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屈原與漁父,屈原和漁父的話怎麼理解?

2025-02-12 21:25:10 字數 3750 閱讀 4173

1樓:麻辣雞絲兒

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

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汩羅以死。

屈原和漁父的話怎麼理解?

2樓:生活達人木木

理解:

展現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

漁父是乙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屈原是作為漁父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屈原簡介: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乙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

楚辭漁父屈原的人生態度

3樓:小草井大

屈原的人生態度:明辨是非、高潔自奉、積極用世,乃至寧死不折、以身殉國。漁父的人生態度:

不問是非、明哲保身,渾水摸魚,乃至消極避世、隨遇而安。

漁父》是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優美的散文。開頭寫消液帶屈原,結尾寫漁父,都著墨不多而十分傳神;中間採用對話體,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於哲理性。

從文體的角度看,在楚辭中,唯有《漁父》篇、《卜居》篇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採用問答體,與後來的漢賦的寫法已比較接近。

屈原滄浪遇漁父古時,漢江有一支流流經沔陽,名曰滄浪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流放之時,遊經滄浪水,在拿蘆張溝處遇漁父問渡,頗為傷感,漁父唱了一首《滄浪歌》啟發屈原如何面對現實,傳為歷史佳話。

漁父》出自《楚辭》。全文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埋猛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

其中「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後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

4樓:開文玉山綾

屈原和漁父各自展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為人處事態度。

屈原熱愛祖國和人民,對理想和真理執著追求,高潔自奉,積極用世,乃至寧死不折、以身殉國。他的態度是積極的、明辨是非、高潔自奉、積極用世悄腔、乃至寧死不折、以身殉國。

而漁父則不問是非,只顧眼前現實,隨波逐流,混世度日。他的人生哲學是消極的,認為處世不必有為,只須隨波逐流,與世推移。隱運埋。

總的來說,屈原的態度是灶螞積極的,漁父的態度是消極的。兩人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漁父勸屈原應該怎樣處世

5樓:妙筆生花的芊芊

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

一、原文。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二、譯文。三、出處。

先秦·屈原《漁父》

6樓:不安逸的跳騷

全文:「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

解釋:水清的時候可以用來洗滌冠纓;水濁的時候就可以用來洗腳。

廣義:傳統上講世事清明時,可以出仕為民造福;世事混亂時,也不必過於清高自守,這是漁夫勸屈原的話,意思是當滄浪之水清的時候就洗我的冠發,滄浪之水濁的時候就洗我的腳,屈原寧死也不肯違背自己的原則,而漁夫勸屈原審時度勢,隨波逐流。

滄浪歌」正確解讀應該是「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語出《漢書新注》)」這也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另一種說法。

屈原認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而滄浪歌卻說:「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是「蓮出汙泥而不染」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說白者自白是不會被玷汙的,(屈原)你沒必要以死來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潔,(既然你無力改變「舉世皆濁」的世態)你應該豁然地面對這種世態。

7樓:福建玉兒

漁父是道家的一位隱者,看到屈原「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落魄,聽到屈原說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後,勸說屈原應該學習「聖人不凝滯於物」,要「與世推移」,並以反問句啟發屈原不要「深思高舉」,要「淈泥揚波」、吃糟喝酒,隨波逐流,走一條與世浮沉、遠害全身的自我保護的道路。

最後「莞爾而笑」,拍打著船槳離去,口中唱的《滄浪歌》更是詮釋出自己的出世道理「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不管世道清濁與否,皆可與世沉浮。

漁父 屈原 原文及翻譯

8樓:內蒙古恆學教育

漁父原文: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江邊騎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翻譯:漁父仰天大笑、吟唱,輕飄飄的江鷗在飛翔,寬闊的長江上吹灑滿江風雨。江邊騎馬奔波的當差的小官,現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過長江。

註釋:輕鷗舉:輕盈的鷗鳥飛起來。

漠漠:雲煙瀰漫。

漁父屈原原文及翻譯

9樓:match數學

《漁父》原文及翻譯如下: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譯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游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

您不是三閭大夫麼,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汙),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髒,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

為什麼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汙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裡,葬身在江魚腹中。怎麼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有誰知道屈原《漁父》的劇本?急用

全文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4323635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虎與刺蝟》的文言文的解釋文言文翻譯《虎與刺蝟》

虎與刺蝟 1 有一大蟲,欲向野中覓食,見一刺蝟仰臥,謂是肉臠 2 欲銜之。忽被蝟卷著鼻,驚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覺昏睡,刺蝟乃放鼻而走。大蟲忽起歡喜,走至橡樹下,低頭見橡鬥 3 乃側身語云 旦來遭 4 見賢尊 5 願郎君且避道!難點註解 1 本篇選自隋代侯白撰寫的笑話集 啟顏錄 2 臠 切...

文言文《矛與盾》的所有解釋《矛與盾》文言文的解釋

1 解釋詞義。來 鬻 賣,自。譽 誇耀。誇大 吾 我陷 穿透 刺穿的意思 或 有人 別的人 以 用2 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 一 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穿不透它。二 其人弗能應也 那人張口結舌,一句話也答不上來。3 讀了這則寓言後,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告誡人們說話 辦事要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