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特徵對當下的國家建設有哪些啟示

2022-08-08 23:14:23 字數 4365 閱讀 1545

1樓:阿肆說教育

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都是歷史上比較動盪不安的時代,這裡面告訴我們,國家只有統一才能夠興旺發達,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秦始皇統一六國先後按順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乙個君主**集權國家,即秦朝。

擴充套件資料

統一意義

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局面,秦的統一以及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以及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教師強調指出,自此統一成為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國家的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完成統一大業,功不可沒。

2樓:

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都是歷史上比較動盪不安的時代,對當下的國家建設還是很大的啟示的

3樓:匿名使用者

你舉的都是反面的典型。

這裡面高速我們,國家只有統一才能夠興旺發達,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4樓:梓木奇

國家的外交策略吧,春秋戰國時期創造了中國最燦爛的文化法家、儒家、墨家等等,那個時期是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兩個時期的相似點(政治,經濟,文化)

5樓:匿名使用者

社會動盪不安,民族容合日益緊密,思想文化交流活躍,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為統一王朝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經濟基礎遭到破壞。

6樓:匿名使用者

……我突然想到有歷史作業。正好你有題目

7樓:匿名使用者

1政治上:天下動亂,四分五裂,諸侯混亂;兼併戰爭與民族融合並存。 2經濟上:

戰爭破壞了社會生產力,但側面也推動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引起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革,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的提高。 3文化上:門派並立,各種思想並存,豐富了中華文化,科技進步思想活躍。

魏晉南北朝和春秋戰國時期哪個更早

8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春秋戰國早

春秋戰國時期(西元前770年-西元前221年)魏晉南北朝(220年—589年)望採納

9樓:娛樂解說課

春秋戰國更早。

朝代順序表如下:

夏朝:約西元前2023年-西元前2023年,共計:471年

商朝:西元前2023年-西元前2023年,共計:438年

周朝:西元前2023年-西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秦朝:西元前221-西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西楚:西元前206年-西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西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始祖(新太祖)高皇帝[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2023年,分為北宋(公元960-2023年)、南宋(公元1127-2023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2023年—2023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89年

明朝:公元1368-2023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36-2023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7年

春秋戰國時期、西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的耕作方式、耕作技術、耕作制度、水利灌溉分別是什麼

10樓:蜩墮朽枝

(1)鐵犁牛耕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出現並逐漸推廣

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時期:出現曲轅犁——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一直為後世沿用(2)耕作技術的進步

春秋戰國時期:壟作法

西漢時期:代田法 播種工具耬車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魏晉南北朝時期:耕耙技術 沿用至今

宋朝以後:經濟重心南移 江南稻麥輪作一年兩熟 有的地方一年三熟(3)灌溉技術的發展

水利工程——戰國時期:都江堰; 漢朝:漕渠、白渠、龍首渠灌溉工具——曹魏時期:翻車;唐朝時期:筒車;宋朝時期:水力高轉筒車;明清時期:風力水車。

11樓:匿名使用者

宋朝時期的耕作技術 1、塘浦圩田系統。古代太湖地區勞動人民在淺水沼澤,或河湖灘地取土築堤圍墾闢田,築堤取土之處,必然出現溝洫。 2、農具的使用。

宋代發明了踏犁和犁刀用於平整耕地。 3、修築海塘以防禦洪水災害...

2.明清朝的耕作技術 1、水利灌溉的發展,明清時期,出現風力水車。 2、耕作技術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風力水車。

3、農作物種類玉公尺和甘薯等高產作物引進和推廣,明代蠶桑和棉花種植面積普遍擴大,棉布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

比較魏晉南北朝與春秋戰國時期文學發展的異同

12樓:的人

1政治上:天下動亂,四分五裂,諸侯混亂;兼併戰爭與民族融合並存。 2經濟上:

戰爭破壞了社會生產力,但側面也推動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引起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革,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的提高。 3文化上:門派並立,各種思想並存,豐富了中華文化,科技進步思想活躍。

春秋戰國時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政治對文化的影響

13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的儒家法家道家成為此後帝王治國的三大思想,因沒有統一的國家,文化上呈現出百家爭鳴。南北朝時期文士尚清談,崇老莊,出現竹林七賢,魏晉風度,他們不問政事,崇敬自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觀和人格。

請將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與魏晉南北朝文化進行比較

14樓:匿名使用者

先破題:

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思潮不外就是諸子百家了,其中尤以儒,墨為顯.莊,名,法,陰陽紛紜.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思潮不外就是玄,道,佛,儒.

比較而言,有這樣幾個特點.

1,整體而言,這兩個時期的思潮,在中國思想史上都是激盪紛紜的典型.且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春秋戰國時的儒墨之爭,名實之辯等.魏晉南北朝時的佛道之辨析.

2,這兩個時期,又是思想融合的時期.如秦漢之融儒於法,或融陰陽於儒,成就了董仲舒的儒術獨尊的倡議.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玄學,更是佛道融合的典型,成就了獨特的中國佛學.

3,這兩個時期的思潮都成就了眾多著稱於後世的思想家,如孔丘,莊周,墨翟,韓非,公孫龍,鄒衍;僧肇,慧能,向秀,王弼等.

4,這兩個時期的思潮都基於動盪的社會時局.春秋戰國諸侯紛爭,戰國七雄更是戰端迭起,三代之禮失,學術下移,教育走向平民,各諸侯國也競相延士以壯名勢.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承漢末之亂像,各地方勢力逐鹿中原,雖有兩晉短暫的統一,但終究未能形成穩定的局勢,再加上佛學的傳播,在社會,文化等方面均是乙個動盪之世.

15樓:極速香香

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思潮不外就是諸子百家了,其中尤以儒,墨為顯.莊,名,法,陰陽紛紜.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思潮不外就是玄,道,佛,儒.

比較而言,有這樣幾個特點.

1,整體而言,這兩個時期的思潮,在中國思想史上都是激盪紛紜的典型.且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春秋戰國時的儒墨之爭,名實之辯等.魏晉南北朝時的佛道之辨析.

2,這兩個時期,又是思想融合的時期.如秦漢之融儒於法,或融陰陽於儒,成就了董仲舒的儒術獨尊的倡議.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玄學,更是佛道融合的典型,成就了獨特的中國佛學.

3,這兩個時期的思潮都成就了眾多著稱於後世的思想家,如孔丘,莊周,墨翟,韓非,公孫龍,鄒衍;僧肇,慧能,向秀,王弼等.

4,這兩個時期的思潮都基於動盪的社會時局.春秋戰國諸侯紛爭,戰國七雄更是戰端迭起,三代之禮失,學術下移,教育走向平民,各諸侯國也競相延士以壯名勢.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承漢末之亂像,各地方勢力逐鹿中原,雖有兩晉短暫的統一,但終究未能形成穩定的局勢,再加上佛學的傳播,在社會,文化等方面均是乙個動盪之世.

簡要分析我國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特點及發展趨勢,說說從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深刻的啟示。

魏晉南北朝有哪些暴君,在南北朝時期有名的暴君有哪些

劉聰 前漢 石虎 後趙 苻生 前秦 赫連勃勃 夏 劉義符,劉子業,劉昱 宋 蕭寶卷 齊 高洋 高洋 1 十六國 漢的劉聰 2 十六國 前涼的張天錫 3 十六國 後趙的石虎 4 十六國 前秦的苻生 5 南北朝 宋的劉駿 劉子業 劉彧 劉昱 6 南北朝 南齊的蕭寶卷 7 北齊的高洋 高演 高湛,高緯 8...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和北朝詩歌的風格流派,代表作家作品以及主

風格流派 1 建安,著重表現社會政治的內容,追求慷慨 剛健的風格。2 太康,內容上遠離現實,追求華美的形式。3 追求形式華美。代表作家作品以及主要思想內容 1 代表作家 曹氏父子 建安七子 孔融 陳琳 王粲 徐幹 阮瑀 應瑒 劉楨 代表作品 蒿裡行 洛神賦 悲憤詩 主要思想內容 一方面學習漢樂府民歌...

魏晉南北朝有哪些著名的文學家魏晉南北朝最著名的詩人有哪些?

魏晉南北朝文學開始於漢末建安年間,所以早期代表是建安七子 196 220 孔融 陳琳 王粲 徐幹 阮瑀 應瑒 劉楨 正始是魏齊王曹芳的年號 240 248 在文學史上習慣於正始文學泛指魏朝後期的文學.在文學史上,正始文學的主要代表是竹林七賢 240 249 嵇康 阮籍 山濤 向秀 劉伶 王戎 阮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