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暮夏淺眠
小暑,在每年的7月6日-7月8日之間,是中國傳統曆法中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太陽位於黃經105°。
這種氣候,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全國的農作物都源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時至小暑,大地便不再有一絲涼風,風中還會帶著熱浪。
中國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各地也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常伴隨著大風、暴雨,有時還有冰雹。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間,南半球在每年1月19-21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120°。
這時正值中伏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小暑的到來,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農諺有「小暑交大暑,熱的無處躲」的說法,但小暑並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間,故農諺又有「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的說法。
2樓:
二十四節氣歌中的小暑日期一般為每年7月6至7或8日,大暑的日期是每年7月22或23或24日。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小暑是相對大暑而言,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小暑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
大暑,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這時正值中伏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古人認為在小暑期間,天氣還沒那麼炎熱,不到一年中最熱的日子,所以稱小暑,只有到了三伏天才是最熱的季節,所以稱為大暑,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俗語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三伏天是我們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在三伏天裡中伏的氣溫相對於初伏和末伏又會更高,這也就意味著大暑的氣溫肯定會普遍高於小暑,畢竟大暑是在中伏天,但是小暑連伏天都沒進,總的來說大暑的氣溫是高於小暑的。
3樓:娛樂之星星星果
小暑時間為每年7月6至7或8日,大暑是每年7月22或23或24日。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乙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小暑節氣,鬥指辛,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於公曆7月06-08日交節。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公曆7月22-24日交節。從古至今,民間都有大暑三伏天飲涼茶的習俗。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飲的茶,這種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中國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各地也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常伴隨著大風、暴雨。
在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食新」是將新打的公尺、麥等磨成粉,製成各種麵餅、麵條,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願。同時,這些新貨也要準備乙份祭祀祖先,懇請保佑風調雨順。
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天氣也將越來悶熱和潮濕,灼熱鋪天蓋地,讓人無處藏身。從小暑開始,人們做好了迎接酷暑的準備。
4樓:延笑旋
1、小暑:公曆7月06-08日交節。天氣已經很熱了,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
此時,已是初伏前後。農諺有「小暑前後種綠豆」。 小暑忌旱,有「六月 怕幹, 九月 怕淹」, 「六月 旱, 喝稀飯」, 「六月要雨難得雨, 八月 要晴難得晴」, 「小暑南風十八天, 坑里泥巴都曬乾」, 「伏里無雨, 谷裡無公尺」 的俗諺。
2、大暑:公曆7月22-24日交節。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
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氣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諺語有「冷在三九, 熱在三伏」, 「三伏不熱, 五穀不結」, 「小暑 大暑, 熱 死老 鼠 」, 「 小 暑 不 算 熱,大暑壓草肥 」,「頭伏有雨, 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飽飯」, 「伏里有雨,多種麥」, 「大暑到立秋, 割草壓肥不能丟」。
5樓:西大柚子吖
小暑是每年7月7日前後(7月6日-8日),大暑是每年7月23日前後(7月22日-24日)。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乙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每年陽曆7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為小暑,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有到最熱的時候。古人將小暑分為三候:
「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夏天的第六個節氣,表示天氣酷熱,最炎熱的時期到來。每年的陽曆7月22日至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為大暑。古書中說:
「大者,乃炎熱之極也。」暑熱的程度從小到大,大暑之後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極必反規律,可見大暑的炎熱程度了。
6樓:
小暑的日期是7月6~8日;大暑的日期是7月22~24日。
春雨驚春清穀天
夏滿芒夏署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人們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我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乙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
形成於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並為多民族所共享。
具體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7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歌的小暑和大暑;
小暑的日期是7月6~8日;
大暑的日期是7月22~24日。
二十四節氣歌意思和代表日期 10
8樓:大v微微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來劃分一年四季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二分、二至是太陽高度變化和季節的轉折點。
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冷熱: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反映一年中最熱、最冷時期來臨以及寒暑變化。降水: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表明降水、降雪的時間和強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示低層大氣中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也反映出溫度逐漸下降的過程和每個節氣溫度下降的程度。
先是溫度開始降低,水汽凝露較多;以後溫度下降更甚,不僅露更多,而且涼起來,但還未結冰;最後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從農業生產上看,這三個節氣的熱量意義大於它們的水分意義,具體而生動。
小滿、芒種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向天地萬物通報春回大地的資訊。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公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9樓:奎哥記
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夏至不納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河叉上。
大雪地封嚴,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立春:2/4號,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2/19號,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3/6號,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3/21號,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4/5號,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4/20號,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5/6號,夏季的開始。
小滿:5/21號,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6/6號,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6/21號,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7/7號,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7/22號,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8/8號,秋季的開始。
處暑:8/23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9/8號,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9/23號,晝夜平分。
寒露:10/8號,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10/23號,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11/8號,冬季的開始。
小雪:11/22號,開始下雪。
大雪:12/7號,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12/22號,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1/6號,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1/23號,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歌是什麼時候出來的,二十四節氣歌內容是什麼?什麼時間出現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型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 仲夏 仲秋和仲冬等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 太初歷 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
二十四節氣農事歌是什麼,二十四節氣農事歌內容
精緻的 二十四節氣農事歌,是民間留傳下來的關於二十四節氣農事的歌曲。二十四節氣農事歌內容如下 打春陽氣短,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鳥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署三伏天。立秋忙打澱,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 作為民俗專案經 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 二十四節氣 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