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夕陽丶
淨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的佛學教義博大精深。大師自己表述的八句綱宗最好的體現了大師的基本思想。這八句綱宗就是大師在在處處向**開示的: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大師**十八年即將歸隱時,周伯遒居士請求臨隱時賜一函,以為圭臬。大師回信說:
「此八句,若能依而行之,為聖為賢,了生脫死,皆有餘裕。」這八句雖十分簡要,但義蘊無窮。試略述之:
1、圓攝五乘導歸淨土
佛法有五乘。(一)人天乘。人乘持五戒,得生人道。
天乘行十善,得生欲界天。加四禪四定,則生色界天和無色界天。(二)聲聞乘。
修四諦,得四沙門果。(三)緣覺乘。觀十二因緣,得闢支佛果。
(四)菩薩乘。修六度萬行,證菩薩果。(五)佛乘。
行大慈大悲,成正等覺。「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攝人天乘,也攝聲聞乘和緣覺乘。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是借儒家語言說佛法人天善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三世諸佛之略戒經,故可以攝聲聞乘和緣覺乘。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四句是由徹悟禪師「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
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凝練而來,所謂通途就是指大乘佛法的共同要求,顯然後四句含攝了菩薩乘和佛乘。「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說明淨土宗的宗旨,在大乘佛法中揀別出淨土法門。《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經「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淨土法門為華嚴奧藏,法華秘髓,故是佛法的歸宿。
大師說淨土法門「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表達了大師的判教思想以及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的關係。印光大師判一代時教為通途法門(包括禪、教、律)和特別法門(指淨土法門)兩大類,認為淨土法門「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以一切諸法,溯其原始,無不從此法界流,要其終極,無不還歸此法界。」 一方面,由一實相印開出三學,故三學一源,禪教律一致。
一法具一切法名圓,淨土圓頓法門圓收統攝一切法門。另一方面,由阿彌陀佛的弘誓願力成立的淨土法門,使博地凡夫可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這是淨土法門的超勝處。大師指出:
「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
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續編卷上復陳慧新居士書)大師佛學思想的乙個重點就是分清禪、淨宗旨的界限和辨別自力、佛力的大小難易,以顯明淨土一宗的獨特宗旨和殊勝利益,引導末法眾生同歸淨土,獲得即生了生死的利益。
大師在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中提示說:「人天乘,而兼菩薩乘佛乘者,其唯淨土法門乎。蓋人天乘,只修五戒十善,俱是有漏功德。
惟此淨土法門,乃能出三界,了生死。修淨土者,必須敦篤倫常,恪盡己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加以四弘誓願,廣大其心,自行化他。
普令內而父母妻子,外而鄰里鄉黨,皆修五戒十善,並修淨土法門。以深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是人雖係凡夫,實即菩薩。
何以故,以心廣大故。」闡明了淨土法門圓攝人天乘和菩薩乘之義。
2、圓融世出世法 即人天乘而直達佛乘
若從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角度來看,八句綱宗圓融妥善地處理了二者的關係。「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側重世間法,「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側重出世間法。大師開示說: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博地凡夫欲於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穫,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 圓融世出世法是大師教義的鮮明特色,在世間善法和出世間法中大師又有自己契理契機的抉擇,這就是世間法強調敦倫盡分,出世間法選擇念佛。
大師說:「他人教人,多在玄妙處著力。光之教人,多在盡分上指揮。
」大師曾自述自己的主義及念佛教義說:「對一切人,皆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勸。無論出家在家,均以各盡各人職分為事。
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人無貴賤,均以此告。令一切人先做世間賢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入聖,往生西方也。
並不與人說做不到之大話,任人謂己為百無一能之粥飯僧,此其大略也。」大師的教義避免了兩種偏頗現象,一是敦行世善和淨業三福避免了那種批評佛教消極避世的誤解和指責,佛教之人天善法自可以發揮淑世惠民的根本作用;二是以淨土為歸宿,由人天乘直達佛乘,避免了將佛法完全世俗化,丟掉佛教究竟解脫本旨的偏差。大師在指導各地蓮社、淨業社和居士林等在家佛教團體的修行中,都以八句綱宗為指南,這樣大師的教義實際實際上是一圓融世出世法而且切實可行的人間佛教。
事實上,大師的教義在**佛教復興尤其的在家佛教的發展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3、通過家庭教育普及佛化,治國平天下
大師繼承中國五千年文化精華,發掘和闡發儒家教育思想的優點,善巧方便地應用於佛教的普遍教化。大師指出「文王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于家邦。與大學欲治天下國家者,必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起,同一臭味。
此儒門教人希聖希賢之無上秘訣。舍是而求,皆其末耳。」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師深諳儒家修齊治平之道,化導在家善信,由個人修身立德而化及夫婦,由夫婦而化及全家,由家庭而化及鄰里,由鄰里而化及整個國家和社會,「普令內而父母妻子,外而鄰里鄉黨,皆修五戒十善,並修淨土法門。
以深信願,念佛求生西方。」這就是大師教義所揭示的淑世善民,達到天下太平的路徑。不管社會如何發展和現代化,家庭仍然是社會的細胞和人倫的基本載體,因此以家庭為樞紐,提倡家庭教育和因果報應,既是淑世善民的有效途徑,也是推廣佛化的有效途徑。
4、闡明因果報應,揭示治亂興衰之源
在大師的教義體系中貫穿著一條紅線,這就是因果。大師指出因果具有普遍性:「因果二字,遍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
」大師闡明「詎知大乘小乘,總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生滅四諦,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小果,是證阿羅漢果。大因,是修六度萬行。大果,是證究竟佛果。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未之或爽也。所以不獨世間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薩佛,亦不出因果之外。若謂因果為小乘,則菩薩佛,亦是小乘矣。
」一般人以為因果淺近,大師闡明:「世間聖人所說因果,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作善降之百祥等語,辭簡義賅,後人每習焉不察。出世間聖人所說因果,至為詳盡。
上智得以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中下之資,鑑於行惡而得惡果,行善而得善報,亦可勉於為善。雖窮凶極惡之人,亦有憚而不敢為。
故因果報應,實徹上徹下之一法。或以因果報應之說,係屬小乘。不知六度萬行,亦是因果。
如來成正等覺,乃至凡夫墮阿鼻地獄,亦無非因果也。」因果報應,實為持身接物,淑世善民,希聖希賢,成佛作祖,自始至終之要道。從佛教修持來說,提倡因果的意義可以避免執理廢事的邪見,樹立正知正見。
從世間法來看,大師闡明報通三世、轉變由心的原理,為世人努力去惡,勉力為善,為改變世道人心向善指出了光明大道,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所謂,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亂之道也。
5、以佛攝儒闡明聖賢心法
所謂以佛攝儒,就是站在佛法的立場上,高屋建瓴地將儒家聖賢之道納入五乘佛法的適當位置。印光大師發掘了儒家經典蘊含的三世因果和因果報應思想,批判了理學否定三世因果的錯誤認識。指出「孔子之讚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夫積善,積不善,因也,餘慶,餘殃,則果矣。又既有餘慶餘殃,豈無本慶本殃。
本慶本殃,乃積善積不善之人來生後世所得之果。」又指出:「箕子之陳洪範也,末後方說,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五福,六極,乃示前生之因,為今生之果。儒者昧於前因後果,一一歸於王政,不幾滅天理而誣王政乎。小兒生於富貴家則享福,生於貧賤家則受苦,豈王政分別令生乎。
」大師闡明《大學》之道的關鍵「格物」的真正意思是格除自心的私慾,而不是朱熹所說的推極吾之知識為致知,窮盡天下事物之理為格物。按照宋儒的觀點,雖聖人也做不到。按照格除心中私慾之物的解釋,正心誠意之事,即一字不識之匹夫匹婦,但無偏私之慾心,均做得到。
大師在《儒釋一貫序》闡明:「儒佛之本體,固無二致。儒佛之工夫,淺而論之,亦頗相同,深而論之,則天地懸殊。
」 大師闡明了儒家大學之道的根本在於修身,修身的下手處在格物。大師揭示了格物的真義是革除人內心私慾之物,而顯露本具的正智。這是愚夫愚婦也能夠做得到的格物致知之路,與古聖賢之道相合,闡明了儒家聖賢心法。
大師大力提倡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將儒家倫常之道攝歸佛教人天善法。以佛教因果報應思想輔弼儒家誠意正心之道。這樣發掘出來儒家聖賢之道永恆不滅的社會價值,為儒學的復興指明了出路。
以上根據八句綱宗介紹了大師思想幾個要點,歸納一下,大師的思想以淨土思想為核心,主要包容涉及家庭教育思想、學校教育思想、儒家修身思想、因果報應思想、倫理道德思想、治國思想、誠敬思想、戒學思想、佛教制度建設思想、禪學思想、天台思想、觀音思想等諸多方面,有待於教界、學界進一步研究挖掘、繼承與弘揚。
2樓:龍哥說
印光大師淨土思想體系最後成型後,歸結為著名的四句話
怎麼樣消除痘印謝謝大師給下
您好,知我藥妝肌膚顧問很高興幫助您。祛痘印痘疤建議使用安美拉除疤去印啫喱軟膏 撫平疤痕,平衡色素 安美拉除疤去印啫喱軟膏,引進瑞士美容專家新配方,能夠快速撫平疤痕,調節肌膚的油脂分泌,深層調理肌膚,促進肌膚的新陳代謝,順暢淋巴,快速改善粉刺及痘印等諸多問題,讓身體的新舊疤痕一掃而光,如堅持使用效果更...
數息法與印光大師十唸法有什麼區別
相同點都是為了靜心的,不同的是方法方式而已。印光法師文鈔卷一 復永嘉某居士書五十念記數,不是數息。以其從一至十,同於數息。又以蓮宗寶鑑,訛作至百千萬,恐受其病,引為證明。目為數息持名,斷斷不可。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 復周壽超居士書念佛以誌誠為主。若志誠,則不會大散。當用隨念隨聽之法。掐珠不過為防懈怠...
印光大師修行境界什麼情況下可以說
修行是修清淨心,離一切境界相,不能著相修行。你說你有什麼什麼境界,就等於告訴別人,我在著相修行,在行外道法。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版 汝切須慎重,所見權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釐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