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 於 字有哪些翻譯,文言文的字詞的翻譯有哪些

2021-04-18 16:58:55 字數 6861 閱讀 6146

1樓:匿名使用者

重要文言文本詞解釋

2009-11-01 16:58帶刺的玫瑰21 | 分類:中

2樓:白仙夢

有很多,要什麼問,整體是非常的多的

「餘」字在文言文中有什麼翻譯?

3樓:瀛洲煙雨

1、我。

《核舟記》:「嘗貽餘核舟一。」

譯文:(他)曾經送給我乙個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2、多餘的。

《論語》:「其餘不足觀也已。」

譯文:那其他多餘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3、遺留的。

《子魚論戰》:「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譯文:我雖然是已經亡了國的商朝的後代,卻不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4、盈餘。

《論積貯疏》:「苟粟多而有餘,何為而不成?」

譯文:如果糧食很多有盈餘,那麼辦什麼事情還能辦不成呢?

5、表示整數後的不定的零數。

《賣炭翁》:「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譯文: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捨。

文言版《說文解字》:餘,語之舒也。從八,舍省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餘,表示語氣舒緩的助詞。字形採用「八」作邊旁,採用省略了「囗」的「舍」作聲旁。

相關詞彙解釋:

1、多餘[duō yú]

超過需要的數量:他每月都把~出的錢存入銀行。

2、業餘[yè yú]

工作時間以外的:業餘時間。

3、富餘[fù yu]

足夠而有剩餘:這裡抽水機有富餘,可以支援你們兩台。

4、餘味[yú wèi]

留下的耐人回想的味道。歌聲美妙,餘味無窮。

5、餘威[yú wēi]

剩餘的威力:傍晚,地面仍發散著烈日的餘威。

4樓:陽光點的燦爛點

1、剩下的,多餘的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

翻譯:做到這些以後,還有多餘精力,就用來學習文獻知識。

2、次要的

唱徹《陽關》淚未幹,功名餘事且加餐。——辛棄疾《鷓鴣天》

翻譯:唱完了《陽關》曲淚卻未幹,視功名為次要的事而勸加餐。

3、其餘,其他,以外

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翻譯:得到十九個人,其他沒有可取的人,無法滿二十個人。

4、多,表示整數後不定的零數

一車炭重千餘斤。——白居易《賣炭翁》

翻譯:一車炭重一千多斤。

5、閒暇

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莊子·天道》

翻譯:無為,就能夠利用天下,而感到閒暇有餘;

6、第一人稱代詞,我或我的

余弟宗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翻譯:我弟弟宗玄。

5樓:匿名使用者

1、代詞

(1)我,表第一人稱。文選·班彪·北征賦:「餘遭世之顛覆兮,罹填塞之阨災。」文選·陸機·嘆逝賦:「餘將老而為客。」;「~將老」。

2、名詞

(1)剩下、多餘。周禮·地官·委人:「凡其餘,聚以待頒賜。」同「餘」。

(2)某一事情、情況以外或以後的時間。如:「課餘」、「業餘」、「公餘」。唐·孟浩然·行出東山望漢川詩:「雪余春未暖,嵐解晝初陽。」

(3)大數目或度量單位等的零數,

十、百、千等整數或名數後的零數。如:「三十有餘」、「年四十餘」;十~人。

清·姚鼐·登泰山記:「四十五裡,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

「袁(袁可立子袁樞)出家刻十餘種及王覺斯法書以示。」

(4)姓。如宋代有餘靖。

(5)姓。如十六國時後燕有餘蔚。

(6)農曆四月的別稱。

3、形容詞

(1)多出的、剩下的。如:「餘錢」、「不遺餘力」;剩~。

~糧。~興。~悸。

~孽。節~。~生。

~蔭(指前 人的遺澤,遺留的庇蔭)。~勇可賈(gǔ)(還有剩餘的力量可以使出來)。宋·王庭珪·和周秀實家行:

「先輸官倉足兵食,餘粟尚可瓶中藏。」

(2)殘留的、將盡的。如:「餘年」、「餘生」、「餘燼」。宋·方嶽·農謠二首之二:「漠漠余香著草花,森森柔綠長桑麻。」

(3)其他的。如:「餘念」、「餘事」。

(4)不盡的、未完的。如:「死有餘辜」、「心有餘悸」、「餘音繞梁」。

4、副詞

(1)以後。如:「他虛心反省之餘,決心改過。

」;《載敬堂集》:「勞餘,猶工餘,勞作之餘。餘,猶後。

人之勞作在野,或在坊在肆,或行商,勞餘則休憩於房。」《江南靖士詩稿·投老》詩句:「幾番途遇無房者,訴道勞餘憩未安。

」 「勞動之~,歡歌笑語。」

5、動詞

(1)剩下、遺留。如:「餘留」。唐·戴叔倫·屯田詞:「新禾未熟飛蝗至,青苗食盡餘枯莖。」宋·周邦彥·浪淘沙慢·晝陰重詞:「弄夜色,空餘滿地梨花雪。」

參考資料

餘字,在文言文中都有什麼翻譯

6樓:匿名使用者

1我 我的2豐足3剩下的 多餘的4表示整數後不定的零數5以後 以外

初中語文課本(人教版)的文言文中,哪些句子中的「於」字翻譯為「被」?

7樓:匿名使用者

現行的新課標

抄7~9年級的文言襲文中,還沒有「於」bai字翻譯為「被」的情況。只du有以下5種情況zhi:

1. 表示物件,譯dao為「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2. 表示處所,譯為「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3. 表示物件,譯為「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

4. 表示處所,譯為「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原來的舊版中是有的,例如:擇於自然。——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與」文言文翻譯

8樓:帥氣的小宇宙

與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譯有以下6種:

1、與:給予。

例句: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白話譯文:只不過我把書公開(給予),和姓張的吝惜書籍,(不肯給予)似乎並不相同。

2、與:黨與;朋黨;同類。

例句: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宋·張載《西銘》

白話譯文: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萬物皆與我為同類。

3、與:跟;和;及。

例句:孰與君少長。——漢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白話譯文:他和你年齡誰大誰小?

4、與:通「舉」,推舉,選舉。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先秦 孔子《禮記》

白話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5、與:多用於輕微的疑問:嗎。

例句:求之與?抑與之與?——春秋 孔子《論語》

白話譯文:是孔子向他們提出了請求呢?還是他們向孔子提出了請求呢?

6、與:盟國,友邦。

例句: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戰國 荀子《荀子》

白話譯文:要稱王天下的和別國爭奪民眾,要稱霸諸侯的和別國爭奪同盟國,只圖逞強的和別國爭奪土地。

9樓:最愛浩瀚林海

「與」字的用法

(一)「與」字作介詞的用法:

1、介詞。和,跟,同。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給,替。

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3、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二)「與」字作連詞的用法:

1、連詞。和,跟,同。

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②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勾踐滅吳》)

(三)「與」字作動詞的用法:

1、給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2、結交,親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②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③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對付。

①龐煖易與耳。

4、參加,參與。

①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

5、讚許,同意。

①吾與點也。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四)「與」字作通假的用法: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③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乙個……」

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後),譯為:「哪如」「與其……哪如……」

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②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寄傳》)

10樓:匿名使用者

yǔ①《動》給予。《鴻門宴》:「則與一生彘肩。」

②《動》結交;交好。《六國論》:「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名》朋友;同類者。《原毀》:「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④《動》通「舉」。整個;都。《涉江》:「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⑤《連》和。《愚公移山》:「吾與汝畢力平險。」

⑥《介》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方,相當於「跟」、「同」等。《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⑦《介》介紹比較物件,相當於「跟……相比」。《柳毅傳》:「洞庭之與京邑,不足為異。」

⑧《介》為;替。《兵車行》:「去時裡正與裹頭。」

yù①《動》贊同。《中山狼傳》:「固君子之所不與也。」

②《動》參與;參加。《餚之戰》:「蹇叔之子與師。」

yú《助》表示疑問、反詰或感嘆,相當於「嗎」、「吧」、「啊」。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歟」。《齊桓晉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br>

【與國】友好的國家。

【與手】施毒手殺之。

11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謝玄字幼度,從小聰明且理解能力強,與堂兄謝朗一起為叔父謝安所器重。謝安曾告誡約束自己的子侄們,於是問道:「你們打算怎樣做人行事,而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名聲呢?

」子侄們一時誰也沒有回答上來,這時謝玄答道:「像芝蘭玉樹一樣,且要讓他生在階前庭院中。」謝安聽後非常高興。

謝玄長大後,顯示出了治理國家的才能,朝廷幾次徵召他,他都推辭不受。後來與王珣一起被桓溫召為掾吏,共同被桓溫禮遇、器重。其時前秦苻堅正當勢力強盛之際,多次侵擾晉國邊境。

於是朝廷下令徵召能夠抵禦北方的文武兼備的良將。謝安便推薦了謝玄。中書郎郗超雖然歷來與謝玄不和,但聽到這一舉薦也不得不嘆息說:

「謝安敢於冒觸犯眾怒的危險舉薦親侄子,確實是英明的;謝玄一定不辜負他叔叔的推薦,因為他確實是難得的人才。」當時許多人都不贊同郗超的看法,郗超說:「我曾經與謝玄共同在桓將軍幕府做事,親眼見他用人能各盡其才,即使是一些細小事務,安排人也非常恰當。

所以知道他一定能成功。」於是朝廷如謝玄回朝。

當時苻堅派軍圍困襄陽,車騎將軍桓衝抗擊他。朝廷下詔命令謝玄徵發三個州的民夫兵丁,並派彭城內史何謙率軍隊在淮水、泗水一帶遊弋,讓他們形成援助襄陽的態勢。襄陽陷落後,苻堅的部將彭超向彭城的龍驤將軍戴逯發動進攻。

謝玄率領後軍將軍何謙駐紮在泗口,想要偷偷地派遣使者告訴戴逯,讓他知道救兵到了,卻找不到前往的途徑。小將田泓請命前往,於是他就潛在水中偷偷地過去,快要到城下時,不幸被敵軍抓獲。敵軍用豐厚的賞賜收買田泓,讓他對彭城守軍說「南來的援軍已被打垮了」。

田泓假裝答應。但到了城下時,卻大聲告訴城中說:「南來的援軍很快就要到了,我乙個人前來報信,被敵人抓住,你們一定要努力堅守啊。

」於是被害。

等到苻堅親自率軍駐紮到項城,號稱雄兵百萬。晉孝武帝上詔命令謝玄為先鋒,統領徐州、兗州、青州以及揚州之晉陵、幽州之燕國各支軍隊,和他的叔父征虜將軍謝石等抗擊,軍數八萬人。謝玄選派遣廣陵相劉牢之率五千人奔襲洛澗,首戰告捷,很快就殺了梁成和其弟梁雲,敵人的步兵騎兵同時崩潰,爭著渡過淮水逃跑。

劉牢之派兵追擊,活捉敵將梁他、王顯、梁悌、慕容屈氏等,獲取其軍用物資。苻堅進軍駐紮在壽陽,在淝水沿岸布陣列兵,謝玄的軍隊不能過河。謝玄派人對秦將苻融說:

「你們那麼遠到我們的疆土,卻在淝水邊上列陣,這是不想速戰速決。請你們稍微退後一點,也好讓我們的部隊渡過河去同你們拼一拼。我和你們從容**,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

」苻堅的部下都說:「咱們應該憑藉淝水把他們堵在河對岸,不能讓他們上岸。我們人多,產人少,情勢一定會有利於我們的。

」苻堅卻說:「只管讓軍隊退後,讓他們過河,等到他們過來了,我們再用鐵騎數十萬把他們全部趕進河裡去,徹底消滅他們。」苻融也認為應該這樣,於是就指揮秦軍向後退卻,誰知後退的命令一發出,那麼多人一下子就亂了陣腳,再也控制不住了。

在這種情況下,謝玄與謝琰、桓伊等人帶領八千精兵渡過淝水。苻堅的軍隊潰敗奔逃,自相踐踏,投水而死的不計其數,淝水因而都堵塞得不流通了。其餘人馬拋棄鎧甲連夜逃走,聽到風聲鶴叫,都以為是東晉軍隊已經來到,草行露宿,再加上挨餓受凍,死去的有十分之七八。

晉帝下詔派殿中將軍慰勞謝玄軍隊。給謝玄加授前將軍、假節的稱號,堅決推辭不接受。朝廷賜給上百萬錢,上千匹彩綢。

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技巧

譯文 汝州有乙個土財主,家產很多,但是幾輩子都不識字。有一年,請了一位楚地的先生教他的兒子。這位先生開始教他兒子握筆臨帖。寫一畫,教他說 這是一字 寫兩畫,教他說 這是二字 寫三畫,教他說 這是三字 那孩子便喜形於色地扔下筆跑回家裡,告訴他父親說 孩兒全會了!孩兒全會了!可以不必再麻煩先生,多花學費...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技巧

原文是 同姓從宗,閤族屬 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別。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於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禮記 大傳第十六 參考譯文如下 同姓的人 即 父系時代本氏族裡的人 要依著血系的支分派別,如先分為老大房 老二房 老三房,...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技巧

這兩句都出自 後漢書 範公升傳 後漢書卷三十六 鄭範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問題中那第一句有刪減,這裡把刪減過後的翻譯和全句翻譯都放上。問題中句 刪減 譯文 使 和百姓陷於水火之中,不是國家的人 都不像是這個國家保護的人 這樣下去,青州和徐州的盜寇就像在帷帳裡一樣。問題中的這句其實不全,為方便理解下附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