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題的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導致心理疾病的十大原因有哪些

2021-05-18 01:59:16 字數 5082 閱讀 8707

1樓:梅林曉風

“心理作為人的活動的天然動因和必然伴隨物”,是生物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才出現的一種反映形式,是以特殊方式組織起來的物質──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的反映機能與產物。生命漫長的矛盾鬥爭歷程,進化出了能夠識記、思維、體驗情緒的物質器官──人腦。人的一切心理、行為活動只有在意識和潛意識的本能協同協作下,遵循“需求—鬥爭—獎賞”這一規律,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人腦才能體驗到自信、愉悅等積極的情緒,才能成為正常人。

否則,就要受到懲罰。就像人的胃這一器官,是生命進化的結果,是用來消化和吸收食物,滿足生命體生理需求的。如果像厭食症患者那樣毫無食慾、味同嚼蠟地進食(類似進行著無動機、無興趣鬥爭的抑鬱症),或專門吃些生魚生肉等消化不了的食物(類似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鬥爭的神經質症),違背了作為生命進化發展結果的胃的活動規律,當然要受到懲罰。

“需求鬥爭獎賞”是人類正常生存發展進化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需求,沒有鬥爭,沒有獎賞,人類就不會進化和發展。同理,進化發展到今天的人類,如果迷失鬥爭方向,喪失了需求動機和鬥爭熱情,不願再進行鬥爭;或者違背規律,選錯鬥爭物件,鬥爭了而毫無進展,不能獲得愉悅獎賞,就必然要產生副面的消極情緒,乃至發展為心理疾病。

需求鬥爭獎賞規律是指具備不同現實條件的人,為不同的需求,進行不同的鬥爭,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效應,長此以往,則會形成不同型別相對穩定的需求鬥爭方式和精神情感狀態,進而影響著人的身心和生活。根據需求鬥爭獎賞規律,可以把人的需求鬥爭方式分為以下幾種主要型別,它們交織交錯,充斥人生,但總應以正常人的需求鬥爭方式為主。一旦其他型別的任何一種佔據主導地位,形成習慣,成為常態,那就是不正常的生存生活方式,會使人產生不正常的精神情感。

1、為有意義的需求,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正常人)

正常人的需求鬥爭方式是:為滿足有意義的合理性主導需求,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這樣的人生才會充實、幸福、有價值。“需求、鬥爭、獎賞”這三者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不可分割、不可偏廢。

一旦嚴重分割、長期不協調,即說明人的心理、行為活動偏離了正常人的需求鬥爭方式,就可能產生心理問題。凡事有度,正常人的“需求鬥爭獎賞”總處於整體平衡狀態,即便偶爾有所偏激,也是應激性、過渡性的行為。比如,無所事事會百無聊賴,必須做不感興趣的事會鬱悶,面對強大敵手的威脅會害怕,面對弱者的無理頂撞會憤怒,面對不稱心而又左右不了的客觀事實會急躁和無奈......

為了更好地生存繁衍,基於生命的本能認知、判斷和反應,人都會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遭遇不順心的事而產生相應的不良情緒是正常的,也比較容易被感知和消解,但如果長期感受著不適情感,那就要警惕了。量變引起質變,積勞易成體疾,積鬱易成心疾,長久地勞累能引發相應的生理疾病,長久地體驗不良的情感勢必要引發心理疾病。因此,無論是從生存生活、健康身心的角度,還是從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角度,都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現並找到適合自己的奮鬥目標,立足現實,實事求是,為滿足有意義的主導性需求而鬥爭。

2、為無意義的需求,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麻木頹廢)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從繁重乏味的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人們將會更有條件去追逐更高層次的需求,以實現自我、實現個性的全面發展。在為滿足需求的鬥爭中,要警惕“遊戲人生”的生活方式。把娛樂遊戲當**生常態的生活,雖有主導需求,有為滿足需求進行鬥爭的動機和興趣,其間,也能體驗到相應的刺激和愉悅,但這種主導需求並沒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娛樂遊戲總歸是“遊戲”,它不承擔責任,也產生不了任何的正面效應和建設性貢獻。

玩樂只能是業餘的一種放鬆性休閒方式,而不應該成為人生的常態,沉迷其中只會使人麻木沉淪,虛度年華。“人活一世,草生一秋。”人的一生短短幾十年,轉瞬即逝,萬事成空,既然能幸臨人世,就應該用心去體驗和感受,用心去學習和工作,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類的生生不息上,用在有價值的興趣上,唯此,才能不虛此行,無憾終生。

3、脫離鬥爭(平庸困頓)

勞動創造了人,人不能脫離真正意義上的勞動。沒有壓力和動力,無需求,無鬥爭,那是懶散,是碌碌無為,這樣的人生會空虛無聊,生活會蒼白索然;有需求,無鬥爭,那是空想,是做“白日夢”,這樣的人生會迷惘困頓,生活會虛幻潦倒;有需求,但茫然無措,脫離具體鬥爭物件,進行空泛的鬥爭,那是浮躁,這樣的人生會糾結虛無,生活會焦灼鬱悶。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人生就是一個奮進的過程,只有追尋需求目標,從事自己熱愛並對社會有益的工作,才能安身立命,體現價值,才能感覺充實和幸福。

4、無主導需求,進行著無動機、無興趣的鬥爭(抑鬱症)

無主導需求,並不是沒有需求,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某種目標得以實現或換了新環境後,患者沒有了能提起鬥爭興趣和熱情的主導性需求目標。雖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須鬥爭的心理和環境壓力,但就是意識不到問題的解決對社會或個人具有的現實意義,產生不了鬥爭的動機、興趣和熱情,總提不起精神,缺乏鬥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了主導需求,他們長期進行著一種無動機、無興趣的鬥爭,即便有時也有進展或成果,但患者卻沒有渴望進展或成果的需求心理,因此也體驗不到應有的愉悅獎賞,形成不了“需求鬥爭獎賞”的良性迴圈。

抑鬱症患者,或者極為孤獨,或者疲於應付日常生活,根本就不清楚活著的價值所在。

高爾基說:“當大自然剝奪了人類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時,又給了他一根柺杖,這就是理想。”人生就是一場滿足需求的鬥爭過程,人生的最大樂趣就是通過鬥爭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當一個人不再有能夠激起鬥爭興趣和熱情的主導需求時,他的生存空間也就被剝奪了。

5、有主導需求,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神經質症:包括普通神經質症、強迫神經質症和焦慮神經質症)

神經質症患者是以消除主觀放大了的身心不良認知感受為主導需求,偏離了正常人的需求鬥爭方向,選錯了鬥爭的物件,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在一定條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現神經質症的症狀。如初次在眾人面前演講,會感到緊張;經過辛苦努力,學習成績仍不理想,會感到自卑;聽說別人發生煤氣中毒事件後總覺得自家煤氣閥口沒關好,不反覆檢查就放心不下;遭遇不幸後,難以接受和面對現實,不安於現狀;等等。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種緊張和不安的感覺是生活中正常的、必需的心理和生理現象,事過之後就會淡化和消失。但某些特殊素質者則會主觀上把那些正常的反應和感受視為逆端,會威脅到自我個體的成長髮展,因此,總想拼命消除之,否則就會心理不安,甚至會有危機感。而這種無能為力、無進展獎賞的鬥爭,只能使人進一步產生焦慮和自卑,使人更加註意不適情感,更加過敏,形成精神互動作用(精神的互動作用加上人的暗示作用,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奇異的感覺),陷入惡性迴圈,從而使這種不安感被病態地固定下來,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形成神經質症。

因此,神經質者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其結果只是不斷地創造著神經質症狀,並使其遷延不愈。

對神經質素質者來說,講道理和認知是不會奏效的,因為患者本人完全知道這是沒有道理的,是在杞人憂天、作繭自縛。“順應自然,為所當為”能阻斷精神互動作用,避免陷入惡性迴圈,其實質就是使人不再進行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

6、逃避鬥爭(癔症)

遇到所謂的危機或壓力時,癔症患者也有趨利避害的主導需求,但他們卻不自覺地採取了逃避鬥爭的方式,昏迷狂亂、神遊物外、矇蔽視聽、痙攣痛苦。針對某種特定的場景和特定的物件,這種逃避鬥爭的方式或許臨時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對發病者本人有一定的好處,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逃避鬥爭的方式是無濟於事的,只能給患者帶來更大的損失和傷害。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癔症患者在荒山野嶺遭遇了虎、狼之類的猛獸,這種逃避鬥爭的方式則很難使他有逃生的機會,因為猛獸是不會被這種現象嚇退的。

7、無法正常鬥爭(精神病)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人腦是意識的生理基礎,精神病患者的腦功能出現了問題,不能像正常人那樣進行正常的認知、感受、思維,也就不存在遵循規律,因而也無法正常鬥爭。這種人思維紊亂、神志不清,甚至對保護照顧他的人也“翻臉不認”,難免要被環境、被社會無情地淘汰。法律規定重症精神病患者不應當結婚或者暫緩結婚,除了基於婚配當事人的人身安全和家庭幸福的考慮外,精神病在遺傳上影響人口素質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2樓:糖

引起心理問題的3個原因,瞭解它們是解決心理問題的前提

導致心理疾病的十大原因有哪些

3樓:匿名使用者

1、超負荷的工作壓力:很多都市白領被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所困,尤其是一線城市的白領,加班時間長,休息時間短,早高峰晚高峰的堵車等,都會造成情緒的壓抑,加上工作的壓力,長期累積的話就會形成很大的壓力,壓力得不到釋放就容易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

2、感情與家庭的變故:感情和家庭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都會隨著感情的起伏而波動,家庭和睦的人一般煩惱相對較少。而如果家庭不和睦,經常有紛爭,或者是談戀愛的時候感情不順遂,都容易造成情緒低落。

積壓在心中時間太長的話容易為心理疾病埋下隱患。

3、對網路的依賴心理:適當的上網消遣,可以使我們的心情得到放鬆,例如看看電視,打打遊戲,跟朋友聯絡一下感情等,都是不錯的放鬆方式。但是如果遊戲成癮,或者是追劇無法自控,時刻需要網友的陪伴,一旦失去這層“依靠”,心裡的防線就很容易崩塌,從而導致我們成為網路的俘虜。

4、生活貧困加重心理壓力:這一群體主要是下崗職工和高校的貧困生。一些下崗職工觀念一時難以轉換,對家政、建築等工作不屑一顧,因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

心理壓力與生活壓力的雙重作用極易導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

5、急功近利的心理傾向 升官、買房後易得抑鬱症:有些人對事業的追求有急功近利的傾向,他們往往經不起失敗的打擊。由於他們對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費太多的力氣,總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

可現實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觀意願而改變,當然就容易失望、失落。

6、學習任務過於繁重 高考不如意如何調整心態:學生天天面對著讀不完的書和看不完的複習資料,面對著父母老師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負。目前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患有各種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者不在少數。

7、過分溺愛獨生子女:少男少女的七種不健康心理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除了養成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性之外,還常常表現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懼甚至有暴力傾向。家長的溺愛會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這種潛在危機就像定時炸彈,引爆後的殺傷力是巨大的。

8、投資受損後無法承受:人們的投資意識不斷增強,但當長期的投入沒有得到期望的回報或資本嚴重虧損時,難免造**們心理失衡。強烈的挫敗感、情緒的劇烈波動、鉅額資金的流失,極可能摧垮一個人的心理防線,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輕生。

9、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瞬息萬變,有些人卻因種種原因而難以適應。這種不適應包括很多方面:

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看不慣,又因自己無力改變現狀而鬱悶、煩躁。對單位裡的分配不均看不慣,為自己的報酬偏低而憤憤不平。

10、老年人缺乏精神關愛:我國絕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基本得以滿足,但他們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卻未必盡如人意。老人晚年失愛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這是引發老年人心理問題的重要誘因。

心理學問題,心理學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物質是由能量波動產生的外在體。就像個跳躍的光波化作光子,而這個能量 於時空的壓縮和資訊的變化。簡而言之,我們的一切都來於乙個不確定的變化,隨時可能消失。這樣看,世界是不是很虛幻。你是無法理解這一切存在的證據,生命的意義,如何證明。就像樓下說的,我們是無中生有,那麼我們是真的有嗎,還是僅存的虛妄。莊周...

心理上的問題,心理上的問題

人不能只為自己而活,希望你在做傻事之前想想愛你的人 人 就是要活著 哪怕今天是世界末日 我們也要看著隕石墜落的瞬間 有時候 想得開一點 愛情 金錢 生活 很多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哪怕你愛的人不愛你 愛你的人又拋棄你 你也要活著 你要證明 自己存在的價值!想想四川受災的兄弟姐妹們 他們家園毀滅 生活沒有...

很嚴重的心理問題,很嚴重的心理問題!

你是很聰明,但用錯了地方,比如你可以想些有益的問題,會使你思維更敏捷聰明。比如那個眼鏡的問題你為什麼不這樣想,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人戴眼鏡?它是誰發明的?哪個國家用得最早?給人們帶來了幾條不方便?我可不可以想出乙個另一種東西代替它?像眼藥水的使用方便?你要是圍繞著一些方面去想。萬一哪一天想到了,不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