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對方考慮看過
沒有,這是**虛構的。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
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乙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
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
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諸葛亮躬耕地臥龍崗,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巨集偉藍圖。
2樓:皓凌
歷史上「三顧茅廬」是可信的。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諸葛亮躬耕地臥龍崗,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巨集偉藍圖。
所以三顧茅廬是可信的,史書《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登門自薦只能存疑。
3樓:
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其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之句。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4樓:奮進的男
是真的!出師表裡面寫的就是鐵證!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三顧茅廬」的真實事實
5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最大的主角便是劉備集團,劉備和諸葛亮都是三國裡的重頭戲,因此二人的第一次相遇,羅貫中不惜濃墨重彩,把劉備與諸葛亮的第一次相見寫的栩栩如生,名字就叫《三顧茅廬》,意思是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才得到諸葛亮這位大賢。既表明了劉備的禮賢下士思賢如渴,也表明諸葛亮在隆中高臥為的是等待時機,以待明主。
似乎三顧茅廬是真的,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的句子。可惜歷史上似乎沒有三顧茅廬這件事。在《三國志》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
「凡三往,乃見」。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羅貫中傳神地演義「三顧茅廬」,他是為了用劉備的禮賢下士,烘托出了乙個近似神仙般的人物諸葛亮.
千百年來,「三顧茅廬」成為求賢若渴,尊重人才的代名詞.然而,魏人魚豢所著《魏略》認為,諸葛亮歸附劉備乃是「亮詣備」的結果.
當時,劉備依附荊州牧劉表,屯兵於樊城.劉表懦弱無能,不曉軍事,曹操雄心勃勃,欲統一全國.諸葛亮預見曹操會攻擊荊州,便北行見備,陳述方針大計.
劉備初見諸葛亮,以其年少,態度冷淡.不料,諸葛亮分析時局,提出「遊戶自實以益兵眾」的對策,且頭頭是道,深合劉備之意.劉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也有相同記載.
由此,人們對「三顧茅廬」說產生了懷疑: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才是個27歲的青年,已有一定實力的「皇叔」劉備,豈肯如此屈尊?諸葛亮既然有鴻鵠之志,何必對劉備的前「兩顧」避而不見?
我也以為三顧茅廬其實並不是真的:
其一,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徐庶大敗了曹仁李典的隊伍,曹操已經知道劉備不是等閒人物,此時徐庶業已北上,不如趁勢一股而下拿下新野,何必要等到劉備請出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按照三國演義的觀點,是大半年,戰場上瞬息萬變,這期間什麼事情不能發生,難道曹操故意想讓劉備做大。
其二,按照三國志的的觀點,諸葛亮隱居的地方不過是彈丸之地,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是乙個以天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當時荊州危在旦夕,諸葛亮與曹操又有世仇,他總認為自己叔父諸葛玄死於曹操之手,所謂「二桃殺三士」。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那是必須的,何必非要等劉備三顧自己,沒有那個必要啊。
長期以來,由於三國故事有濃厚的傳奇色彩,也由於劉備求賢若渴、謙遜待人的風度,更符合社會心理,因此「三顧茅廬」說壓倒「亮詣備」說而廣為流傳.如此看來,三顧茅廬不過是乙個美麗的謊言而已。
6樓:冷侃娛文
有的。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
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歷史上真的有劉備三顧茅廬嗎?
7樓:筱鴨電影
有,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草廬對》 [1] (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佔據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臥龍崗諸葛草廬山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
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8樓:熊熊
有,但沒有三顧,而且曹操在劉備之前去過,諸葛亮選擇劉備是因為曹操手下謀士太多,怕得不到中用,自己才能發揮不出來。當然,這段《三國志》裡也沒寫,因為三國志也不全,不能說是不全,是因為當時那個年代,陳壽是晉朝的,他知道的都是從上面傳下來的,也就是從曹魏傳下來的,曹操的人記載的事,不可能把這麼丟人的事記進去,任何時代都這樣,要多看看民間的書,進行比較。
當然,我說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我只是在書裡看過,要是史書就一定是真的,那就不會有品三國之類的書了,呵呵。
9樓:匿名使用者
這件事記載於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以及諸葛亮的《出師表》當中,是可信的史料。
諸葛亮傳:「(劉備)凡三往,乃見」
《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還有一種解釋是劉備去見了多次,因為「三」在古漢語裡有多次的意思,如「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0樓:魯步春枋
有的,根據《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三國志》是正史的。所以有這件事情。《三國演義》又讓這個故事被人津津樂道。
11樓:匿名使用者
有,只不過在當時不太重視,除了**為了好看,其他正史都只是輕描淡寫
12樓:劉巨集林書法粉絲
有,在諸葛亮的《出師表》裡,明確有記錄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有,但沒有三顧。是後人加上去的
14樓:
千真萬確,三國志上都寫著了
15樓:匿名使用者
這種問題只需要看看品三國
歷史上真的有三顧茅廬的事情嗎
16樓:暮靜雨
關於三顧茅廬最早的記載,諸葛亮在出征之前所寫的文章「出師表」,其中詳細描述了劉備為邀請諸葛亮出山幫助其輔佐天下而三次到他所在的住處討論此事。其次就是陳壽的三國志中的「隆中對」也是對三顧茅廬這一事件持肯定態度,同樣認為此事是真的的還有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他倆均在自己的詩中提及過三顧茅廬這一事件。
17樓:匿名使用者
出師表裡面寫的,應該是有的吧
歷史上真的有三顧茅廬嗎?
18樓:
有,但沒有三顧,而且曹操在劉備之前去過,諸葛亮選擇劉備是因為曹操手下謀士太多,怕得不到中用,自己才能發揮不出來。當然,這段《三國志》裡也沒寫,因為三國志也不全,不能說是不全,是因為當時那個年代,陳壽是晉朝的,他知道的都是從上面傳下來的,也就是從曹魏傳下來的,曹操的人記載的事,不可能把這麼丟人的事記進去,任何時代都這樣,要多看看民間的書,進行比較。
當然,我說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我只是在書裡看過,要是史書就一定是真的,那就不會有品三國之類的書了,呵呵。
歷史上三顧茅廬是真的嗎
19樓:冷侃娛文
有的。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
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20樓:2649077663我是
是真的 三顧茅廬是指劉備三次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做劉備的軍師
三顧茅廬在歷史上是真的嗎?
21樓:
「三顧茅廬」是我國歷史上口口相傳明君賢臣間良性互動的經典故事,史書、**、戲曲、詩詞中都能覓到蹤跡,可以說已經深深植耕於中華文明深處。
但這樣乙個故事真實性如何,在歷史上卻還有一翻爭論。
歷史上有關三顧茅廬的主流記載經典**《三國演義》用了足足兩個章回的篇幅(第三十
七、第三十八回),將劉備如何禮賢下士、,三次到南陽隆中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全過程,進行了非常精彩生動的敘述,使得「三顧茅廬」的故事在民間廣為傳誦。
1、諸葛亮的《出師表》
《三國志.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出師表》記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2、陳壽的《三國志》
《三國志.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記載: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3、陳壽編的《諸葛亮集》序表
《進諸葛亮集表》記載:"時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
4、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漢紀五十七中記載: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
其中《出師表》是諸葛亮準備第一次北討伐時,呈給後主劉禪的的奏章,收錄於《三國志》和《諸葛亮集》中,這正是「三顧茅廬「最原始的出處。司馬光《資治通鑑》引用了上述觀點。
二、歷史上「三顧茅廬「另乙個版本然而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在《三國志》注裡引用了《魏略》和《九州春秋》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卻是另乙個版本:
魏略曰: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
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
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
"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曰:
"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
"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
"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
"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
"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裴松之在注裡將以上記述,與諸葛亮的《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的有關記述進放在一起行對比。
如果按《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應該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和我們通常的認知差別就有點大了,估計多少會讓我們這些崇拜諸葛亮的三國迷們有些坐不住了。
不是說好了的,是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請諸葛亮出山的吧?
三、」三顧茅廬「真實經過有關考證《出師表》沒證據說是偽作,《三國志》是正史,《魏略》和《九州春秋》也是正史,正史和正史打架,這就讓我們後人不知道該去幫誰了。
但如果綜合有關記載,仔細分析,合理推斷應該是有些線索可考的。
首先,《三國演義》的記述原於《三國志》,只不過對整個」三顧茅廬「的過程寫得太藝術化,太過誇張,這也是作者為了突顯諸葛亮的才學過人,智慧型超凡,劉備的寬厚仁德,求賢若渴,塑造一對明君賢相的佳話。所以我們只作文學作品欣賞便可。
其次,在《出師表》裡明白地寫到:」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如果不是真實發生的事,諸葛亮不會也不敢這麼寫。因為在古代君臣之間等級森嚴,作為臣子寫給皇帝的奏章,應該是件非常嚴肅慎重的事,特別是諸葛亮這個乙個注意自己聲名的人,
三顧茅廬的歷史故事發生於三顧茅廬的歷史故事發生於我國古代的哪一歷史時期
劉備是個知人善任的人,自己沒有什麼才華,當然就去拜訪傳說中的有本事的諸葛亮,諸葛亮也不是什麼泛泛之輩 所以拜訪了一次又一次。三國啦 是三國時期 官渡之戰之後 赤壁之戰之前 希望能幫到你 發生在三國時期 這你都不知道 東漢末年.劉備還沒建立蜀漢政權.應該說 三顧茅廬 的歷史故事是發生於漢代末期,而寫在...
歷史上是否有西施其人,歷史上真有西施其人嗎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蕭山臨浦鎮苧蘿村 即古時下諸暨。按浦陽江上下游分上諸暨和下諸暨,那時蕭山尚未建縣 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中的 沉魚 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與越國另一美女鄭旦合成浣紗雙姝。西施與王昭君 貂蟬 楊玉環並稱...
歷史上真的有包青天這段事實嗎,歷史上真的有包青天這個人嗎
包青天介紹 包拯 999年 1062年7月3日 字希仁。廬州合肥 今安徽合肥肥東 人。北宋名臣。天聖五年 1027年 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 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 陝西 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再授龍圖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