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邶風擊鼓中,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這句話中 於 活 洵 信 這幾個字的讀音以

2021-04-26 13:45:03 字數 6134 閱讀 8592

1樓:徐因恆

於:於嗟, xū jiē。 感嘆詞。於,通「籲」。表示讚嘆、悲嘆。

活:huó。「佸」回的通假字。相會、聚會。

洵:答xún。這裡指疏遠。

信:xìn。守信,守約。

另外,與之成說(yuè)中的「成說」兩個字:是「約定、盟約」的意思。

佚名《詩經邶風擊鼓》全文

2樓:無邊江水

《詩經·邶風·擊鼓copy》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譯文]

擊鼓聲鏜鏜(震於耳旁),

(將士們)奮勇演練著刀槍。

土牆和漕城修築正忙,

惟有我隨軍遠征到南方。

跟隨孫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亂的)陳、宋二國,

回家的心願得不到允可,

心中鬱鬱憂愁不樂,

(我卻)身在何方,身處何地?

我的馬兒丟失在**?

到**(才能)將它尋覓?

到那(山間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離離合合,

(無論如何)我與你說過。

與你的雙手交相執握,

伴著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嘆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難回家鄉。

可嘆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約竟成了空話。

《詩經邶風擊鼓》的全文與翻譯

3樓:穆子澈想我

1、全文: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2、譯文 :

擊鼓的聲音震響(耳旁),兵將奮勇操練。(人們)留在國內築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隨孫子仲,平定陳、宋(兩國)。不允許我回家,(使我)憂心忡忡。

於是人在**?於是馬跑失在**?到**去尋找它?

在山間林下。生死聚散,我曾經對你說(過)。拉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讓我無法(與你)相會。唉,太遙遠,讓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3、出處

春秋時期的《詩經》。

賞析這是一篇典型的戰爭詩。詩人以袒露自身與主流意識的背離,宣洩自己對戰爭的牴觸情緒。作品在對人類戰爭本相的透視中,呼喚的是對個體生命具體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細節幸福的獲得。

這種來自心靈深處真實而樸素的歌唱,是對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關 懷的闡釋,是先民們為後世的文學作品樹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標。

第一章總言衛人救陳,平陳宋之難,敘衛人之怨。結雲「我獨南行」者,詩本以抒寫個人憤懣為主,這是全詩的線索。

第二章「從孫子仲,平陳與宋」,承「我獨南行」為說。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猶之可也。詩之末兩句雲「不我以歸,憂心有忡」,敘事更向前推進,如芭蕉剝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寫安家失馬,似乎是題外插曲,其實文心最細。《莊子》說:「猶系馬而馳也。」好馬是不受羈束、愛馳騁的;徵人是不願久役、想歸家的。

第四章「死生契闊」,毛傳以「契闊」為「勤苦」是錯誤的。黃生《義府》以為「契,合也;闊,離也;與死生對言」是正確的。

這首詩在結構和手法上有不少獨到之處。結構上,它基本按時間順序,寫出乙個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時和出征後的複雜心理和行為,其中又插人回憶,形成往事與現實的強烈對比,在結構上形成頓宕。

同時,在敘事之中又間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瀾。尤其是最後一層,完全是直抒其情並皆以「兮」字結尾,彷彿乙個涕流滿面的徵夫在異鄉的土地上,對著蒼天大聲呼喊,對著遠方的親人訴說著內心的思戀和苦痛。

4樓:匿名使用者

全文:擊鼓

先秦:佚名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翻譯:擊鼓的聲音震響(耳旁),兵將奮勇操練。(人們)留在國內築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隨孫子仲,平定陳、宋(兩國)。不允許我回家,(使我)憂心忡忡。

於是人在**?於是馬跑失在**?到**去尋找它?在山間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經對你說(過)。拉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讓我無法(與你)相會。唉,太遙遠,讓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出自:先秦 佚名《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關於這首詩的背景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魯隱公四年(西元前719年),衛國公子州吁(前人亦稱「衛州籲」)聯合宋、陳、蔡三國伐鄭。

另一種是清代姚際恆認為此實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衛人救陳」而被晉所伐之事。今人多以為姚說較為合理。

主題思想:

這是一位遠征異國、長期不得歸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鄉之歌。全詩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徵人自敘出征情景,承接綿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後兩章描寫戰士間的互相勉勵、同生共死,令人感動。

其中,描寫戰士感情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後世也被用來形容夫妻情深。

「怨」是《擊鼓》一詩的總體格調與思想傾向。從正面言,詩人怨戰爭的降臨,怨征役無歸期,怨戰爭中與己息息相關的點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個生命的丟失。

從反面言,詩作在個體心理,行為與集

體要求的不斷背離中,在個體生命存在與國家戰事的不斷抗衡中,在小我的幸福對戰爭的殘酷的不斷顛覆中,流顯出乙份厭戰情緒。

5樓:匿名使用者

詩經·邶風·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譯文]

擊鼓聲鏜鏜(震於耳旁),

(將士們)奮勇演練著刀槍。

土牆和漕城修築正忙,

惟有我隨軍遠征到南方。

跟隨孫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亂的)陳、宋二國,

回家的心願得不到允可,

心中鬱鬱憂愁不樂,

(我卻)身在何方,身處何地?

我的馬兒丟失在**?

到**(才能)將它尋覓?

到那(山間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離離合合,

(無論如何)我與你說過。

與你的雙手交相執握,

伴著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嘆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難回家鄉。

可嘆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約竟成了空話。

[按]長年行役於外的將兵思念家鄉和妻子。

孫子仲:當時衛國的元帥。

平:《集傳》:「平,和也。

合二國之好也」。有說當時陳、宋二國作亂,孫子仲平之則「平」應為「平伏」,或不戰而使蕃國歸順,並不是兩個平等的國家締結和盟。孫子仲當時是「天子師」的出兵,不是衛國戰爭。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傳》:「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

《箋》:「不還,謂死也,傷也,病也。今於何居乎?

於何處乎?於何喪其馬乎?」爰音yuan2,即**。

契闊:離合。馬瑞辰《通釋》:「契當讀如契合之契,闊當讀如疏闊之闊。……契闊與死生相對成文,猶云合離聚散耳」。契即合,闊即離。

成說:《通釋》:「成說即成言也。……《傳》訓說為數者,蓋為預有成計,猶言有成約也。」即已有約定。

洵(音xun4):遠。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一說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說極,信、極連讀,猶言終古。按通篇意旨,均不從)

//「喪其馬」與「不還」相對,馬應是比興,借指寧靜的田園生活

6樓:卓磨

全文與翻譯字字數指的是什麼?

《詩經·邶風·擊鼓》全文

7樓:殘紅影

不帶,下面的是原文,只不過後來逐漸演變成了這幾句話.

原 文 譯 文 注 釋

擊鼓其鏜1,

踴躍用兵2。

土國城漕3,

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4,

平陳與宋5。

不我以歸6,

憂心有忡7。

爰居爰處8?

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9?

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10,

與子成說11。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12,

不我活兮13。

於嗟洵兮14,

不我信兮15。 敲鼓聲音響鏜鏜,

鼓舞士兵上戰場。

人留國內築漕城,

唯獨我卻奔南方。

跟從將軍孫子仲,

要去調停陳和宋。

長期不許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營紮寨有了家,

繫馬不牢走失馬。

叫我何處去尋找?

原來馬在樹林下。

「無論聚散與死活」,

我曾發誓對你說。

拉著你手緊緊握,

「白頭到老與你過」。

嘆息與你久離別,

再難與你來會面。

嘆息相隔太遙遠,

不能實現那誓約。

8樓:匿名使用者

《詩經•國風•邶風 擊鼓》

【原文】

擊鼓其鏜①,踴躍用兵②。

土國城漕③,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④,平陳與宋⑤。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⑥,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⑦,與子成說⑧。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⑨,不我活兮。

於嗟洵兮⑩,不我信兮。

【注釋】

①鏜:擊鼓的聲音。

②兵:刀槍等**。

③土國:國中挑填混 土的工作。

④孫子仲:人名,統兵的主帥。

⑤平:和好。

⑥愛: 語氣助同,沒有實義。

⑦契闊:離散聚合。

⑧成說:預先約定的話。

⑨於嗟:感嘆詞。闊:遠離。

⑩洵:遠。

【譯文】

戰鼓敲得咚咚響, 奔騰跳躍練刀槍。

國人挑土修漕城, 我獨南行上沙場。

跟隨將軍孫子鐘, 聯合陳國與宋國。

不許我們回家鄉, 憂愁痛苦滿心傷。

**是我棲身處? **丟失我的馬?

讓我**去尋找? 在那山坡樹林下。

生離死別好淒苦, 先前與你有誓言。

緊緊拉著你的手, 與你偕老到白頭。

可嘆遠隔千萬里, 想要生還難上難。

可嘆生死長別離, 山盟海誓成空談。

【讀解】

在家伺候公婆養育子女的妻子心有怨尤,在外從軍打仗的徵 夫同樣心懷幽怨。原來無論男女,兩情相依,兩心相許,人同此 心,心同此理。在從軍打仗不知為哪般之時,身上的鎧甲刀槍便 成了沉重的枷鎖鐐銬。

一旦身死疆場,還不知魂兒變成了誰家的鬼。

對平民百姓而言,除非國難當頭匹夫有責之外,相見以兵刃, 全都是肉食者謀之的神仙事。肉食者偏偏把受苦受難賣命送死恩 賜給小民百姓,能不有怨尤嗎?看看中國古代的詩史,訴說徵夫 怨婦哀愁的歌詩如汗牛充棟,不可勝數,蔚成奇觀。

這足以說明神仙打仗百姓遭殃的悲劇實在大多了。

這讓人想到二十世紀西方有個「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 明威。此君也寫過類似中國古代從軍打仗的**,比如《永別了, **》,主人公受傷之後迷惘不知為誰而戰,悟到不知為誰的殘酷 戰爭與追求個人幸福是兩碼事,於是偕了漂亮女**逃離了肉食者們以為神聖的戰場。

如果用這位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文豪的觀點來看,中國古代 的徵夫們的兒女情長,豈不是這世界上最早的「迷惘的一代」!

這可不是自作多情的牽強附會,硬往名人身上靠,說不定也 可以說他學的是咱們的祖先呢?(!)平心想來,戰場上的刀光劍 影、血汙屍骨,到底沒有老婆孩子熱炕頭有魅力。

雖說好男兒又 怎麼不可以躬耕事父母,與妻白頭偕老呢?

戰爭的策劃者和發動者有他們自己的邏輯,而賣命送死的徵 夫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怨恨。道不同不相與謀。平民百姓的兒 女情長,夫妻恩愛情深,恐怕更能讓平常人、平常心(與野心相 對立)產生共鳴。

因此,也應當為徵矢怨唱一曲同情的讚歌。

《詩經國風邶風擊鼓》的全詩是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詞句注釋 鏜 t ng 鼓聲。其鏜,即 鏜鏜 踴躍 雙聲連綿詞,猶言鼓舞。兵 刀槍之類。土國城漕 土...

關於詩經中的邶風靜女和衛風氓

隨便寫咯 對著參考書抄就不得了 當愛情成了婚姻後,親情就佔據了愛情,所以他們出現感情的問題是正常的。裡面的女主人公並沒有被拋棄,只是在愛情黯淡下去後,她採取了主動的方式了結這段情,這段悲。這樣做對雙方都是好事。參考資料 衛風.氓 說的是乙個男子婚前婚後的不同態度,婚前,男子老實忠厚,拿布來向女子換絲...

詩經風的詩句《詩經風》中有哪些經典的詩句?

1.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揚揚,可以樂飢。詩經 陳風 衡門 譯 陳國城門的下方,遊玩休息很理想 泌丘泉水淌啊淌,清流也可充飢腸。2.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 國風 周南 關雎 譯 雎鳩關關相對唱,雙棲河裡小島上。文靜美麗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