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不同的飲食習慣和方式的利與蔽

2022-03-09 15:16:23 字數 5985 閱讀 7855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用筷子,習慣同吃一盆菜,這樣很不衛生。可適度用筷子能夠鍛鍊人的大腦,所以西方不會用筷子。

外國人用刀叉,習慣分餐制,衛生但不如筷子那樣能鍛鍊大腦。

西方的菜從不用炒的或者炸的,他們的正餐中的肉類都會先剔去骨頭,這樣更容易切。(肯德基和麥當勞指一類的快餐例外)

現代西方的飲食比較健康,綠色。就拿英國人來說吧,他們自己都知道自己國家的飲食是世界有名的難吃,但他們的飲食卻很健康,比如:新鮮的菜葉只是在水裡只一下就撈起來,雖然味道不好,但最大程度的保住了菜葉中的營養物質。

法國人可以說是西方飲食界裡的龍頭,鵝肝,蝸牛,醃魚都是法國的美味,可是由於這些東西部不怎麼健康,所以法國**很早就開始明文規定使用這些東西有限制。

義大利人以他們的麵食文明,什麼通心卷,義大利面,匹薩餅和燴飯都是營養美食。

中國的食物是世界上獨一無二,品種最多,樣式最複雜的美食。這是別的國家學不去的,可是其中有許多菜都好吃但不健康,比如太油膩,太辛辣等等。

2樓:匿名使用者

醬油吧,西方人覺得不好.還有就是西方人用橄欖油弄菜

不同的飲食習慣和方式各有什麼利與弊? 5

3樓:活力達營養師

略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

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中國人用筷子,習慣同吃一盆菜,這樣很不衛生。可適度用筷子能夠鍛鍊人的大腦,所以西方不會用筷子。外國人用刀叉,習慣分餐制,衛生但不如筷子那樣能鍛鍊大腦。

西方的菜從不用炒的或者炸的,他們的正餐中的肉類都會先剔去骨頭,這樣更容易切。(肯德基和麥當勞指一類的快餐例外)現代西方的飲食比較健康,綠色。就拿英國人來說吧,他們自己都知道自己國家的飲食是世界有名的難吃,但他們的飲食卻很健康,比如:

新鮮的菜葉只是在水裡只一下就撈起來,雖然味道不好,但最大程度的保住了菜葉中的營養物質。

法國人可以說是西方飲食界裡的龍頭,鵝肝,蝸牛,醃魚都是法國的美味,可是由於這些東西部不怎麼健康,所以法國**很早就開始明文規定使用這些東西有限制。

義大利人以他們的麵食文明,什麼通心卷,義大利面,匹薩餅和燴飯都是營養美食。中國的食物是世界上獨一無二,品種最多,樣式最複雜的美食。這是別的國家學不去的,可是其中有許多菜都好吃但不健康,比如太油膩,太辛辣等等。

中國人與外國人不同的飲食方式各有什麼弊利?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的飲食抄很豐富吧,但是根本不襲像電視bai上說的那樣~營養健康~du或許以

zhi前的中國很營養~dao

外國人看起來容易胖- -但只能說。。他們食物營養過剩???

飲食方式的話~中國人現在喜歡暴飲暴食的~現在中國人的肥胖者正在大幅度提公升~

而外國人以前很接受中國的飲食健康倒還好多了~其實說的不好~但大概就是這樣了

5樓:被放逐的先知

中餐以熟食為主,需各copy種調味品的新增,講究色、香、味俱佳。

6樓:俄羅斯劉文江

中國人來自農耕民族,是以食用穀類為主的民族,飲食清淡。這種飲食方式專下,人們

屬身體不如食肉民族強悍,性格溫和。由於農耕民族講求春種秋收的前期投入,對產出的希望,因此影響到行為方式與人為善,看問題長遠。

歐洲美洲人來自遊獵社會,大部分食肉為主,高糖,高脂肪,高鹽,這種飲食方式下,人們性格急躁,身體強壯但多心臟病和血管疾患。擴大到社交上,便顯得急功近利,看重眼前利益。

西方人和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各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呢?

中國飲食習慣與西方有什麼不同?

7樓:chris談留學

老外不吃內臟,但確是國人的寶藏 ....

8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來說就是包含的觀念、方式和物件不同。

一、飲食觀念的差異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的飲食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對於烹飪食物,營養性和美味性就是他們的出發點和目的地。

他們全力開發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下的營養差異,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而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於對「營養」的追求,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從餐桌上各式各樣的菜色中就不難看出。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過分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而西方人則自始至終堅持著從營養角度出發,輕視飯菜的其他功能

二、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乙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

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嚐的物件,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範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而在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儘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模擬,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

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

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三、飲食物件的差異

由於西方人普遍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裡,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絡。

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物件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另外,西方人喜歡一日多餐,這比中國人的一日僅二三餐科學。

從飲食結構上看,中國人每天進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雖每天進食大量蛋白質,但腸胃功能卻因進食纖維素太少而受到影響,因此消化系統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過中國;中國人喜愛粗糧,而西方人偏愛精白粉等細糧。而實際上,粗糧所含營養物質要比細糧多;中國人愛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此外每天還攝入大量黃油。怪不得美國人心血管發病率特別高:

中國城鄉居民都喜愛豆漿、豆腐、豆芽等豆製品,而西方人卻往往「敬而遠之」;中國人尤其是廣州及珠三角一帶的居民愛食豬肝、腸、肺等動物的內臟,西方人則無此愛好。動物內臟含有大量的膽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西方人喜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而中國則偏愛熱炒(營養物破壞較多);西方人已意識到被稱為「紅肉」的牛肉、馬肉和羊肉等是導致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的**之一,亦意識到紅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臟病的致**素之一,注意到一周吃一次紅肉。

中國的不少報刊也多次報道過紅肉的問題,但目前中國人卻未能引起到足夠的重視。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於西方人有什麼不同

9樓:匿名使用者

一、飲食觀念的差異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的飲食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對於烹飪食物,營養性和美味性就是他們的出發點和目的地。

他們全力開發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下的營養差異,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而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於對「營養」的追求,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從餐桌上各式各樣的菜色中就不難看出。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過分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而西方人則自始至終堅持著從營養角度出發,輕視飯菜的其他功能

二、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乙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

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嚐的物件,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範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而在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儘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模擬,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

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

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三、飲食物件的差異

由於西方人普遍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裡,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絡。

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物件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另外,西方人喜歡一日多餐,這比中國人的一日僅二三餐科學。

從飲食結構上看,中國人每天進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雖每天進食大量蛋白質,但腸胃功能卻因進食纖維素太少而受到影響,因此消化系統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過中國;中國人喜愛粗糧,而西方人偏愛精白粉等細糧。而實際上,粗糧所含營養物質要比細糧多;中國人愛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此外每天還攝入大量黃油。怪不得美國人心血管發病率特別高:

中國城鄉居民都喜愛豆漿、豆腐、豆芽等豆製品,而西方人卻往往「敬而遠之」;中國人尤其是廣州及珠三角一帶的居民愛食豬肝、腸、肺等動物的內臟,西方人則無此愛好。動物內臟含有大量的膽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西方人喜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而中國則偏愛熱炒(營養物破壞較多);西方人已意識到被稱為「紅肉」的牛肉、馬肉和羊肉等是導致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的**之一,亦意識到紅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臟病的致**素之一,注意到一周吃一次紅肉。

中國的不少報刊也多次報道過紅肉的問題,但目前中國人卻未能引起到足夠的重視。

中西方送禮差異,中西方送禮的講究有什麼不同

中西方文化習俗的不同帶來禮儀規則的差異 如西方要求的 女士優先 和中國尊崇的 長者為上 有時會發生矛盾衝突 面對這些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差異,我們應該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禮物是雙方互相表達心意的一種禮節性的一種禮貌,但是中西方文化具有很大的差異,我們應該真正彼此相互尊重,這樣才能禮尚往來友好的合作,...

中西方都有哪些風俗習慣的不同?簡單列舉幾點就好

中國人比較謙虛,西方人會自我讚美 中國人比較客氣,西方人比較直接。西方人讚美別人毫不吝嗇,中國人惜字如金。西方人比較厚道老實,中國人比較圓滑.婚姻 中國人傳統,男人可以有小三小四小五,也不離婚 西方人會比較直接告訴你,我不愛你了,我另有所愛,婚姻全部基於愛情。特別是在沒有孩子之前,離婚比較隨便。有了...

中國飲食習慣與西方有什麼不同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於西方人有什麼不同

老外不吃內臟,但確是國人的寶藏 簡單來說就是包含的觀念 方式和物件不同。一 飲食觀念的差異 對比注重 味 的中國飲食,西方的飲食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對於烹飪食物,營養性和美味性就是他們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他們全力開發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下的營養差異,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