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仝宜楠
三國志是史書,就是類似於史記那種的,而三國演義是**,裡面有很多東西是虛構的。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是什麼?
2樓:放逐孤單
兩者區別如下:
1:類別不同:《三國志》是紀實的史書,而《三國演義》是杜撰的**。
2:作者不一樣:《三國志》作者是西晉的陳壽,《三國演義》作者是羅貫中。
3:創作時間不同:《三國志》創作於公元280-290年,《三國演義》創作於明初洪武年間。
兩者好看與否,如從文學性說的話《三國演義》好看,如你要了解史實,那就《三國志》好看。
擴充套件資料:
《三國志》全書共六十五卷,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其作者是西晉陳壽,《三國志》的評價很高,被評為二十四史中最好的「前四史之一」,但由於《三國志》是陳壽個人編撰,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史料不足,所以也有人評價它記錄過於簡陋。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作者是羅貫中。該書是根據三國時期的史實和民間傳說創作而成的優秀歷史**。它的內容豐富多彩,為讀者留下了深厚多而的認識價值。
故事遠起漢靈帝年間劉、關、張桃園結民間傳說義,描述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近百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眾多的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3樓:super小怪獸
《三國志》是中國二十五史中的一部,記載了由東漢末年一直到西晉統一中國期間的歷史,是一部正史。而《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奇書之一,是一部一百二十回的長篇章回歷史**。《三國志》 的作者是陳壽,這位陳壽曾在晉朝做官的時候,就私自撰寫三國的歷史,一共是六十五卷,後來被合成為一部《三國志》。
在當時還有很多其他文人,也同時在撰寫三國歷史,但是只有陳壽的版本取材謹慎,文筆簡潔,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據說曾經夏侯湛在看了陳壽撰寫的《三國志》之後,自嘆不如,便將自己所寫的《魏書》盡數毀去,號稱自己要封筆不再寫了。
《三國演義》的作者,目前很多學者都公認為就是明代作者羅貫中。羅貫中原名羅本,字貫中,是山西太原府祁縣人。而他的生平大多記載在他的朋友賈仲名所寫的《錄鬼簿續編》中,在這本書裡面,羅貫中是乙個早年曾經有爭霸天下的雄心的人。
在元代末年,他曾投身於割據一方的張士誠麾下,做一名幕僚,後來張士誠敗給了朱元璋,羅貫中自此隱居了起來。之後便開始蒐集隋唐以來,民間的所有三國故事與說書的版本。
明朝建立後,羅貫中在朝廷的默許下,撰寫了《三國演義》一書。後來《三國演義》又有清初文學家毛宗崗負責修正,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卷首詞,就是後來毛氏父子加上去的,這一句卷首詞可以說是整部書的點睛之筆。
由此可見,其實《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非常大,雖然**是以陳壽的原本和裴松之的注釋為主要取材物件,但是羅貫中卻把他一生沒有辦法完成的志向和抱負,都寫進了這本《三國演義》裡的英雄爭霸當中。所以《三國演義》是以劉備建立的蜀漢為正統,將其作為了故事的主線一步步推進。
在**的前半部分,主角是劉備、關羽、張飛等人,到了後期則是諸葛亮、姜維等人。而在正史裡的正面人物,篇幅較多的則是曹操和司馬懿等人,而這些人在**中全都成了反派角色,遠沒有《三國志》中描寫那麼多。至於東吳的孫氏父子,戲份在**中就更少了。
羅貫中還在《三國演義》中,摻雜了很多天命不可知的觀念。比如諸葛亮這個人雖然神鬼莫測,可最後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這似乎也是羅貫中對自己壯志未酬的一種影射。
4樓:匿名使用者
最近看細看了《三國
志》與《三國演義》、新三國,感覺《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差別很大, 我就總結兩者之間的不同吧,還請各位指出其中的不足。
曹操篇:
華佗之死——是因為他華佗又多次推脫曹操的徵召,曹操覺得他是應自己的頭風病要挾自己,想獲高職,同時他幫曹沖醫病很慢,想要害死曹沖,從而將他處死,他死在公元208年,當然不可能幫關羽刮骨療傷(公元219年);
夢中殺人保護自己——在《曹瞞傳》中的確有記,不過曹操夢中殺的是自己的姬妾;
借張後頭息士兵怒—— 在《曹瞞傳》中的也有記載。
曹操身高160左右,而劉備172cm(比較確定),關羽呂布2公尺以上,袁紹160左右cm,張松110cm,諸葛亮184cm,.
陳宮與曹操反目,陳公臺因邦曹操成為兗州牧而以其第一謀士自居,不料荀彧、程昱來投靠曹操後其地位職務超過自己,內心不平衡,再加上曹操在徐州屠城過多,曹操在兗州又殺害名士邊讓,這一系列因素使得公檯在趁曹操攻徐州時,在兗州遊說張邈等叛操迎呂布入兗。呂布戰敗後,隨呂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被曹操處死
董卓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後又殺太后及少帝,專擅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曹操並沒有行刺董卓。
楊修的真正死因是犯了古代皇室權力之爭中的大忌,參與了奪嫡之爭,支援曹植。 楊修之死——他死的時候是45歲,而不是34歲;
曹嵩之死——《世語曰》中是陶謙派人去殺的;當時山東的曹操與徐州陶謙發生爭端,華縣正是前線。而曹嵩多年來一直在華縣避禍戰亂,興平元年曹嵩帶著妻妾,打算離開刀兵之地前往曹操的大本營兗州。不料行蹤洩漏,被陶謙部將張闓圍住,曹操派兵將接應不及,曹嵩及夫人鄒氏(曹操之母),姬妾趙氏皆成了刀下亡魂。
而《吳書》測與演義相同,陶謙欲結納曹操,令張闓保護曹嵩回兗州,不料張把曹嵩一家殺了,取了財物。
關於劉琮——獻出荊州後,被曹操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並未被殺。後曹操為了表彰他的功績,遷為諫議大夫;
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征,劉備和諸葛亮、徐庶等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於是徐庶語辭告別劉備進曹營,並沒有假信一事;
徐庶進曹營真並沒有一言不發,被授予中郎將與御史中丞,這兩個官職顯然都系要職,曹操其人又用人惟才是舉,根本不看你是否有什麼虛名,而是看你有無真實才能,是否對他有過什麼貢獻。
三英篇:
桃園結義——關羽在涿郡遇上東漢**動員各地豪強地主組織武裝鎮壓黃巾軍。他在這裡結識了當地正在聚眾起兵的劉備和張飛,三人志同道合,一見傾心,友愛異常,親如兄弟。後世則傳說,劉、關、張三人曾在桃園結義。
三英戰呂布——公孫瓚沒有參加討董聯盟,所以劉、關、張三人也未曾參加,也就不會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呂布是為孫堅所敗;
溫酒斬華雄——此乃江東猛虎——孫堅所為;
徐州誅車胄——此乃劉備所為;
斬顏良,誅文醜——斬顏良確有其事,而文醜的卻是死於曹操軍的徐晃所統騎兵的亂陣之中;
土山約三事——關羽是戰敗被擒,並非有「土山約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過五關,斬六將——關羽離開曹操後,直接從許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劉備,並未發生過五關,斬六將之事;
古城斬蔡陽——此亦乃劉備所為;
戰長沙——劉備南征荊南四郡,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並未發生戰鬥,順便說一下,魏延已經加入劉方,並非殺了韓玄後才加入的;
單刀赴會———魯肅的確邀關羽會見,討論關於歸還三郡問題,不過是約定某地進行單獨會見,「單刀」乃軍士之佩刀,關羽與魯肅各自佩帶,各自衛隊在百步之外。
水淹七軍——此乃天災人禍,非人謀;
刮骨療傷——此時華佗已經死了十年,因此並非華佗所為,似乎只是一般的軍醫所為;
麥城凜然拒降——孫權使人勸降,關羽詐降,在城頭虛插旌旗,從別門撤退,被呂蒙算到,半路截殺之;
關公與女色——曹公與劉備圍呂布與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公。公疑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來,關聖大帝也有七情六慾;
關公月下斬貂蟬——關於貂蟬,正史上沒有記載。《三國演義》在呂布死了以後,也未對貂蟬作交代。關公月下斬貂蟬,大多史學家認為是虛構。
關羽的兒子——關平是關羽的親生長子;關興是文官,年輕的時候就死了;關索乃虛構人物;關羽還有一女,相傳叫銀屏,嫁與李恢之子。順便說一下張苞,他還未成年就夭折了;
赤兔馬和周倉——赤兔馬確為呂布所騎,但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周倉在《三國志》中沒有記載,而且也有很多和《三國演義》記載不相符的野史,似乎是個虛構的人物;
至於,追命呂蒙,玉泉顯聖等,不用說也知道是子虛烏有,不多說。綜觀《三國演義》關羽之壯舉,也就斬顏良是史實,其他均為移花接木或虛構。
諸葛亮篇:
用兵如神——歷史上的諸葛亮善於內政治理,用兵則略遜一籌,可通過下面事實說明;
火燒博望坡——此是劉備打的,此戰發生在公元202年,早了孔明出山五年,且沒有直接用火攻,是劉備放火燒了百姓的房子讓夏侯敦得不到戰利品,再設伏兵擊退的;
草船借箭——此乃孫堅、孫權父子所為,分別發生在跨江擊劉表和濡須之戰;
借東風——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這點曹操和周瑜都知道,只是曹操沒想到周瑜會在那時攻擊;
赤壁之戰——只有智激孫權是史實,其它諸如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群英會、苦肉計、連環計等均為虛構,還有順便說一下,孫權本來就有出兵的想法,諸葛亮沒有激他的話他也會和曹操打上的;
三氣周瑜——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蜀國弔唁的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徵漢中——徵漢中時的前線總指揮是劉備,諸葛亮留守成都搞後勤工作;
七擒孟獲——歷史上確有諸葛亮南征之事,也確有孟獲其人。但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陳壽本人對此事有置疑),只是在裴松之引註《漢晉春秋》時說了一句「七擒七縱」,但具體過程沒有記載。孟獲後在蜀國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六出祁山——只有二齣祁山,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還有一次是被曹真打;
空城計——空城計——司馬懿那時還沒和孔明對壘,自然不是真的,空城計原形來自趙雲在漢中時擺空城智退曹兵。
《後出師表》——乃後人偽託,並非諸葛亮所作;
木牛流馬——其實,木牛就是獨輪車,流馬就是今天很常見的四輪小拉車。一說木牛是四輪車,流馬是一種頭部比較尖的船;
火燒籐甲兵——真有此事,不過火攻不是孔明本人想到的;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確有此事,但並非諸葛亮遺計,而是司馬懿心虛;
綜觀《三國演義》諸葛亮之事蹟,僅三顧茅廬是史實,其他均為移花接木或虛構(包括漢水之戰和火燒葫蘆谷)。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乙個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陳壽除了寫過《三國志》,也寫過以諸葛亮為題材的書籍)
其它 :
關於年齡——幾個主要人物的年齡,從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呂布→趙雲→關羽→劉備→張飛→魯肅→周瑜→司馬懿→諸葛亮→孫權→陸遜。孫尚香考證了一些資料,趙雲至少比劉備大二歲,赤壁之戰那一年,趙雲已經五十上下了;張昭比孫堅小一歲;關羽比劉備還要大一歲。所以在三國演義裡呂布直呼劉備劉賢弟。
蔣幹中計——歷史上的蔣幹沒有說服周瑜,就回來了,稱讚周瑜雅量高致,並沒有中計,而且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幾年以前;
鞭打督郵——此乃劉備所為,非張飛;
猛張飛——張飛是世家子弟,不但擅長書畫,而且喜歡結交文士,也是文武雙全的帥才;
氣量狹小的周瑜——劉備評價周瑜「器量廣大」,程普評價周瑜說:「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陳壽評價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邁、蘇東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張松獻地圖——劉備入蜀後,拉攏法正與張松,並詢問蜀中的兵馬糧錢等情況,於是張松繪製了《西蜀地形圖》;
關於馬騰——馬騰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馬,不但沒有參加討董聯盟,而且還幫助董卓鎮守長安。至於馬騰之死,並非馬騰謀誅曹操被殺,馬超起兵報仇,而是馬超起兵反曹,所以馬騰被殺,原因說是馬超深感曹操軍隊將會侵占到自己家族的地盤,從而先起兵攻擊曹操,反正先起兵的是馬超就是了; 馬騰由於受馬超叛亂的牽連,在曹操平定馬超之戰回到許都後才被殺。馬超由於陷父於死地,從此而聲名狼藉。
關於彝陵之戰劉備出兵——說法很多,有的說是四萬,有的說是十萬,也有認為是六萬和八萬的,但就不是演義中的70萬就對了;
陸遜的策略——不是一開始就堅守不出,而是陸遜先派支兵隊去探查虛實,被蜀軍擊敗後才決定堅守不出;
甘寧之死——他是病死的,不是被沙摩可殺死;
黃忠之死——他也是病死的,不是死於戰爭;
關於曹真——破街亭時,魏軍總司令是大司馬曹真,是曹真令張郃去破街亭,而司馬懿那時還沒和孔明對壘。而赫昭也是由曹真派去陳倉的,而不是司馬懿。
張郃之死——確實是被孔明的部隊射死,但司馬懿那時還沒和孔明對壘,他的死當然也不是司馬懿失算害他中伏兵而死的;
苦肉計——黃蓋是有詐降,被打一理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
長阪橋張飛嚇退曹軍——是劉備的命令,後來劉備自己跑了,張飛沒有用氣勢嚇死夏侯傑,只是用疑兵之計騙過曹純後就撤退了;
趙雲百萬軍中救阿斗——敵人沒那麼多,是曹操的五千虎豹騎,並且那是劉備叫他「斷後」而非自願,殺的武將也不可能是五十名,殺夏侯恩的事也是假的,但仍然很勇敢;
換巾脫險——是孫堅叫祖茂戴頭巾逃走引開敵軍,祖茂也沒有死;
呂布殺董卓——董卓入京之後,誘呂布殺丁原,並任他為騎都尉,非常信任、喜愛他,不過,董卓性格又十分猜疑,曾因小許失意而向呂布擲出手戟,又呂布與董卓的婢女有染,恐怕事情被董卓發覺,所以心中十分不安,當時,王允、士孫瑞、楊瓚等密謀暗殺董卓,於是拉攏呂布,呂布答應,成功刺殺董卓,
赤壁之戰——演義中為曹操有80萬軍詐稱100萬,史學界認為根本不可能為80萬,當時人口從東漢鼎盛時的6000萬減少為900萬,中原大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南征曹軍頂多10萬。用於赤壁前線的則更少,就7,8萬人馬。
合肥之戰——張文遠的確是武力過人,合肥之戰時張遼800兵對抗的是孫權的前部五六千人,不過孫權見圍攻城池多日不克從而退軍去施行其他戰略,
甘寧襲曹營——甘寧是在夜間突擊一下曹操兵營,不過曹兵很快反應過來,組織大部隊反擊東吳襲兵,甘寧見魏兵大部隊要來,就立刻撤回,不是演義所說的甘寧百餘騎兵在魏營來去自如,當然,甘寧也是武力過人,膽略過人,不然什麼敢以百餘人攻魏營呢
太史慈——206年就病死了,當然不是合肥之戰中被張遼部隊亂箭射死的;
魏延踢翻延壽燈——當然沒有這回事;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哪更接近真實歷史呢
三國志 是西晉歷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二十四史之一,記載了三國時期魏,蜀 吳的生平事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 前四史 之一。稍微解釋一下,之所以是傳記式的國別史,是因為 三國志 是按照 史記 的傳記體寫的,所以是傳記體。這本書分為魏,蜀和吳,分別是 魏書 的30卷,蜀書 的15卷和 吳書 的20卷,所...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是同一部著作嗎
三國志 和 三國演義 不是同一部著作。三國志 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曹魏 蜀漢 東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 前四史 之一。當時魏 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 魏書 私撰的魚豢 魏略 官修的韋昭 吳書 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官一職,故自...
為什麼看三國演義的人比看三國志的多?
最顯著的原因就是演義是半文半白,通俗易懂,容易被各種文化階層的人接受,是在三國志的基礎上進行潤色的 而三國志更像是正史,恐怕沒有多少人喜歡看粗糙的歷史。三國演義 英文名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 是歷史演義 的經典之作。該 描寫了公元3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