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提高趣味性
二,讓學生有成就感
三,開始難度不要設定太大
四,給予必要的表揚
五,和數學好的同學一起學習
六,給學生必要的鼓勵
七,讓學生產生不甘落後的想法
八,鼓勵學生髮言,闡述自己的想法
九,引導學生一題多思
十,激發學生集體榮譽感
十一,提倡合作學習
十二,讓學生能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用途
如何提高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的能力
2樓:du知道君
一、激發興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 意願。
”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的動力,也是發展 智力潛能的契機。產生興趣的兩個基本因素是求知慾和對客體的肯定的情緒態度。因此,只有那些對數學學習 有濃厚興趣,把學習看成自己的願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個認識活動活躍起來。
我認為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讓他們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有了興趣,學習就有良好的開端。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我在匯入新知時精心創設情境,引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催生出強烈的**願望,使他們的思維處於異常活躍的狀態。
數學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學生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讓他們自己明白數學**於生活、運用於生活、並最終為生活服務,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為了用數學去解決實際問題。
為此,我在教學時儘量把題目改成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明白學習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百分數一課時,我佈置學生去觀察一下儲蓄所的儲蓄利率表。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創設一種模擬儲蓄的場景。
讓他們填寫存單,計算到期利息、本息,思考討論最合算、最經濟的儲蓄方法,同時還加入有關利息稅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絡。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
二、讓學生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教師應允許和鼓勵學生對課文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對疑問有與眾不同的解釋。布魯巴克曾說過:
“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 提出問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構主義認為:
學習是學習者主動的建構活動,而並非對於知識的被動接受。因此,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應處於主體地位。但是,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比較重視“講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識要點,培養解題技巧,解答學生疑問”,強調以教師為主導作用的教育,造成學生長於求同思維而短於求異思維,使學生只會做“學答”而不會做“學問”。
為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讓學生明白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創造一種人人都參與提出問題的氛圍,促使學生增強問題意識。然而學生主動提問的很少,為此我在教學中(特別是板書時)有意的出錯,讓學生抓住出錯的地方來質疑,來提出問題。
例如:在教學“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時,我先講解了簡單的題目,然後邊出示(12.5×5+2×12.
5+12.5)邊說:“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做這一題。
”然後板書:(學生在下面練習)
12.5×5+2×12.5+12.5
=12.5×(5+2)
=12.5×7
=87.5
當我看學生都做得差不多的時候說:“同學們,看看我做的和你們做的是不是一樣?”接著我把我這麼做的理由說了,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
“老師,是你錯了!正確答案是100。”這時大部分同學都說是我錯了,正確答案是100。
“那誰能告訴我,我錯在什麼地方?你們可以一起討論一下。”就這樣,學生經過討論,很快把原因找出來了。
這樣,類似這種錯誤在學生的作業中就少出現了。
只要老師這樣幾次下來,學生就會非常仔細地注意教師的言論和板書,會非常用心的找教師的差錯,也會很習慣地對自己不明白的加以提問,這樣教學效果就會非常不錯。當然也不能亂出差錯,過多的差錯。會減弱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
教師故意出錯的地方一般都是重點、難點,是學生容易發生錯誤的地方。
其次,有了問題意識後,進一步應不斷地從不同的方面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鑽研課本,針對課本提出問題。課本是學生最直接的資料,而現在的課本內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須不斷地提出問題。
可以問這一章節、這一節的重點、難點是什麼;可以問這一概念、定理的涵義是什麼,其中隱含著什麼條件;可以問該定理用於何處,應注意什麼條件;可以問公式該如何運用(正用、逆用、變形應用)等等。以上的提問在目前的教學中都是屬於教師發問的問題,通過訓練,重心逐步轉向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之上。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從課本中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
引導學生辨析錯解,在辨析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三、動手操作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途徑
教學的任務就是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布魯納認為,教學目標在於:我們應當儘可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科學內容,我們還應當儘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且自動的思想家;這樣的學生當他在正規學校的教育結束之後,將會獨立地向前邁進。
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自己運用已掌握的知識、方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親自動手,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奧妙。
在實踐中我們可能都有類似的體驗,比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這節課時,我把所教的數學知識形象化,讓學生用自備的正方形紙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學們很快折出了常見的幾種。我繼續問:
“還有其它折法嗎?”過了一會,又有兩種新的折法被發現了。把正方形紙對摺、得到長方形,再將長方形對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紙對摺、得到長方形,再將長方形相對的任意兩個頂點重合對摺,此時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心理學認為,技能水平隨聯絡而提高。通過探索和研討,初步認識新知識後,還需要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課堂練習能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也能暴露學生在理解、應用新知識中存在的問題,把握好這個環節,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組織練習目的要明確,形式要新穎多樣,要強調練習的獨立性,應創造一個使全體學生都能獨立動腦、動手、動口完成練習的空間。新奇的、帶有激勵性的練習,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在練習中使他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養。如教學完“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徵”時,可安排一組用眼看數,用手勢表示能被2、5整除的數判斷練習。
練習規定,左手伸出兩個手指表示能被2整除,伸出拳頭表示不能被2 整除,右手伸出五個手指表示能被5整除,伸出拳頭表示不能被5 整除。練習開始,教師陸續用投影出示下列各數:50、51、68、90、365、100、203、87、1005,學生則迅速用左、右手的不同方式表示結果。
學生用眼仔細看數,動腦思考,動手演示,興味盎然地投入到練習中,通過練習培養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和綜合能力。
動手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自信是學習過程中的巨大動力。只有親自動手試一試,實際操作一下,學生就會從內心裡感到數學知識其實也是很容易學的。
這樣,即使每次動手只有很小的收穫,他們也會有一種日見成效的愉悅感覺,隨著學生信心的增大,學習勁頭就會更大。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一內容時,我先用多**課件出示人字形屋頂的房架圖,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房架為什麼做成三角形的嗎?
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由此了大膽的猜測,有的說是因為三角形美觀;有的說是三角形省料,還有的說是三角形便於雨天流水。對此,教師都一一肯定,並引導:“那麼,究竟為什麼將房架做成三角形的呢?
下面,讓我們自己通過動手操作來進行研究,好嗎?”接著教師引導學生了以下的**操作:1、小組合作:
利用發下的七根木條,螺絲、螺帽等材料做一個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比一比,哪一個小組做得迅速;2、拉一拉兩個圖形,你發現了什麼?學生經過製作圖形與拉一拉,切身體會到了三角形不易變形的特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但讓學生在獨立**和小組合作中自主發現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結合知識的**發現,使學生認為這個數學知識是我自己動手實踐出來的,只要自己動手實踐數學知識也是很容易的。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敢於動手,勤動手。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四、生活實踐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保障
學習過程中各種各樣的書面測試並不是考查的真正目的,關鍵是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有意義的場合,即現實生活中去。新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學以致用,學有所用。
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用於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為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提供方便,才是數學課學習的真正目的。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現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讓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再貼近。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又能在實際的生活問題中運用所學知識,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認識體系,那麼數學知識才能成為活生生的知識,才能轉化成學生自己的知識。
在教長方形面積計算課臨近結束之際,我聯絡班級的實際情況說:“我們教室的窗戶上有一塊麵積是24dm2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要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長和寬是多少呢?”學生一下子配出了好幾塊面積相等的玻璃,有的說長是6dm,寬是4dm;有的說長是8dm,寬是3dm;有的說長是12dm,寬是2dm……這是一個頗具開放性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有效地得到發散。
老師話鋒一**“玻璃不光面積要相等,而且要能裝到教室的窗戶上,即形狀也要相等,那它的長和寬究竟是多少呢?”
只要用尺測量出打破後的玻璃的長度,就能知道玻璃的長。
數學是一門基礎工具課程。所謂工具,就是用來處理其他事務的手段和器材。既然是手段,我們就要用,要常用,用它解決工作、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再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周長、面積計算”時,我讓學生計算操場的面積和周長,需要哪些資料讓學生自己去測量。在教學“統計知識”時,我讓學生去統計學校班級的男女生人數。在教學“測量”時,我讓學生拿著測量工具測量學校教學樓、操場等的有關資料。
在教學“體積計算”時,我讓學生計算一隻茶杯能放多少水(圓柱形)。這類實際生活問題得以解決,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自主探索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延伸
小學數學改革的重要目標是要改變學生數學學習的方式。《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
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發現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發現數學的規律,教師應該轉變角色,成為真正的組織者、引導者。因此,教師要善於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使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能自主探索。
為了在數學課中能讓學生自主探索,我有時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探索環節,有時留一點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獲得解題的方法。例如:在教學第十一冊27頁的思考題“寫a和b所代表的數使下面等式成立,a×b=a-b”時,我先讓學生自己探索,看能不能找到這兩個數。
很快就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1和 。”“不錯,1× =1- ,那有沒有別的數呢?
”我說道。我的話音剛落 ,就有學生舉手說道 :“ 和 。
” “是的, × = - ,那還有沒有呢?如果有,還有幾個呢?”一陣沉默後,終於有學生站起來說道:
“這樣的數有無數個!”“哦!你說說看。
” “像 × = - , × = - , × = - ……這些只要分子是1,前一個數的分母比後一個數的分母小1,那就符合條件了。”“這位同學說的對不對呢?請大家驗證一下。
”……當學生都驗證了之後,我說道:“這幾位同學真不錯,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了這一題的規律。……”“老師,我還有和這個規律不同的答案。
“真的!是怎樣的?” “4和 。
”這位同學說道,“4× = =3 ,4- = 。”我一聽這個答案真的是對的!“這位同學說的答案是對的,那是不是也能像剛才一樣可以找到一個規律呢?
大家都來找找看。”說著,我就和學生一起找起規律來,不久就有學生報出了二個答案“6× =6- 和3× =3- ”這下規律非常明顯了,很快就有學生把它歸納出來了:“前一個是自然數,後一個是分數,分子和前一個自然數相等,分母比分子大一。
”說真的,當時我真的不知道有沒有這種規律,不管是教參還是其他的資料我都只見過第一種規律,可見學生的探索能力真是令人驚歎。
課餘時間的自我探索,主要是對課堂知識的加深、擴充套件,更主要的是對課堂中沒有學到的、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的獲得。內容不限,具有廣泛性和選擇性,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如何來形成自學呢?
我倡議學生購買一些競賽的輔導書(主要是學有餘力的學生),另外在下課前佈置一些讓學生自己探索的題目。例如,在學了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計算以後,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題:“怎樣來得出一個乒乓球的體積,回家後自己想一想辦法,也可以動手試一試。
”第二天,各種五花八門的答案就來了,歸納一下大約有這樣幾種:1、給乒乓球綁上重物放入水中,先求出上升水的體積,再減去重物的體積。2、放進沙子中,看沙子上升多少。
3、把乒乓球放入盛滿水的杯子中,然後用蓋子蓋上讓水溢位,在拿出球看水下降多少。4、測出直徑用公式計算。……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充分發揮數學課的優勢,與現代教育理論相結合,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方面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如何提高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不要太勉強小學生去學習,著重培養他的興趣,他有興趣自然會自覺學習了!少讓他接觸網上遊戲,一旦對網路遊戲上癮,就很難再將他的興趣引到學習上來了!最主要的是興趣,找到孩子興趣與知識的契合點。首先就得積極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在想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從他的興趣著手激發他學習,可以獎勵表揚鼓勵。具體借助一些輔助...
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答 一 傾聽習慣是教會學 專生尊重他人,學會做人的屬開始。二 質疑習慣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關鍵 三 想象習慣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源泉。四 思考習慣是學生終身學習的保證。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持之以恆,強化訓練的結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整個過程充滿著對意志的磨鍊。但我相...
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技巧和方法,發揮課堂教學的調控和組織能力 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在繼續學習和實際教學中運用自如 自覺加強中外文化修養,拓寬知識面。高效課堂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任務的完成 教學目標的實現等速度快 即效率高。高效課堂包括教師高效地教和學生高效地學兩方面。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