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六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學了、學過,後面省略了學的內容;而,順接連詞;時,時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學了、學過,後面省略了學的內容;而,順接連詞;時,時常,常常;習,溫習、複習;之,代學習的內容;說,通「悅」,高興,愉快。
不亦……乎,表示反問,乎相當於「嗎」。學了(什麼),並經常溫習它,不也愉快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這裡指同一師門的師兄弟。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共同學習、研討問題),不也快樂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別人;知,了解;而,轉折連詞;慍,怨恨,心裡不滿;君子,這裡指有道德修養高的人。別人不了解(自己),可是自己卻沒什麼不滿,不也算得上君子嗎?
,常常;習,溫習、複習;之,代學習的內容;說,通「悅」,高興,愉快。不亦……乎,表示反問,乎相當於「嗎」。學了(什麼),並經常溫習它,不也愉快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這裡指同一師門的師兄弟。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共同學習、研討問題),不也快樂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別人;知,了解;而,轉折連詞;慍,怨恨,心裡不滿;君子,這裡指有道德修養高的人。別人不了解(自己),可是自己卻沒什麼不滿,不也算得上君子嗎?
1.《期行》和《乘船》分別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訴我們:做人要明禮誠信。《乘船》告訴我們:乙個人要對自己的話負責,不能輕諾寡信。
2.結合《期行》中陳元方的言行,談談你對他的看法。
甲生:元方小小年紀,卻知「明禮誠信」的道理,面對無禮無信的大人,他果敢地表現出自己的義憤。他是乙個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勇敢率真的小孩子。
乙生:元方也有不對的地方,「友人」已經深感慚愧並向他表達歉意,可他卻「入門 《傷仲永》之: 忽啼求之:
它,代「書具」。 邑人奇之:他,指方仲永。
或以錢幣乞之:他,指方仲永。 仲永之通悟:
的,結構助詞。 受之天也:於,介詞。
不受之人:於,介詞。 餘聞之也久:
這。指仲永聰明非常。 於; 環謁[於]邑人 於:
介詞。引出動作的物件。可以翻譯為「向」。
[於]舅家見之 於: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
可以翻譯為「在」。 受[於]人 於:介詞。
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自:a.
自己,eg:並自為其名;b.從,eg: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聞: a.聽說,eg:
餘聞之也久;b.名聲,eg:不能稱前時之聞。
為: a.動詞,作為,eg:
其讀以養父母,收族為意;b.動詞,成為,eg:卒之為眾人。
賢 ; 賢於材人遠矣 ( 超過) 如此其賢也 (有德行的;有才能的。) 《木蘭詩》以 其詩以養父母 或以錢幣乞之走:古義為跑;今義行走。
《孫權勸學》當:但當涉獵(助動詞,應當) 當塗掌事(動詞:正) 見:
見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認清)
強:古義有餘;今義強大。
**古義當時官爵分為若干級,每公升一級叫一轉十二級為最高的勳級;今義?
爺:古義指父親;今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郭:古義為外城;今僅用作姓氏。
但:古義為只,副詞;今常用作轉折連詞。
2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看吧網上都有。
語文文言文一詞多義
3樓:free斷袖
辭:1:推辭; 2:
言語;3:一種文體;4:告辭,離開;
若:1:如果;2:
比,如(譯文:徐公不如你長的漂亮);3:似乎,好像;4:
代詞,你。
說:1:說,通「悅」,高興;2:遊說(shui,四聲);3:一種文體
微:1:微字有小,少的意思,引申為「沒有」;2:
微微地(點點頭);3:(語言)精確
細微,
文言文中「以」的一詞多義 10
4樓:匿名使用者
1、因為,由於: 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 ⑼不賂者以賂者喪。 ⑽以心中有足樂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2、用來 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鎮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梁。
(以:以便) ⑶吾騎馬挾矢以助戰。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於柑以諷耶? ⑹以齧人,無御之者。(以:
這裡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⑻屬予作文以記之。 ⑼殺之以應陳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導致) (12)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13)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噲側其盾以撞。 (17)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動。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20)各各竦立以聽。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隱忍以行。 (23)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4)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擊荊河。 (26)遂自投汨羅以死。 (27)其責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與物物爭。
3、把,拿,用。 例: 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⑵以錢覆其口。 ⑶屠懼,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⑹ 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
⑺何以為計? ⑻將以攻宋。 ⑼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⑽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13)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14)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 (17)以我應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勝。
(19)國胡以相恤。 (20)將以釁鐘。 (21)悉以心誠之話倚託,千萬無渝。
(22)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
4、以為,認為。 例: 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⑶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⑷皆以美於徐公。
⑸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5、憑,靠。 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篆體
⑸以勇氣聞於諸侯。 ⑹以攻則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實校之。 ⑶餘船以次俱進。 ⑷何必更以多寡為差?
⑸蓋以律非故殺。 ⑹以次進。 ⑺則又 法從事。
7、根據。 例: ⑴今以蔣氏觀之,猶信。(以:一說拿。) ⑵貴以近知遠。
8、通「已」,已經。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盡矣。
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 例: ⑴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以:表時間) ⑵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
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範圍)
10、在。 例: ⑴ 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⑵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⑶ 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11、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 例: 逆以煎我懷。
12、為。 例: ⑴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 例: 無以,則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5樓:春去花不語
因為把憑藉用,用來
認為按照
通「已」,已經
文言文一詞多義中『而』
6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的而主要有以下幾種用法:
(1) 表示對稱或領有,相當於「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經·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書法字「而」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早繅而緒,早織而縷。——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而翁-----你的父親
(2) 表示指示,相當於「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這個人。
〈連〉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可不譯
古文形體
(1) 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2) 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幹嚴譴而不悔。――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3)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就」、「才」。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鄉(通「向」)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萬鍾則不辯(通「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4)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但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荊有餘地而不足於民——《公輸》
(5)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6)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7)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相當於「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8) 表因果關係,相當於「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議,而新舊兩城屹立如金湯。——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9) 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助〉(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3)語氣助詞,相當於「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論語·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
(4) 語氣助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5) 結構助詞,用於介賓結構修飾的狀語之後。
應收股利是指企業因股權投資而應收取的現金股利以及應收其他單位的利潤。(「的」式定語從句結構中,介詞「因」構成的狀語表示動詞「應收取」「應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輔助狀語對動詞的修飾。)
〈動〉(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2) 另見 néng, 通「能」
①能夠。
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
②才能。
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文言文中「鼓」一詞多義,文言文國的一詞多義
鼓 動 1 擊鼓進攻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 三而竭。左傳 莊公十年 2 泛指專敲擊,彈奏 吾王之好鼓 屬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 孟子 梁惠王上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別 3 揮動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史記 魏公子列傳 4 拍打 振動 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
初中語文文言文一詞多義,初中語文「若」的一詞多義
道 遺 論 為 無 行 初中語文 若 的一詞多義 基本字義 摺疊若 ru 如果,假如 果。倘 假 天 有情天亦老。如,像 年相 安之 素。旁 無人。置 罔聞。門庭 市。你,汝 輩。更 役,復 賦,則何如?約計 幹 n 許。此,如此 以 所為,求 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順從 曾孫是 指 海若 古代神話...
中考語文文言文複習,中考語文文言文複習 20
真心晴 文言文綜合閱讀,幾乎可以包含學習文言文的所有知識點 能力點 而且文言文語段的閱讀理解,更著重於考查學生將學到的各個知識點 能力點在語段的理解中進行實際運用的能力。我們認為,在進行文言文語段閱讀時,必須強化四種意識。1 整體意識。考試說明 要求學生能 閱讀淺易的文言文 一般說來,提供的語段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