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五服是什麼

2022-05-20 12:25:19 字數 6207 閱讀 7844

1樓:還是離開

五服制度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禮法的具體表現,它不同的喪服來作為等級劃分的標誌,通過這種制度來展現出我國特有的喪葬文化。親人有的很親近,有的卻很疏遠,用這五種不同等級的喪服來展現這一層關係是非常直觀的,後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文化的不斷傳承,五服制度出現了一定的革新,但是其核心還是沒有改變的。

2樓:雲中教育

為何會有「出了五服不算近親」的說法?「五服」是啥,你知道嗎?

3樓:巧姑娘很美

五服」從高祖父開始算起,有曾祖父、祖父、父親以及自己身後的五代人,古人認為,從血緣關係來看,九代以上的人沒有多少血緣關係。在古代,「五服」在血緣關係中被廣泛用來劃分距離,它被分成五個單元,即五服。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五服」的劃分更像是現代行政區域的劃分。

「五服」是民間最簡單的說法,也很容易理解,這是古人多年生產生活經驗所形成的觀念。如果從現代科學的解釋來看,以父親的染色體為中心,開始繁殖下一代,每一代配偶的選擇都是五服以外的人,不同的元素注入下一代的基因中,相似的基因在下一代的遺傳下越來越少,所以第九代以後,血緣關係非常小。

據《儀禮·喪服》記載,喪服按照服喪期限長短和布料粗細不同分為五種。親屬關係的親疏程度不同,服喪的輕重程度不同,穿戴的喪服也不同。最重的如子女為父親,妻子為丈夫等,最輕的則如男子為外孫、外甥等。

親屬關係超出這個服喪範圍的,叫做「出服」或「出五服」,不必服喪。雖然歷史上不同朝代的服喪制度有所變化,但是「五服」區分血統親疏遠近的作用沒有變。習慣上以五服以內為親,五服以外為疏。

出了五服,說明親屬關係比較疏遠,即使同姓,也是可以通婚的。

「五服」的說法在側面也表現出了古人的智慧型,對於婚姻關係上的選擇能看出古人對於下一代質量的重視。

4樓:

因為等到不必穿五服中任何一種的人,這也就不算是你的親戚了,五服主要指的就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

5樓:赤誠丶丶

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就是不必穿五服中任何一種的人,就不是親戚,需要注意的是,乙個人可以同時是孫子和爺爺,爺爺不必為孫子穿,但是孫子要為爺爺穿,所以他們還是五服之內

6樓:遇見夏天

五服是根據血緣親屬關係而有的說法,出了五服就不用再服喪了,五服外的親戚也就不親了!五服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婚喪嫁娶走動的也都是五服內的人。

為何出了「五服」不是親戚?「五服」是什麼?

7樓:小潔有財

隨著時代的發展,封建時代已經結束,但是中國人對血緣的重視卻代代傳承了下來,親戚之間也有親疏遠近,那麼什麼算親近,哪些親戚又是遠疏呢?

8樓:知心姐姐王小曼

五服是指古時喪服按跟死者關係的親疏分為五種,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後來用出沒出五服表示家族關係的遠近,因此說過了五服就不是親戚了。

9樓:喬松情感

傳統習俗認為「五服」的人是有血緣的近親親戚,五服之外的親戚是遠方親戚,甚至都不算親戚,「五服」是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

10樓:職場達人老刺客

五服的意思就是五輩人,一般喪事到場追悼的人都是親朋好久,超過五輩的親戚感情就沒那麼深了,也可以說不算什麼親戚了。

11樓:黎黎立離

其實五服可以理解成五代,跟九族的意思差不多。古人認為五服是從高祖到自己這五代,出了五服之後的血緣關係就生疏了,因此算不得親戚。

12樓:科普小星球

出了五服就代表著血緣關係越來越遠,所以就不是親戚了。五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以及自己五代。

俗話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五服」指的是什麼?

13樓:時光火車不停留

齊衰這一種喪服使用的材料是熟麻布,這種喪服可以使用剪刀剪的。而穿齊衰喪服的人通常是母親去世,子女為母親穿的服裝,子女需要穿三年。古代妻子去世丈夫需要穿齊衰一年的時間,外祖母祖父去世子孫要穿三個月。

大功這種喪服是採用生麻布製作的,穿這等服裝的人通常是堂兄弟,姐妹穿的服飾。還有已經出嫁姑姑以及婆家的爺爺奶奶就是穿大功這種服裝。

小功是採用細麻布製作的服裝,能夠穿這等服裝的就是已經出嫁的堂姐堂妹,嫂嫂弟妹,叔叔嬸嬸穿的。穿這種衣服的服喪五個月,關係不一樣服喪時間都不一樣。

緦麻是採用細熟麻布製作的,做工精良,能穿這些服裝的就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下的族親。老表,外甥,外孫穿的,從穿的服裝就可以看出彼此之間的關係。

14樓:喬喬情感諮詢

五服就是五代之內,出了五服也就是說已經出了五代的血緣關係就不算是親戚了。五代就是借我,我父親,我祖父,我曾祖父,我高祖父這五代,出了這五代的親戚,就沒有什麼關係了。

15樓:戲子_生活

中國禮治中為死去的親屬服喪的制度,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它規定血緣關係親疏不同的親屬間,服喪的服制不同,據此把親屬分為五等,由親至疏依次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也就是規定親朋好友去世了,什麼人應該穿什麼衣服。後來,五服也指代五輩人。

16樓:等等文化

在俗語當中的這個五服,其實所指代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關係,在親戚與親戚之間,不同的關係,在奔喪的時候所穿的服飾也會有所不同。

17樓:小吳走鄉村

五服指什麼,五服是指那哪些人,近親結婚的說法,五服有什麼講究,三農採訪,農村生活風俗

18樓:kiss先生王

五服由重至輕分別是:

1、斬衰

2、齊衰

3、大功

4、小功

5、緦麻

什麼是出五服,到底是不出五服不能結婚,還是旁系三代不能結婚?出了三代又說沒出五服??……

19樓:有事兒找大哥

說白了,現在男人找物件難找,只能從本家的同姓親戚裡找近親女子結婚,誤以為只要出了五服了就血緣少了,其實還是有血緣關係。

20樓:夢碎兩端

婚姻法只規定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不可結婚。但是最好別在五服內結婚吧。畢竟基因相近!

人常說「出五服」,什麼是「五服」?

21樓:您輸入了違法字

「五服」實際上是一種喪服制度,講的是在同一宗族中依據需要穿喪服的人與死者的親疏關係來確定喪服的型別。

要講清楚為何會有「出五服」這種說法,還是要先講一下我國古代的宗族制度與皇權的關係,總的來說宗族制度依附於皇權,宗族制度為皇權服務,皇權為宗族制度的發展提供法律、文化保障。

在古代就有「皇權不下縣,縣下唯宗族的說法」,充分證明了宗族在古代皇權社會中力量的強大。那麼在宗族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會威脅到皇權的統治,皇權就要想辦法來制衡宗族勢力,所以提出了象徵宗親關係遠近的制度「五服制」,出了五服以後。

一旦出了五服,即使是同一宗族,家裡出了喪事,也不用去穿喪服了,穿正常衣服就可以,也不用忌諱過年不能貼紅對聯。當然對於乙個普通人來講能夠看到所有的一代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出五服」看似是一種宗族現象,但實際上包含了很多古代統治者所灌入的政治統治因素,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中國人的行為習慣,這或許就是古代中國人可以跪著和君主講那麼久話的原因了。

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人已經不重視服制、宗族、宗法、族譜的管理發展了,應該對於這方面內容引起足夠的重視,畢竟是屬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

22樓:匿名使用者

親屬關係五代算一服,出五服要二十五代。 不算是帶有血緣關係的親戚

傳統觀念中五服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有「親不過五服」的說法?

23樓:匿名使用者

五服:斬衰三年,用極粗生麻布為喪服,不縫衣旁及下邊。

齊衰,用次等粗生麻布,縫衣旁及下邊。按服喪期限長短,齊衰又分齊衰三年、齊衰杖期(一年)、齊衰不杖期(不執杖,一年)、齊衰五月和齊衰三月五等。

大功九月,用粗熟布為喪服。

小功五月,用稍粗熟布為喪服。

緦麻三月,用稍細熟布為喪服。緦麻是最輕的服,表示邊緣親屬。

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親屬為袒免親,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從項中向前交於額上,又後繞於髻。

宋人車垓說此儀久廢,當時人的袒免親喪服是白闌縞巾;明、清時,素服,以尺布纏頭。同六世祖的親屬便是無服親了。故《禮記·大傳》雲:

「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

五服明顯是父權制下的產物,一切規制皆以男子為中心,表現出三大特點:

父母有別:父親方面的父黨為宗親,母親方面的母黨為外親。在父權社會中,只重宗親而不重外親。

宗親方面,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直系旁系,無不有服;外親方面,卻只對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表兄弟有服,且等級要低得多。

親疏有別:五服偏重父系,其輕重也主要用以體現父系宗親之間的親疏遠近。血緣愈近的服制愈重,反之則愈輕。

如同父兄弟重於同祖的從父兄弟,從父兄弟重於同曾祖的從祖兄弟,從祖兄弟重於同高祖的族兄弟。出了五服,便只有同姓之親,已無需為之服喪。

男女有別:五服所體現出的男女不平等十分明顯。如父母俱為生身之親,為父是斬衰三年,為母是齊衰三年,若父尚在世,則只能為母服齊衰杖期。

又如夫妻之間,妻為夫服最重之喪斬衰三年,夫為妻則只服齊衰杖期。

24樓:嗚嘎嘎

五服,指自己的輩分往上數四代,包括高祖父

﹑曾祖父﹑祖父﹑父親。一般指五代以內是有親緣關係,有人說出了五服就不再是親戚了。一般情況下除了五服就不用服喪禮,也就是不用披麻戴孝了。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25樓:﹏曾經說的永遠

應該是五福。(五服)

一福為兄弟姐妹、父輩(包括姑姨叔伯等有血親的)、祖父輩(也包括姑祖叔爺姨祖有血親的)、曾祖、高祖五輩,在高祖旁支的另五個福幫稱為五福,五福之內的兄弟姐妹應該拜乙個祖宗的。

五服本來是指親人之間的喪服,一般是上5代,下5代,(都包括自己),是表明與自己關係遠近的一種標誌。說出了五服就不在穿孝了,其實就是指出了5代,也就是只5輩人。跟你在同一輩上的人,如果不是同乙個高祖,就算是出了五服了。

(從己身往上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

26樓:瓷娃娃

五服是東亞古代的喪服等級,源於中國,後傳至日本、朝鮮、越南,是居喪的衣服制度。中國古代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

在此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為有服親屬,死為服喪。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禮記·喪服小記》所謂「上殺、下殺、旁殺」即此意。服制按服喪期限及喪服粗細的不同,分為五種,即所謂五服。

27樓:守護迷途

就是五代人,以同一父為開始,本代為第一代,往後推五代

「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了」,什麼是五服?有多對不起親人?

28樓:木子李

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變得越來越快,很多親戚都沒有時間能夠聚在一起,有時候只有發生紅白喜事的時候,才可以聚在一起,所以說現在的親戚之間的關係也慢慢的變淡了,特別是在過了幾代人之後,那麼我們就會有乙個疑問「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了」,什麼是五服?有多對不起親人?五服其實就指的是五種模樣不相同的喪服。

穿的五服中等級最低的衣服,就顯得親戚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乙個傳統的禮儀大國,每次在有自己的親戚去世的時候,家裡面的親戚都會去披麻戴孝,以表示對親人的不捨與哀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五服了,五服其實說的也就是五種不同等級的喪服,有斬衰、小功、緦麻等等,每一種等級的喪服都代表著與死去之人的親疏關係。一般最親之人都是穿第一等級的。

越往後,關心就越疏遠。所以才會說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了。

五服中的等級最高的就是斬衰,說白了就是與逝去的人關係最親密的,比如孩子、妻子或丈夫。當然有了最高等級的,顯然就有最低等級的。大功作為等級最低的喪服,一般是給那些堂兄姐妹所穿的。

這時候就代表著親戚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遠了。

都說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了,但事實上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情況,這就是當白髮人在送別黑髮人的時候,因為根據傳統,長輩是不需要為晚輩穿喪服的。但逝者與他們的關係是很親密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這個說法就說不通了。但是根據傳統文化來說,五服的規則是不僅愛哦適用的,只要穿的喪服等級越低,與逝者的關係就越疏遠。

準五服以製罪 的原則是什麼,簡述準五服以製罪刑法?

晉制 晉律 時,第一次將禮中的 服制 列入律典中,作為定罪量刑的原則。五服 即以 喪服為標誌表示親屬間血緣親疏及尊卑,共分五等,故稱 五服 準五服以製罪 的原則是 服制愈近,即血緣關係越親,以尊犯卑者,處刑愈輕 相反,處刑愈重。服制愈遠,即血緣關係疏遠者,以尊犯卑,處刑相對加重 以卑犯尊,相對減輕。...

(清朝時)為什麼王爺的補服上是五爪金龍呢,服飾規定不是說只

清代親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龍袍,而貝勒是蟒袍。有關蟒 龍的差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一般根據 野獲編 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 即皇帝 所御 龍 袍相肖,但減一爪 及 大清會典 中 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 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 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親王的朝服...

為啥是四捨五入不是五舍六入,為什麼是四捨五入,而不是五舍六入如題

四捨五入是一種精確度的保留法,與其他方法本質相同。但特殊之處在於,採用四捨五入,能使被保留部分的與實際值差值不超過最後一位數量級的二分之一。假如0 9等概率出現的話,對大量的被保留資料,這種保留法的誤差總和是最小的。這大概也是我們使用這種方法為基本保留法的原因吧。對數量級 誤差等概念不清楚的話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