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跟劉備一起去打東吳?有輕有重啊,魏國雖然有危險,但是是防守。不用諸葛亮只用大將

2022-02-14 07:24:41 字數 4571 閱讀 9834

1樓:匿名使用者

很多原因吧,因為當時蜀國的重要武將(如關張馬黃都應經死了,趙雲又不受重用)很少,基本上只有魏延,這是荊州派的,而非荊州派的人劉備不敢用,因為這時候蜀中的內部是有矛盾的,建議你去看看《易中天品三國》,易老師講的很好,具體的你去看了就知道了。順便給前面補充一下,這時候的劉備肯定和隆中對、以及法正死之前的劉備有很大區別。

2樓:我

因為諸葛亮根本不主張攻打東吳,諸葛亮主張孫劉吳蜀聯合抗魏,畢竟曹魏國力在三國中最大,劉備為了報兄弟之仇起兵東征,與諸葛亮意見不一。劉備自負也熟讀兵法,所以不帶諸葛亮。

3樓:桌恩

他怕他和東吳打,兩敗俱傷之後,魏國就會平定他們

4樓:戎高興

不是那樣如果都去打東吳那司馬懿可不是吃素的沒聽說過坐山觀虎鬥嗎

5樓:手機使用者

他最想讓劉備在家他去打東吳,劉備一定自己去,他要是和劉備一起去看家沒有合適人選,所以只能二選或劉備去或他去,。

為什麼 諸葛亮不跟劉備去伐吳啊?

6樓:無月浪漫

劉備不帶他去玩

因為他總攔著劉備

所以劉備告他,你不愛去在家呆著

諸葛亮這個糞草為什麼不跟劉備去攻東吳。造成劉備被火燒連營七百里!

7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打東吳就是柿子挑軟的捏。

這事怪不了諸葛亮。蜀漢幾乎所有的人都反對伐東吳,包括諸葛亮,趙雲等。你看看劉備打東吳時帶的人,主將馮習張南,真正的無名鼠輩啊,軍師連法正都沒帶。

諸葛亮跟劉備說,你再怎麼地得把法正帶去,劉備不聽,結果全軍覆沒,敗了也好,換來了蜀漢和東吳的永久太平。

其實諸葛亮和劉備有矛盾不假,在馬謖魏延的用人問題上有嚴重分歧。

8樓:小奇

- -..三國演義看多了吧..跟演義裡一樣劉備就是個廢柴..

劉備奮鬥了幾十年的班底,諸葛出山就全接受了

蜀國諸葛亮就是一言九鼎,劉備都是他手裡的棋子,他就是沒有皇帝名號的皇帝

9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有時讓人捉摸不透。你所提出的這個問題,其實我想過很多遍。我想有這幾個方面可供參考:

1.蜀國新建,諸葛亮要致力內政整頓,坐鎮成都;2.周瑜死後,諸葛亮以為江東無人,輕敵;3.

隆中決策是聯吳抗曹,但荊洲不可失。荊洲是出擊中原的橋頭堡,隆中決策時就說明過荊州戰略地位,攻中原必出祈連山和荊襄兩路兵。但劉備為復仇傾巢而出之後,如無諸葛坐鎮成都,中原曹軍如從祈連山進擊成都,有覆國之險;4.

劉備不智,如不是以單純的復仇為目的,大兵壓境時,孫權也呈許退還荊州,歸還令妹,送害關、張之降將,如這時劉備不以復仇為目的,做有限進攻,以勢壓人,達到要回荊州和妻兒目的即可,以天下為重,隆中決策得以實現也。如果僅是這樣又何需諸葛出馬,冒覆國之險。5.

當時交通基本靠馬,資訊傳遞極其不便,半個月走個單程,諸葛耳目再多也難指揮全程。戰略軍事,是有天才的。劉備一生用兵卻學不會戰略決策,敗不可惜!

10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諸葛亮不是「草」他是中華人民智慧型的結晶。一:劉備攻打東吳孔明極力是反對的,想以下,乙個反對你的人你還願意讓他跟你去作戰嗎。

二:再說劉禪也需要人輔助,防禦魏國偷襲的擔子也不輕。所以劉備就讓諸葛亮留守在蜀國。

諸葛亮一定不知道,他若知道一定會勸劉備的,或者知道時已經完了。

11樓:當世庸才

你腦子進水啦?出征前諸葛被劉備猜忌,是劉備不讓他隨軍出征的,發現劉備連營時已經來不及了,只能馬上叫人去救!劉備的後人怎麼有你這種腦殘!

12樓:匿名使用者

孔明好像沒和劉備在一起。在外執行公務。只是寫信希望劉備不要伐吳。

可是因為關羽的死劉備估計昏頭了。所以就造成了悲劇了。諸葛好像說過若法正在結果不會這樣。

只可惜法正那時好像掛了吧。 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劉備閥吳,諸葛亮為何不一起去?

劉備駕崩白帝城,曹丕召集50萬兵馬伐蜀,諸葛亮為何絲毫不懼?

13樓:法如克在路上

劉備因在校尉鄒靖鎮壓黃巾軍有功,拜安喜縣尉(相當於副縣長兼公安局長),開始了他的征戰生涯,任上因鞭打來監察的督郵(不是那個吼聲震破天的張飛)去職;此後一直處於四處流

14樓:劉新齊

而且兩個兄弟的大仇還未得報。接二連三的煩惱使得劉備最終不堪重負,白帝城含著淚把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

15樓:匿名使用者

文中說到:惟東吳一路,我正考慮派誰作使者前去,退之容易!」劉禪一聽大喜,這才放下心來。

16樓:灑脫

關羽和張飛被殺後,劉備決心進攻吳。此後不久,儘管諸葛軍提出反對,他還是以兄弟的身份襲擊了吳國,以報仇。戰爭初期,劉備對此無動於衷,但後來,兩國之間的戰爭局勢立即得到扭轉。

劉備不了解孫子兵法,700里長給了魯肅乙個粉碎的機會,一場大火點燃了劉備的50,000匹馬。劉備剛剛登上皇帝的位置,就讓國家蒙受了如此巨大的損失。尚未報道兩兄弟的仇恨。

接連的麻煩使劉備最終不知所措。

據說沒有人不懼怕這五十萬士兵和馬匹。因此,每個人都成群結隊地前往陸軍師諸葛亮,看看是否有任何對策來保護國家免遭災難。我不知道諸葛亮是否整天都不能生病,他也不想見部長。

部長們只能請劉禪領主親自去找他。當劉禪進入時,諸葛亮正在看著魚。經過仔細的探索,我意識到諸葛瑜已經有了撤退敵人的政策。

瞬間,已有40萬匹馬撤出。目前,東吳只有十萬名士兵和馬匹沒有對策。諸葛亮思想了很久,決定派鄧志作為遊說者參加東吳節和孫權與曹操作鬥爭。

17樓:夜便之

據我們所知諸葛亮是個有智慧型有遠見按的人,他肯定心裡有數才會不具。

18樓:哈哈歌兒

原來諸葛亮不願洩密,故瞞住了朝中百官,而他實際上已在運籌帷幄、暗裡調動兵馬,以不同方法去震懾各路兵馬。一場氣勢洶洶的五路兵馬來犯,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軍師諸葛亮兵不血刃地消解於無形之中了。

19樓:匿名使用者

劉禪親自去丞相府探望,卻見諸葛亮正在池邊悠閒地觀魚。原來諸葛亮這幾日正閉門考慮退兵之策,他告訴焦急萬分的後主:「陛下不必憂心,四路大兵我已退了。

惟東吳一路,我正考慮派誰作使者前去,退之容易!」劉禪一聽大喜,這才放下心來。

原來諸葛亮不願洩密,故瞞住了朝中百官,而他實際上已在運籌帷幄、暗裡調動兵馬,以不同方法去震懾各路兵馬。一場氣勢洶洶的五路兵馬來犯,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軍師諸葛亮兵不血刃地消解於無形之中了。

三國時間,劉備攻打東吳,為何不帶孔明呢?以致彝臨大敗。

20樓:疾風

除了諸葛亮外,無人可以總鎮成都。蔣琬,費禕,馬良等人,有能力但威望不足。趙雲,馬超無法處理軍國大事。魏延鎮守漢中,抽不開身。

而且諸葛亮一直反對伐吳,劉備心存芥蒂。並且長兄諸葛瑾在吳。

諸葛亮長於治國,而短於用兵。劉備征戰在外,重用的是龐統法正。

當時隨劉備東征的並不乏將才。黃權就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但劉備不聽他的建議。

說句難聽的話,如果劉備本人不去,而是派人去的話,可能就不是這樣的結局了。

個人認為當時可以統兵的第一人選就是黃權,能力威望都有,連司馬懿都誇他。

21樓:在下拉列表中

書上沒有,個人分析陰虛人鎮守後方,否則後方無人

22樓:小奇

法孝直若在,則能製主上,令不東行。三國志中記載的

諸葛亮說的明明白白的,劉備聽法正而不聽他的

不聽諸葛亮的帶上他跟不帶有什麼區別- -..這裡就不說諸葛亮用兵怎麼樣了..

23樓:依鬥望京華

劉備擊吳,破壞聯吳抗魏的政策。孔明反對攻打孫權,劉備怎會帶他。

24樓:孤帆釣雪

因為孔明反對劉備攻打東吳。還有趙雲,同樣因為反對攻打東吳,劉備派趙雲在江州坐鎮總督糧草。

25樓:匿名使用者

受制於人 孔明給他獻計聽也不是 不聽也不是 而且孔明一直是反對攻吳

26樓:匿名使用者

好不容易打下了蜀地,所以為了蜀地安全所以讓孔明坐鎮看守,穩定後方

27樓:上白國主

孔明 本來 就不建議 打東吳 他一直是要 連吳 攻魏

28樓:手機使用者

1.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孔明反對對吳作戰,他的主張是聯吳抗曹。當時還沒有南北大遷移,政治,文化和財富的中心集中在關內。

也就是長安和洛陽。所以蜀吳兩地的經濟和人口還比不上魏國。雖然四川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但高祖劉邦因有蕭何為他打理關內事宜,所以才能安心征戰。

2.當時劉備蜀地新立,百廢待興,而諸葛的政治比他的軍事更有才能。(堪比蕭何)所以劉備可以說是學上的祖上劉邦,留諸葛打理後方。

3.劉備攻打東吳可以說是意氣用事,這點可以說和曹操的徐州之戰相似。曹操差點丟了兗州,而劉備卻無命歸國。失敗是注定的,戰爭不可用感情衡量得失。

諸葛亮為什麼會投靠劉備,諸葛亮為什麼會選擇跟隨劉備?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 發明家和文學家。在未出仕劉備之前,他躬耕南陽,自比管仲 樂毅,有經天緯地之才。之後他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感動,毅然出山相助。從此以後,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諸葛亮願意輔佐劉備,首先是被劉備的誠意感動。...

劉備為什麼不限制諸葛亮的大權,劉備打仗為何從不帶諸葛亮?

誰不想做皇帝?誰都有野心,只有野心往住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而埋在心中.首先,諸葛亮是乙個非常有心計的人 例子 在嘉靖本 他限制了!劉備託孤是安排李嚴與孔明一同輔政,相當於安排李嚴限制諸葛亮的權勢。劉備表面上是三顧茅廬,十分敬賢,但沒有對諸葛亮真正信任 第一點 劉備深知自己的兒子劉禪非帝業之人 第二點 諸...

諸葛亮為什麼建議劉備奪取荊州和益州

諸葛亮回答道 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佔據幾個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夠戰勝袁紹,從弱小變為強大,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制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較量。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