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食書狼
為利而抄bai經書,抄什麼也不會有
du效的。最初你zhi
抄書的心就不誠dao
,想些什麼抄書能內減業,還能求菩薩護容持,個個像你這樣的人都能收到菩薩護持的話,世界上就不會有那麼多倒霉的受痛苦的人了,因為他們只會比你這樣更加地虔誠,想著求菩薩護持啊
2樓:手機使用者
請誠心懺悔,念禮佛大懺悔文
3樓:史真香噴噴
你可以抄阿彌陀經或禮拜佛都可以。
4樓:夏日的梨子
姑姑說最基礎的應該從《心經》開始
5樓:文仔
抄書有屁用,每天做運動,比如跑步聽著歌跑一直跑,跑到不行,回家一下就睡著了,就沒力去想了
我是信佛的,沒控制住和乙個女人發生關係了怎麼辦
6樓:鄧波九子
都是他媽的偽君子,既然信佛,就知道因果報應,別人的老婆你也睡,真**齷齪,還口口聲聲說自己信佛,媽的逼
7樓:荒誕不經
佛教對性行bai為的態
du度,不犯戒zhi
即可。你受戒了嗎?如未受dao戒,有邪回淫行為不算破戒答,懺悔即可。如受戒,在**受戒去**領罰、懺悔!
不邪淫戒
1、婚外戀、婚外情、婚外通姦可以被認為是邪淫。例如:除了夫妻之間的房事外,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係,可以被稱為邪淫。2. 姦淫;下流的行為。。
夫妻之間,亦有限制:①、非時邪淫:佛菩薩的紀念日,每月的六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生日、親屬(父母、兄弟、姐妹等)的死亡之日,不得行淫;月經期間、妊娠中、產前產後,不得行淫。
另外,日公升之後日落之前這一段時間內的性行為也屬於邪淫。②、非道邪淫:除了**,不得行淫。
③、非處邪淫:除了臥室以外,不得行淫。
8樓:正智妙心
懺悔吧,(後不復造,是真懺悔)也不能回到過去了。
念佛持咒可以清淨罪業。
9樓:匿名使用者
懺悔,發願後不復造!
10樓:焚香聽雨
下不為例,後不再犯,善莫大焉。
11樓:一向專念生極樂
阿彌陀佛du
其實你不是真正
zhi信佛dao,版你誤以為自己信佛,你不懂什麼是真正信佛,你要真正信佛根本就不會做這事權。
另外不管受不受戒,邪淫是不能做的,而且有報應。
趕快懺悔,懺悔的意思是後不復造,此生都不再犯同類錯誤,不是念念懺悔文就完了,還要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淨空法師---他老人家給我解釋:信佛非常不容易,有許多出家人一直到老死都不信佛。信佛,他怎麼會造惡業?
怎麼會墮三途?只有不信佛的人,才會造惡業、才會墮三途,所以信佛非常不容易。
「要真正信佛」,這是從前***常常提醒我的。什麼叫信佛?佛在經上講的每一句話、每乙個字,我深信不疑,佛教我怎麼做,我就要百分之百地做到,這叫信佛。
如果天天讀經,做不到,讀是一樁事情,講是一樁事情,自己行為又是一樁事情,這叫「陽奉陰違」,這叫「欺騙三寶」,那是造罪業,**是修行?
12樓:老百姓
應該自殺,去西天找佛主賠罪,阿彌陀佛
如何懺悔業障
13樓:匿名使用者
阿彌陀佛怎麼念
前清慈雲灌頂法師在《觀經直指》中說,業障深重的人,所有一切懺悔法都懺不掉的業障,還有乙個方法可以徹底懺除,那就是「念佛」。念佛功德確實不可思議!
有人問,到底是念「阿(音窩)彌陀佛」,還是「阿(音阿)彌陀佛」?「阿(音阿)彌陀佛」是梵音。佛教傳到中國之後,中國幅員廣大,方言很多,念「阿(音窩)彌陀佛」的人,坐著往生、站著往生的人很多。
所以,我們不必執著音,要著重清淨心。音念得再對,不一定能往生,因為往生的條件是「心淨則土淨」。《阿彌陀經》講往生的條件是「深信、切願、持名」,持名念念不忘阿彌陀佛。
所以,念「阿」可以往生,念「阿(音窩)」也可以往生。倓虛老法師是營口人,他念「阿(音窩)彌(音逆)陀佛」,他坐著往生。這就是說明心真誠,心真有佛。
「念」字上面是「今」,底下是「心」,意思是我現在心裡有佛。念念有佛相還不行,只是種善根而已;要念念有佛心,我心跟佛心一樣。佛心是什麼?
平等心。所以,我們的心清淨平等,這是念佛,念佛心。
「願」,念佛願,把阿彌陀佛的本願變成自己的本願。我的心、願、解與阿彌陀佛的心、願、解相同,就與阿彌陀佛建立共識。也就是要把彌陀三經所說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
我們的「心、願、解、行」依照三經所說的修正過來,一切業障就徹底懺除了。
我們平常念佛號,「心、願、解、行」都在其中,「信、願、行」三資糧也在一句佛號之中。不僅如此,「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都在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所含藏的意思無量無邊,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因此,唸有會唸,有不會念,不會念的是嘴皮上念,不相應;會唸的,「心、願、解、行」統統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真正懺除業障,這是真實修行。
(節錄自《普賢行願品輯要疏菁華》4-9-03【懺除業障】)
14樓:匿名使用者
檢舉想學佛,但不知具體如何懺悔?
15樓:塵凡一夢
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一)----------------------中國佛學網
相關標籤: [懺悔] [觀點] [事懺] [理懺] [菩提心]
一、什麼是懺悔
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到東漢末和三國時期開始擴大其影響,經魏晉南北朝期間與中國傳統文化衝突中的磨合,至唐宋,在精神領域,終於成為與儒、道既對立又互補的鼎足而三的思想文化體系。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作為其宗教理論和宗教活動的乙個部分,「懺悔」觀念和行為的影響也日益擴大。
世尊在《業報差別經》中講到:「復有業作而不集。若有眾生。身口意等。造諸惡業。造已怖畏。慚愧遠離。深自悔責。更不重造。是名作而不集。」
這裡講我們如果做了惡事,造了惡業,但是後悔了,對於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惡果十分恐懼,深深自責,發誓以後不造。這樣果報就是做而不集,業果最終不會聚集顯現,這一「作而不集」其實講述的就是懺悔。
眾所周知,「懺悔」乃漢譯佛經中乙個中外合璧的詞語,「懺」為梵文「懺摩」的音譯,「悔」則為「懺摩」的漢語意譯,「懺摩」的原義為有意或無意地觸犯了別人而請求原諒。梵語中另有「提舍那」一詞,意為「說罪」,即通過檢討自己的過失以求消除罪孽。在初期的漢譯佛經中,將二者混而為一,省略稱之為「懺」,又因為請求原諒與檢討過失皆出於自責,而自責與「悔」的心理情緒相通,故於「懺」後又附之以意譯之「悔」。
這樣,「懺悔」就具有了自己承認並對人發露所犯罪過以求容忍寬恕之義。「懺悔」在佛教的宗教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佛教教規規定,信徒皈依佛門之前,必須首先懺悔往業,然後方可為僧團所接納。
出家修行後,若有過犯,應隨犯隨悔,至少應於每半月集會誦戒時,予以悔淨。
二、如何懺悔
有生死就有輪迴,在我們無法計算的輪迴中,自己造作了無數的惡業。龍樹菩薩雲:一切痛苦皆由惡因而來,一切安樂皆由善因而來。
因為這些數不清的身語意三惡業,阻止了純淨的菩提心從心底生起,我們要求得解脫的道路就會障礙重重,懺悔是此時此刻唯一的辦法。
懺悔有理懺與事懺,佛教講「一切唯心造」,一念善則善,一念惡即惡。理懺的道理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心空則罪消,但此理過於高妙,沒有特別的佛教修養功夫和深厚的慧根及善根不能得。
佛教通常所說的懺悔是事懺,事懺乃是按一定的修懺法以懺除罪業(心、事兩方面)的佛教活動。漢地通行的懺法有兩類:一類是集諸經法義,懺悔罪過;一類是依天台教義,修習止觀的行法。
據佛教史載,最早的懺法是劉宋時代出現的藥師行事。《藥師懺》是一種專為消災延壽的法事,現在所通行的《梁皇寶懺》是梁武帝蕭衍根據大乘佛教的經義,召集京邑大德法師,專為討論僧人是否應實行斷肉制而定出。佛教原實行禁食「葷」制,「葷」是專指大蒜、蔥這類氣味濃烈、富於刺激的食物,「葷」與「肉」是兩種概念。
印度佛教實行乞食制,而印度的素菜類種植也比較貧乏,僧人沿戶行乞,所食物品隨人施捨而定,只要不是親眼見到被殺,或專為「我」而殺的肉類,僧人乞得皆可食。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人行乞制度逐漸改變,且漢地特產豐富,有條件實行斷食肉制。提倡吃素,更能體現佛教的慈悲利生精神,所以,僧人素食,經梁武帝的提倡,自然被佛教界接受而在漢地流行,並成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
除《梁皇懺》外,現在比較通行的還有《萬佛名懺》和《慈悲水懺法》也屬同一類懺悔法。
修習止觀的懺法創始於智顗大師,該法有比較嚴謹的組織程式,總有十條:
一、嚴淨道場;
二、沐浴淨身;
三、以三業(身、口、意)供養;
四、奉請三寶;
五、讚嘆三寶;
六、禮拜;
七、懺悔;
八、行道旋繞;
九、誦經;
十、坐禪正觀實相(諸法之究竟)。後世天台宗學者依循這個組織形式,編制了多種懺法,如《往生淨土懺願儀》、《大悲懺法》、《地藏懺法》等。這類懺法的本旨是借禮讚行懺以安定身心,通過誦經、坐禪正觀諸法實要(究竟),如是周而復始的修行,以期悟入佛道,證得聖果。
三、七種懺悔心
懺悔的時候,有所謂的七種懺悔心,借由這七種心,一方面對自己產生深刻而強烈的提醒作用,一方面也能喚起利他的慈悲與智慧型的空觀。
首先是「大慚愧心」,世間上的人,一天到晚關心的是什麼?關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那就是怎麼樣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頭不停地追逐美味,身體不停地追逐妙觸。
人們很少能夠去考察生命的內在,只知道隨著慾望而忙碌。由於一味地執著外境,結果迷失了自己,這就是《法華經》上所說的「迷己逐物」。因此現代人儘管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中,依然感到空虛、失落、無聊、孤獨,這都是因為迷失了自己的緣故。
唯有對自己的言行生慚愧心,才能進一步有懺悔的意願。
其次為「恐怖心」,知道自己所造的罪業深重,知道業果的報應不爽,而生起擔心命終墮入惡道的恐怖心,這種怖畏心,能提醒自己隨時隨地注意身口意三業。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說明我們今生所受的善惡果報,都是自己所種的業因,是自種因,自受果。而現前身口意三業時時造作的業因,又正是自己未來應受的果報,前因後果,迴圈不斷,也沒有絲毫差錯,即經中所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二)-------------中國佛學網
相關標籤: [懺悔] [觀點] [事懺] [理懺] [菩提心]
在喪失了因果正見的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並沒有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幸福,反而導致人心迷失、道德淪喪、社會動盪、家庭破裂。嗔心的放縱,使得世界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暴力槍殺頻頻發生,人們居無寧日食無安日;貪心的放縱,使得上行下效,人們沉溺於花天酒地之中,不顧一切地來滿足自己的慾望;縱情於五欲之中的人們開始飽嘗難以盡述的苦難:風雨不調、汙染嚴重、災難頻仍,天下之大已經難以找到一方純潔的淨土;沒有了親情的撫愛和傳統美德的薰陶,現代孩子只能任隨社會的汙流毒蝕幼小的心靈;殺業的氾濫、性慾的放縱,帶來了癌症、愛滋病等可怕的絕症,人們的身心健康普遍受到了威脅;吸毒的癮君子們被毒品摧殘得成了人間活生生的餓鬼。
有了恐怖心,也就能產生「出離心」,知道生死流轉的恐怖與無奈,並能因此對這種流轉之苦產生出離心。
但是只知道自己出離是不夠,還要能希望眾生也遠離這種流轉之苦,這就是「菩提心」。發起無上菩提心,慈悲對待一切眾生,不分親、疏、厚、薄,也不論對方是否對自己有害或有益,都平等沒有差別,這就是「冤親平等心」。
而我們之所以能從三界火宅中得救度,最要感恩的是佛菩薩的慈悲智慧型以及諸大善知識的指引,因此在懺悔業障的同時,也應生起「感恩心」。
最後,則應以佛法的究竟義來看懺悔,知道罪性本空,一切都是因緣而生、顛倒妄執而起,「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所以一方面仍能積極懺悔罪業,一方面在懺悔之後,放下心中的掛礙,以清淨心繼續精進修行。
四、四力懺悔
佛經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深明因果,知道種惡因,必受惡報。
因而從言行上,甚至在起心動念處,嚴防種錯了因,就避免受惡報。而凡夫不畏因果,平時縱貪嗔痴,犯殺盜淫,大膽妄為,什麼壞事都敢做,直到惡報現前,才恐懼後悔,已毫無用處。我們學佛的人,應學菩薩修行,一方面淨化身心,檢點言行,處處止惡防非,不再種惡因;一方面時時為眾生設想,多做利人的事,廣種善因。
這是我們應當遵循的利己利人,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益的光明大道。要想了生死、出輪迴、生淨土、成佛道,也必須從這裡做起。
學佛,其最基本的一條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教認為,行善是功德的積累,成佛的基礎,罪惡則導致眾生的生命輪迴之苦。罪惡的生起,在於眾生的「無明」。
無明就是不明存在的本質,生命的究竟,所以也叫「惑」。此惑能生諸業,而導致各種相應的果報。眾生的「惑」主要表現為貪、嗔、痴三個方面,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戒惡,既要斷除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又要斬盡那些造惡作業的心念,所以佛教要求學佛者應有一種慚愧心、警覺心。
懺悔是消業、去災和功德積累的前提,應該接受的果報,必須承擔。如依四力懺悔,則可以使重業減輕,輕業變無,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首先是出罪力。我們應該醒悟到從無始以至今生,因為貪嗔痴慢所犯下的一切罪業和這些過失招致的可怕業果,在三寶前要誠懇地發露,不要有一絲隱瞞,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造作,把痛苦的種子從心裡拔除。所謂人命呼吸間,要思維人生無常,遭罪無義,死後諸般可怕之事,珍惜這個可以懺悔業障的殊勝因緣。
其次是依止力。三業不淨,輪迴的痛苦就不可避免,只能在六道之中頭出頭沒,因此必須要在生前尋求救護者、尋求清淨所依。經典告訴我們佛陀具有圓滿的功德,具足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佛法,能避除一切眾生的畏懼痛苦,給予究竟安樂;並且一切菩薩也是我們的依止對境,也能清除我們的罪障。
依止力就像中毒的人尋找良醫為其救治,我們一旦對惡業生起了厭患,明白自己所造惡業的可怕,也需要有對治的良醫好藥。此處以總依三寶,別依菩薩作為懺罪的依止。
第三是對治力。通過發露並找到所依以後,要盡快的聞思修佛法,調伏煩惱積集資糧。認識到有機會修學正法,解救自己,是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一旦丟失誰能給我們大無畏的心境,如何能脫離生死之苦呢?我們沒理由再懈怠放逸。對治力的修法很多,有皈禮諸佛、持念佛號、讀誦大乘經典、信解空性、觀念百字明等咒語,塑像造塔供養等等。
經中提到:修懺悔也是一種積集資糧的方便,不但不失壞善法,而且能增長善根。如此看來對治力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邪淫?我這樣算不算,婚前性行為算不算邪淫?
如果你想的是異性,那麼你的想法很正常,如果你想的是同性,那麼你就是性心理 這兩者都不屬於 邪淫 你喜歡上誰 了嗎 他呢 喜歡你嗎 婚前性行為算不算邪淫?邪淫 一般是指佛教上所禁止的性行為,現代漢語中引申為不良性行為。三種定義 1 婚外戀 婚外情 婚外通姦可以被認為是邪淫。例如 除了夫妻之間的房事外,...
學佛夢裡邪淫怎麼辦
持不淫戒。這個重要,在現如今的社會已經嚴重扭曲了個人人品道德,講什麼男男 為了愛在一起,這個愛是 教講出來的,什麼愛智啊,還講世界的一切都是主賜給的。佛陀從來沒說過愛,佛陀在 四分律 裡告訴比丘比丘尼 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是故莫愛著。愛別離為苦。若無愛與憎。彼即無羈縛。有...
如何向暗戀已久的女生表白,對乙個暗戀已久的女生,應該怎樣表白呢?
約她出來看電影什麼的 然後就順便告白 對乙個暗戀已久的女生,應該怎樣表白呢?觀察她是否對自己也有意思,進行聊天暗示,然後如果有意思的話,有比較大的把握可以根據她的喜好,買一下她喜歡的花,吃的送給她,並且順便表白 你可以默默地關心她,表白要看時機的,不然的話會傷害到對方。那樣的話以後可能連朋友都沒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