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如何在史記中融入自己的愛憎感情

2025-02-09 17:45:14 字數 2907 閱讀 2404

1樓:網友

這個很多了,在好些篇章裡都有體現。列舉幾個太史公比較喜歡的人物說明下:

項羽:描寫鉅鹿之戰,用了「九戰」,「大破之」這樣簡單的筆觸,來描述項羽戰鬥的勇猛,最後,太史公又用了「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從另乙個角度烘托出項羽的英雄氣概。 荊軻:

易水送別時,高漸離吟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有這種悲壯慘烈的氣氛。 魏公子無忌:戰國四君子,其他三人都是「某某君列傳」,唯獨魏公子是「某某公子列傳」,太史公很喜歡這個人物。

在「虛左迎候生」裡面,就用了「虛左」,「自迎」,「顏色愈和」,「色終不變」這些詞來表現魏公子禮賢下士的態度。 還有很多例子,不一一列舉了,《史記》不光是一部經典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很好的文學作品,就是因為司馬遷在描述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時候,把自己的愛憎感情融入其中了!!!

2樓:_手刺

用 太史公曰 這幾個字。

坦白點 太史公曰的很公平。

司馬遷在擇寫《史記》時,有無加入個人感情呢?

3樓:勵志小灰灰

肯定是加入個人感情的,不帶入私人感情就不會稱之為經典了,書中的事實只是司馬遷乙個人的觀點,真實的歷史究竟如何只有當事人才知道。

4樓:吃瓜小薑絲

我認為他的《史記》是很公正客觀的,但是作為寫手難免會有摻雜個人情感。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會不會摻雜個人情感?

5樓:聯古歡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肯定會參加一些個人感情的,畢竟文人墨客在書寫東西的時候,都會帶有一些自己的主觀感情在裡面,不然的話,下筆也是沒有趣味的。按照司馬公的史記來看,他應該是摻雜了個人情感在裡面,不然的話,怎麼把文章寫的如此精彩?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摻雜了很多個人感情在裡面,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也是要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讀。而且司馬遷是乙個嫉惡如仇的人,所以在實際中難免會有些言語比較激烈。但是這依然不妨礙史記成為一步經典作品,歷經千年而經久不衰。

如果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沒有摻雜一點個人感情,那我們讀的史記就是史官們的史書,了無趣味,因此史記也就不可能像今天一樣,流傳這麼廣了。所以對於文人墨客的作品來說,一定要有很強的個人色彩,不然的話很容易就被歷史的洪流所沖走。能夠留存下來的作品,都是很有特色的,獨一無二的。

綜上所述,司馬遷的個人經歷,在史記裡面有所體現,所以我覺得,司馬遷應該把他自己的感情也放在了實際裡面,不然的話,史記就是一本枯燥無味的史書,看起來並沒有什麼意思。司馬遷能夠讓史記成為一本經久不衰的作品,肯定是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放了進去,如果沒有一點個人感情的話,這部作品是不夠出彩的,我們大家也不會牢牢記住他。

6樓:豌豆

當然會摻雜個人的情感,人都是有情感的,在自己的作品裡肯定會夾雜著自己的看法,但是司馬遷是乙個有名的正直的人,我覺得他的作品不管怎樣都不會扭曲歷史,不然最後也不會因為正直觸怒了皇帝的底線被施以酷刑。

7樓:生活達人輝輝

我認為只要是人都很難做到百分之百的不摻雜個人感情,但是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所摻雜的個人感情很少,基本上為我們留下的是乙個真實地歷史。

8樓:軟糯說球

不光司馬遷寫《史記》,陳壽寫《三國志》,司馬光寫《資治通鑑》都會或多或少的夾帶一些主觀情感,這是不可避免地。他們寫的著作雖然有個人思想在其中,但是對於基本的事實描寫都是比較客觀的,並不算扭曲歷史。

9樓:歷史天天見

我覺得是有私人感情的,因為沒有人可以做到完全的公正。再說司馬遷寫的秦始皇,我覺得真的太暴虐了,感覺是在偷偷暗諷漢武帝一樣。

10樓:陌上茶蘼

我覺得會,雖然史學家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歷史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但是作為人其主觀意識是無法完全磨滅掉的,所以司馬遷在編寫《史記》的時候還是會摻雜個人的情感因素在裡面。

11樓:餘量不足

有摻雜個人情感的,他對於秦始皇的很多說法都在抹黑秦始皇,關於陳勝吳廣起義的理由也是有誤的。根據出土文獻,遲到不會死,只是會罰銀兩,但是在司馬遷的描述裡,陳勝吳廣起義是因為遲到會死,被壓迫太久。反正就是不喜歡他,也許那是胡亥和趙高的鍋,但是這些全被我秦始皇背鍋了。

12樓:王先森的水果派

我覺得每個史學家在寫史書中都或多或少的摻雜個人情感,但是這些情感都是較少的,是不會影響史書的客觀嚴謹真實,這是史學家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感的驅使的。

13樓:高旭個你

我覺得每個作者在創作自己的作品的時候,或多或少的都會參雜一些個人感情的,就連作者在創作時候的性情,喜怒哀樂都會影響到作品的質量,這個真的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人畢竟時有感情的動物。

司馬遷帶著愛與憎的強烈感情去著史,會不會影響歷史的真實性客觀性

14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1]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

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15樓:程式化的人生

如果你把故事講的跟真的一樣 沒有人反對那就是真實的。

16樓:有心人

他本身是個太監,能沒有個人色彩嗎?

司馬遷寫《史記》的小故事,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簡短的

1 取材方面的故事 司馬遷對蒐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 記事翔實,內容豐富。2 創作方面的故事 司馬遷子承父志,繼任太史令...

司馬遷在怎樣的情況下寫出《史記》

司馬遷 公元前145年 公元前90年 西漢史學家 思想家 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 今陝西韓城南芝川鎮 人。著有 史記 漢書 藝文志 著錄有 司馬遷賦 八篇 隋書 經籍志 有 司馬遷集 一卷。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

呂雉為什麼會被司馬遷計入《史記》帝王本紀中,她真的像影視劇裡一樣殘暴嗎

因為呂雉當時雖然是表面上漢王朝的皇后,但實際上卻掌握著帝王的權力,因此呂雉被司馬遷記入了史記的帝王本紀中,歷史上的呂雉雖然以殘忍著名,但是在她專權的一段時間裡 大漢朝是國強民富,社會和諧,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呂雉的殘暴並不是天性使然,她當初嫁給劉邦的時候,也並非是個心狠手辣的女人,所以她後來的殘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