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一公尺陽光
戰國時,戰國七雄除秦以外的其餘六國曾聯合對抗秦國,但秦國在函谷關成功抵禦住六國聯軍的攻勢。西漢賈誼的政論名篇《過秦論》寫道:「於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其中的「關」就是指函谷關,可見其戰略影響。
由於函谷關易守難攻,秦朝末年各地起義抗秦後,新立的楚懷王為盡快平息戰亂,宣告誰先入關中,得為關中王,此處所指的關亦是函谷關。之後劉邦先入關中,不過並非直入函谷關,理由即是函谷關易守難攻,加上關內即是秦的首都咸陽,護守函谷關的秦軍必是精銳,為避免攻堅,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繞道進入關內。不過,項羽不滿劉邦先入關,設下鴻門宴,但又不願違逆楚懷王當初的宣告,因此在冊封時將劉邦封為巴王,之後封為漢王。
雖然巴、漢兩地也屬於關中關內(函谷關以西),但當時為未開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與秦朝專門用來流放罪犯的地方。不過劉邦仍然在漢中成功積蓄力量,最終在楚漢相爭中戰勝了項羽。
西漢建立後,置關都尉守關。漢景帝初,爆發七國之亂,吳遣其臣應高遊說膠西王曰:王幸而許之一言,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守滎陽敖倉之粟,拒漢兵,治次舍,須大王矣。
元鼎三年(西元前114年),漢武帝從楊僕言,徙故關於新安東界(今河南新安縣),以故關為弘農縣,治弘農郡。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關東翟義等起兵,遣其部將武讓屯守函谷關。東漢初,王霸屯函谷關,擊滎陽、中牟賊,平之。
王元說隗囂曰:請以一丸泥,東封函谷關,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漢桓帝初平二年,校獵上林苑,遂至函谷關。
延熹九年,復幸函谷關。漢靈帝光和五年,校獵上林,歷函谷關,遂狩於廣成苑。漢獻帝初平二年,群雄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強行將漢獻帝從洛陽遷到長安時,就以函谷關堅固易於防守為理由。
魏正始初,從弘農太守孟康言,移函谷關,更號大崤關,又為金關。
西晉大安二年(303),八王之亂如火如荼,河間王司馬顒舉兵關中,使部下名將張方自函谷關,東犯洛陽。
此後兩千年間,地勢險要的函谷關常常成為軍事爭奪的物件,包括唐代安史之亂,甚至抗日戰爭等。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處於洛陽至西安故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古稱函谷。戰國時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定函谷關。
戰國時,戰國七雄除秦以外的其餘六國曾聯合對抗秦國,但秦國在函谷關成功抵禦住六國聯軍的攻勢。西漢賈誼的政論名篇《過秦論》寫道:「於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其中的「關」就是指函谷關,可見其戰略影響。
由於函谷關易守難攻,秦朝末年各地起義抗秦後,新立的楚懷王為盡快平息戰亂,宣告誰先入關中,得為關中王,此處所指的關亦是函谷關。之後劉邦先入關中,不過並非直入函谷關,理由即是函谷關易守難攻,加上關內即是秦的首都咸陽,護守函谷關的秦軍必是精銳,為避免攻堅,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繞道進入關內。不過,項羽不滿劉邦先入關,設下鴻門宴,但又不願違逆楚懷王當初的宣告,因此在冊封時將劉邦封為巴王,之後封為漢王。
雖然巴、漢兩地也屬於關中關內(函谷關以西),但當時為未開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與秦朝專門用來流放罪犯的地方。不過劉邦仍然在漢中成功積蓄力量,最終在楚漢相爭中戰勝了項羽。
西漢建立後,置關都尉守關。漢景帝初,爆發七國之亂,吳遣其臣應高遊說膠西王曰:王幸而許之一言,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守滎陽敖倉之粟,拒漢兵,治次舍,須大王矣。
元鼎三年(西元前114年),漢武帝從楊僕言,徙故關於新安東界(今河南新安縣),以故關為弘農縣,治弘農郡。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關東翟義等起兵,遣其部將武讓屯守函谷關。東漢初,王霸屯函谷關,擊滎陽、中牟賊,平之。
王元說隗囂曰:請以一丸泥,東封函谷關,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漢桓帝初平二年,校獵上林苑,遂至函谷關。
延熹九年,復幸函谷關。漢靈帝光和五年,校獵上林,歷函谷關,遂狩於廣成苑。漢獻帝初平二年,群雄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強行將漢獻帝從洛陽遷到長安時,就以函谷關堅固易於防守為理由。
魏正始初,從弘農太守孟康言,移函谷關,更號大崤關,又為金關。
西晉大安二年(303),八王之亂如火如荼,河間王司馬顒舉兵關中,使部下名將張方自函谷關,東犯洛陽。
此後兩千年間,地勢險要的函谷關常常成為軍事爭奪的物件,包括唐代安史之亂,甚至抗日戰爭等。
函谷關的歷史講解一下
歷史上都有誰曾攻破函谷關
3樓:對方考慮看過
是匡章。
齊閔王三年(西元前298年),孟嘗君田文回齊為相,發起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由匡章統帥聯軍,前後有三年之久,先是攻到秦國的函谷關,駐屯大軍,加以封鎖,之後趙、宋兩國也參加,最後終於攻入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秦國歸還魏、韓一些侵地後,三國聯軍才退去。
齊閔王五年(西元前296年),函谷關被攻破,秦昭王急謀割地自救。齊相孟嘗君聽信韓慶之言與秦議和,放棄滅亡秦國的良機。燕殘中山,齊軍回師攻燕,戰於權。燕軍大敗。
歷史上好象有兩個函谷關?
4樓:賀顯華老師
對的。乙個秦朝的:
函谷關位於靈寶市區北15公里的王垛村。古代處於洛陽至西安故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古稱函谷。春秋時秦孝公從晉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定函谷關。
此關關城東西長7.5公里、谷道僅容一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西元前241年,楚、趙、韓、衛諸國合縱攻秦,至此敗還。
現代此處有令尹望氣台、孟嘗君雞鳴臺,老子著《道德經》的太初宮等,太初宮已經成為國內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場所。2023年,靈寶市**按照原古關圖形,投資重建了關樓。目前,這裡已成為知名旅遊景點。
乙個漢朝的:
漢函谷關
新安縣城東里許,有漢函谷關,為漢武帝元鼎三年(西元前114年)所建。
據史記載;戰國時代,秦國為了防備東方諸國西進,在豫西「淆函孔道」的西端,據險設關,名「函谷關」。漢武帝時,有位樓船將軍叫楊僕,為新安縣鐵門鎮南灣人,因「屢有大功,恥為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而「武帝意亦好廣闊」,於是便由楊僕主持,把函谷關遷建到新安,史稱「漢函谷關」(簡稱「漢關」)。是關南靠青龍山,北託邙山,座西向東,前臨澗水,距今洛陽市20公里,據歷史記載,原漢關的建築非常壯觀:
北抵黃河,南橫洛水,直抵宜陽散關。關塞相連,有似長城。關前更仿秦關佈居,築有「雞鳴」、「望氣」二台,以壯其勢。
由此可見,函谷關的東遷,實有其重要的軍事目的。東漢末年,京師洛陽設八關都尉官,漢關居首。此後各代帝王多有登臨,文人墨客代有題詠。
2000餘年來,漢關歷盡風雲戰亂,屢遭破壞,多次重修,最後一次是在2023年。此次重修的規模據載為:關高25丈,南北長10丈,東西寬6丈。
關額「漢函谷關」為康有為手筆;東門對聯:「功始將樑今附驥,我為尹喜誰騎牛」;西門對聯:「勝跡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關上四周有護關寨牆,中間是兩層關樓,飛簷畫棟,氣勢磅礴。關樓四門均有對聯,東門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層紫氣萬層煙」;西門為:
「佑彼周室,巨集我漢京」;南門為:「紫氣猶存賢令尹,青牛重度古函關」;北門為:「巍乎直同百二險,煥然重築一丸泥」。
重修漢關雖未必能與古關原貌相比,但兩山夾峙,孔道中通,雄關橫臥,城樓高聳,東面遼闊天空,西襯新安古城,其氣勢亦頗為壯觀。每當夜幕降臨,人跡斂息,寒星寥落,月上山頂,晚風蕭瑟,澗濤轟鳴,乘夜登臨,雖不聞古戰場聲聲刁斗,只這冷月寒光,風聲濤鳴,也足使人森森然如臨嚴陣。
可惜,它又經戰亂風火和風剝雨蝕,毀壞嚴重。現在僅存基層磚石結構平垛,有待重修。
5樓:匿名使用者
函谷關是一座有名的關隘,歷史上先後有兩個函谷關。
古函谷關在河南省靈寶縣東北5公里處,秦國所置,因關城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中間東西達7.5公里,絕崖壁立,松柏蔽日,谷底狹窄,車不能並行,號稱「天險」。
古代亦將東至崤山西到潼關這一段,通稱為函谷,又名桃林塞。秦王政六年(西元前241年),趙國龐瑗率趙、楚、魏、燕四國精銳之師,合縱以攻秦,在函谷關被秦兵擊退。《史記》載:
西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絡的成語故事。
「紫氣東來」,是老子李耳將過函谷關,關令尹喜登城樓見紫氣自東而至,後世遂以此成語表示祥瑞。
今之函谷關,在河南省新安縣東里許,位於函谷關東150公里,名為「新關」。秦漢兩代,函谷關以西稱關內、關中或關西,多為名門望族之故里。漢武帝時,樓船將軍楊僕徵南越有大功,因其為金河南省宜陽人,恥為關外之民,便懇請漢武帝將函谷關東移到他故鄉之東側。
元鼎三年(西元前114年)朝廷將函谷關移至今河南省新安縣,此後,原函谷關改稱「舊關」。
6樓:就是
函谷關周初為內之地,遺址在今靈寶縣坡頭北,南峙巍巍秦嶺,北淌滾滾黃河。戰國時,秦始置關,稱秦關。漢樓船將軍楊僕「徒關於新安」,南史稱漢函谷關。
函谷關為洛陽通向西方的要塞,東指洛都,西望長安,南臨澗河,北依邙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為洛陽八關之首。
"百二秦關"古代通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秦國領地。漢代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用"秦孝公據�(yáo)函(hán)之固"來說明秦國憑藉山(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和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的天險立國。自此以後,"百二秦關"常被後人作為形容乙個地區地勢險要的典故來引用。
漢朝函谷關也是一樣.有詩為證.漢朝人劉向在《列仙傳》中寫道:
「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紫氣東來」這句成語就出典於此。此處所說的「關」是指函谷關,在河南省最西部的靈寶市北邊,是中國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函谷關
7樓:鈴鐺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為什麼函谷關對於秦國如此之重要?
8樓:匿名使用者
字太多了估計你也不想看,我就說簡單點吧,在那個冷兵器年代想進入秦是必須走進去的,沒有飛機之類的,而函谷關就是進入秦的必經之路,就好比,你的家一樣,只有乙個門,沒有別的出口
你想進去就只能開啟這扇門,不然就幹看著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之後他的去向如何
道德經 是戰國作品,非乙個人寫成,內部矛盾處可見,不要人云亦云。雲遊四海八方,迴圈往復,未曾休矣 只願斷章取義的各種演化能逐漸回歸來處。之後沿著秦嶺終南山路進行西行,晝行夜宿。最終走到了函谷關 後來,老子在臨洮 飛公升 後,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而後就騎著一頭大青牛,繼續西行,則沒了訊息。首先我們要先...
秦孝公讓出函谷關的故事是什麼,秦孝公的故事600字,他的事蹟
秦孝公讓出函谷關是秦獻公和魏國年年打仗,最後一仗秦軍把魏軍主將,也就是魏國丞相公叔痤俘虜了,而秦獻公也中了魏軍狼毒箭。那時打仗都是君子之約,秦軍趁兩軍約定為至之時悄然撤軍,不料秦獻公到達國都不久就死了。之後就是秦孝公繼位。新舊國君交替之時,也是政權容易更迭之時。對秦孝公來說新繼位,大仇得報。西元前3...
茅山派的歷史淵源
漢元帝初元5年 西元前44年 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固 衷於茅山採 回藥煉丹,答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茅氏三兄弟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後有陶弘景創立了道教茅山派,黃庭經 是茅山派的重要經典,也是後代全真道派的功課經。陶弘景和他的 在茅山經營數十年,從而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