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天下有雪
再說五美:
前面說過,在理想國,僅擁有執法權的官是很難「以權謀私」:財權(也就是食)在立法;自由裁量權(選擇性執法權)在司法或立法……
這時候的官,被戴上了鐐銬。他們很難「以權謀私」,卻也很難「大展拳腳」。所以, 「五美」看著簡單,操作起來卻很難!
惠而不費----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乙個人、乙個好人當官,肯定要讓民得到實惠,這叫惠!
可乙個社會、乙個好的社會,當官也沒有多餘錢,簡直沒法費。
要惠、又要不費,這就是「巧婦難為無公尺之炊」。
無公尺怎麼炊?借雞下蛋呀——這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
村口路壞了,每個人都想修、但憑個人的力量,根本沒法修路。這時我們官來了,把大家組織組織,齊心協力把路修了……
在這裡,路修好了、民得到了實惠,這叫惠;官也沒花什麼錢,這叫不費。
怎麼能惠而不費呢?還不是借「民之所利」這只雞,下了「利之」那個蛋!
勞而不怨----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
乙個人、乙個當官的好人,肯定要指使別人做事,這叫勞。
可乙個社會、乙個好的社會,官卻沒有權力指使民,這簡直沒法勞。
又要勞、又沒法勞,所謂的「夾板罪」不過如此。
夾板罪怎麼受?仔細分別呀——這就是「擇」……
可勞,既包括可勞之事、也包括可勞之民。我們再舉前面修路的例子吧……
路壞要修,這是可勞之事,我們沒什麼可以擇的。但是,路要修多寬、多長、多結實?款要怎麼募?要不要在旁邊修建乙個「善款捐獻記念碑」等等?這些,都要我們去「擇」。
同時,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不可能乙個人就把所有事安排得妥妥當當。我們要讓誰、去做什麼,這也要「擇」。
一件「民所利」的好事,我們「利之」卻往往不討好,其根源就在於:我們沒有「擇」好……
我們說「道是良性迴圈、不是永恆存在」。好事也是這樣:我們不能因為「修路是好事」、就認為它一好百好,而「沒有擇好」的「好事」往往是「民怨」的根源。
欲而不貪----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選擇權也是權,而且,我們無法把選擇權從執法分支完全拿走。
再以修路為例:作為「民代立法」,我們可以決定修路,甚至可以決定修多長、多寬、多好的路,但立法不敏,總有無限細化的選擇權、讓立法無從下手……
所以,執法分支(也就是官)始終會擁有「擇可勞」的權力。
有權怎麼用?就要看官怎麼想,想貪錢,他就會擇「能送錢的人」,他就會擇「能撈錢的事」……
我常說「金錢和財富不是一回事:財富能換來金錢,金錢卻不一定能換來財富……。」
有人說「有錢有權,不如有個好老爸」,這話絕對正確,因為:權錢不一定是財富,好老爸卻一定是財富!
末代君主,權錢都不缺,卻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這就是權錢和財富的區別……
「在者為物、用者為神」,當我們爭權奪利時,我們一定要想「我們爭的權、奪的利留幹什麼?」
我們無法用的權和錢,只會讓我們變成它們的奴隸……
理想社會的官也貪,他貪的不是權力、是民心,所以要「據以德」——用現代話說,他貪的是選票,希望更多的選民、用選票把他送到更高的位置。
欲仁而得仁:當我們瞄準更高的位置、希望得到更大的權力時,我們一定要據以德,努力使更多的民推崇我、努力提高民對我的推崇度(民德歸厚)……
理想社會的官也貪,他貪的不是金錢、是財富:他們知道「積善之家、留有餘慶,積不善之家、留有餘殃……」
欲仁而得仁:當我們希望為子孫後代、聚斂更多的財富時,我們一定要據以德,努力樹立本人和家族的良好形象、努力使更多的人支援、同情、甚至照顧我們(留餘慶)……
對於選民來說,賄錢賄物只是小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賄政才是大賄……
對於我們來說,貪錢貪權只是小貪,「欲仁而得仁」的貪仁才是大貪……
所以,當選民真正擁有選舉的權力時,賄選和黑金絕不可能讓選民的胃口滿足;當我們永遠有更高的財富追求時,真正值得我們去貪的已經不再是權和錢,而是仁!
「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當我們追求竊國、能夠竊國時,誰會去在意那一堆堆的金鉤或銀鉤……這就是「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泰而不驕----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說到泰、我就想說尊嚴;一說驕,我就要說到面子。而尊嚴和面子的區別,在《論語》11章11段後已經說過。
乙個人,要有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尊嚴;乙個地方的官,更代表著地方的形象、地區的尊嚴。所以,我們要尊嚴、我們要泰!
我們有尊嚴,就要通過「尊重別人的尊嚴」、來展示自己的尊嚴。這就是「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
有道講尊嚴、無道講面子,無道的通常表現是「官兇民懦」。這時的官,在上級面前,是懦弱的小綿羊;在下級面前,是兇惡的大灰狼……換句話就是:無道中的官,在上級面前被人驕;在下級面前驕下級——這就是通常說的「前倨後恭」。
威而不猛----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再說一遍,理想的國度沒有官:立法的「從大夫之後」是民,司法的「聽訟者」也是民,人人守法、也就用不著人來執法……
但「道是良性迴圈、不是完美存在」,通常的理想社會並不理想,並不是個個都是君子、人人都遵守法律……
這也正是執法分支(官)在理想社會存在的根源。
官要執法,所以就要威,就要讓不法分子望而生畏,進而懾服不法分子,使其守法……
但我們已進入理想社會了,所以這時的官,要「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而這樣的官,想猛也猛不起來。
本段(6)談大同社會的執法。
2樓:
君子給人以恩惠自己卻不需什麼耗費;役使老百姓,老百姓 卻沒有怨恨;有慾望卻不貪心;泰然自若卻不驕傲;威嚴卻不兇猛。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3樓:路上的期盼
翻譯:孔子說:「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及其**所著的《論語》的《論語·堯曰》。
原文節選: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
「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
「何謂惠而不費?」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譯文: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呢?
」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張問:
「五種美德是什麼?」孔子說:「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子張說:「怎樣叫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呢?」孔子說:
「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卻無所耗費!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這又有誰會怨恨呢?
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還有什麼可貪的呢?
君子對人,無論多少,勢力大小,都不怠慢他們,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斜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
評析:這是子張向孔子請教為官從政的要領。孔子講了「五美四惡」,這是孔子政治主張的基本點,其中包含有豐富的「民本」思想,比如: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反對「不教而殺」、「不戒視成」的暴虐之政。可以看出,孔子對德治、禮治社會有自己獨到的主張,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借鑑價值。
4樓:汲玉花鞏子
惠而不費——給別人好的利益,對自己沒有犧牲損害;
勞而不怨——做事任勞,還要任怨;
欲而不貪——欲則可以,不可過分貪求;
泰而不驕——心胸寬大,不驕傲;
威而不猛——個人的修養,真有威德,並不使人恐懼
5樓:箕雁長書
原文:"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
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6樓:蔚葳抗半蘭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意思
7樓:阿夢萌萌又猛猛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的意思是:
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惠而不費:給別人好的利益,對自己沒有犧牲損害。
勞而不怨:做事任勞,還要任怨。
欲而不貪:欲則可以,不可過分貪求。
泰而不驕:心胸寬大,不驕傲。
威而不猛:個人的修養,真有威德,並不使人恐懼。
原文如下:
張問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論語·堯曰第二十》)
8樓:shine雪瑞
君子給人以恩惠自己卻不需什麼耗費;役使老百姓,老百姓卻沒有怨恨;有慾望卻不貪心;泰然自若卻不驕傲;威嚴卻不兇猛。
原文: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
「何謂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得仁,又焉貪?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
「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譯文:子張向孔子問道:「怎樣做就可以從政了呢?
」孔子說:「尊崇五美,屏除四惡,就可以從政了。」於張問:
「什麼叫五美?」孔子 說:「君子給人以恩惠自己卻不需什麼耗費;役使老百姓,老百姓卻沒有怨恨;有慾望卻不貪心;泰然自若卻不驕傲;威嚴卻不兇猛。
」子張又問:「什麼叫給人以恩惠自己卻不需什麼耗費?」孔子 說:
「借人民能夠得利的事情而使他們得利,這不就是給人以恩惠 自己卻不需什麼耗費嗎?選擇可以役使老百姓的時候去役使,誰會怨恨呢?想得仁便得到了仁,又有什麼貪心呢?
君子無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從不敢怠慢,這不就是泰然自若卻不驕傲嗎?君子衣冠整齊,日不斜視,莊重地讓人望而生畏,這不就是威嚴卻不兇猛嗎?」子張又問:
「什麼叫四惡?孔子說:「不加以教育而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申誡而督查成績叫做暴;政令鬆懈而限期緊 迫叫做賊;用給人東西作比,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翻譯 孔子說 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 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 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 莊重而不傲慢 威嚴而不兇猛。出自 春秋時期孔子及其 所著的 論語 的 論語 堯曰 原文節選 子張問於孔子曰 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 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 何謂五美?子曰 君子惠而不費,...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誰能明白
意思是 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出處 春秋戰國時期由孔子 及再傳 編寫而成 論語.子路 原文 子曰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譯文 孔子說 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這句話是君子和小人的對比。君子寬巨集大量,胸襟開闊,光明磊落,雖然舒泰自如,但...
現在衝著男人的房子車子存款而結婚,想不勞而獲的女人是不是挺多的?為什麼
是的很多,這樣的女人多是在家嬌生慣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虛榮心高過了自豪感,控制不住自己的虛榮了產生了攀比,成全自己遭別人的罪,損人不利己,自己還不知道 不要怪女人物質,如果你是個女人,嫁人時你也會考慮物質因素,因為沒有物質基礎就沒有愛情,憑什麼嫁給你吃苦受累?與其怪女人物質,不如怪自己無能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