇,「雖九世可報也」。

在選官制度上,也體現出對孝的提倡。在唐代以前,主要是以鄉舉裡選為特徵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各個朝代的選拔標準和科目並不相同,但「孝廉」一直都是其共同的重要內容。鄉里出名的孝子,地方長官就有責任向上推薦,也可以直接任用。

漢武帝以四科取士,四科各有偏重,但都要求孝弟廉正。唐高祖號召幼童讀《孝經》,並設定童子科:「凡童子科,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卷誦文十,通者予官」。

同時,人們如果出於各種原因而不願為官,那麼要親養父母也是最好的託詞。最高統治者標榜孝道,就不得不予以准許。典型的就是漢代的李密。

李密不願意為官,但因他有才名,有孝名,皇上要召他為官,李密就寫了《陳情表》上書皇上,說「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臣無祖母,無以至今;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說自己長期由老祖母撫養,而今老祖母需要自己在身邊。

最高統治者以孝行孝言進行示範,為上下行孝言孝起了莫大的影響。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者。深深懂得以孝治天下的歷代帝王,都不遺餘力推行孝,並力圖通過自身的行為宣揚孝。

漢文帝是以孝仁即位並以孝仁治天下的。民間稱讚他在母親病臥三年中一直是「無晝無夜侍左右,無冬無夏奉高堂;未從問病腸已斷,未曾進藥口先嚐」。

最高統治者的對孝的大力提倡與示範,還表現在對《孝經》的重視上。自戰國時魏文帝註解《孝經》始,就有數十位帝王親自為《孝經》作注,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不僅儒士要讀《孝經》,武士也要讀《孝經》,漢光武帝讓他的虎賁之士讀《孝經》。

此外,太子等貴族子弟也要讀《孝經》。自漢至清,莫不如此。各王朝帝王皇后,也以能獲得「孝」諡為榮。

在漢代,除劉邦諡「無高」、劉秀諡「光武」外,其餘都以孝諡。

另一種重要的教化形式,是各大家族、大臣名紳制定並實施的鄉規民約。以家族為聚居的小社會,家族成員要遵守一定的規範並享受一定的權利。大族對小族有保護的義務與作用,同時又具有規範的權力。

這種教化形式在宋明尤為顯著。如范仲淹所制定的《范氏義莊規矩》、南宋真得秀的《潭州諭俗文》、鄭王道的《琴堂諭俗編》、明代呂坤的《訓俗簡編》、王守仁的鄉規,清代陸世儀的《治鄉三約》等。這些鄉規民約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對孝的宣揚、規定,以維護家族、宗族、鄉里的穩定、延續和發展。

如《潭州諭俗文》中說「古者教民,必以孝弟為本,其製刑,亦以不孝不弟為先。」並以此為原則,採取了一些保障措施。這種教化,和我國兩千年的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是相適應的,其實際作用是巨大的。

在**時期,鄉村建設派的理論與實踐,無疑受此影響。

民間大眾中廣泛的、通俗的孝教化,使孝最終成為國民的意識和行為。孝區別於其他的倫理道德,也在於它的宣傳的廣泛性與通俗性。除了人們在小時侯要讀《孝經》外,在民間,人們以通俗易懂的各式各樣的形式宣傳著。

如《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圖說》、《二十四孝鼓詞》、《勸孝歌》、《柳枝詞思兒曲》、《鏤心曲勸孝歌》等以圖說、大鼓書、詞曲為形式對孝進行宣揚。各種地方戲也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這些在四季尤其是夏冬都會在街頭巷尾說拉談唱。

如《二十四孝鼓詞》以說白和彈唱的形式把二十四孝通俗的講給大眾:開篇道「論起這二十四孝,誰人不知,誰人不曉,但人盡知其名,未必盡知其實。咱就把這二十四個人的實事,說個明白,講個當在。

那不知者聽見,長一番識見,也動一番天良;那知之者聽見,添一番新鮮,也生一番鼓舞……」如果說儒家經典主要影響的是士以上的階層,那麼這些通俗性的曲藝,則把孝播送到了中國的每乙個角落。

4樓:會有天使愛你麼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訓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大雅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5樓:劉香忠

古代有「忠孝節義」之說,肯定是對它有教高的評價的

6樓:宓娜康河

《孟子離婁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趙岐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孟子根據古代當時社會背景談到,不孝有三件,其中以不傳子嗣為最嚴重的事。

趙岐補充:1.若不懂得順從父母的意思,違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一不孝。

2.當父母親年老,為人子,若因家裡沒錢,無法侍奉父母親,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或者無功名,不能考秀才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揚名吐氣,是為二不孝。

3.孟子以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

其中第三點,又延續到現代,父母親看到孩子長大,到適婚年紀,或者兒女結婚多年,卻沒有子嗣,就開始著急,常常會念叨:「孩子不孝。」這也就是為何中國人一向重男輕女的原因。

參考資料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7樓:叫小桃的蝴蝶

作品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作品在夾敘夾議中,對反動、守舊勢力表現打擊和嘲諷。

出自二十四孝圖的故事有,出自二十四孝圖的故事有什麼

浮士德2號 文帝親嘗湯藥 文帝,即漢文帝劉恆,高祖第三子。漢書 文帝紀 載 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語,仁孝聞天下。郭居敬 二十四孝 列入孝子之一,並序詩曰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淳于緹縈捨己救父 淳于緹縈,史記 ...

武城二十四孝,急急急 魯迅 二十四孝圖 主要人物

2008年武城縣命名表彰首屆當代 二十四孝賢 武城文明網 急急急 魯迅 二十四孝圖 主要人物 二十四孝圖 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出自二十四孝圖的故事有?家庭二十四孝行為標準 新 二十四孝 行動標準 1 經常帶著愛人 子女回家 新版 二十四孝 數一數你做到了幾孝?2 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 新版 二十四孝 ...

魯迅的《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對古時的所謂孝持有怎樣的態度

1.恐懼,害怕他父母bai把他殺了,煮du成肉湯給他奶奶吃zhi。2.更害怕了。害怕他父dao母把他殺了專,煮成肉湯給他奶奶吃。3.陸績屬懷橘,哭竹生筍,臥冰求鯉,割肉餵母,殺子喂母,典子為母,賣身葬父。4.鄙視的態度 5.根據生產力的實際情況,簡單的贍養照顧,6.揭示道德家們的虛偽 包括現代人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