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太容易嗎
儒家說的「德」,指的是一種社會規範下,人們形成的一種行為自覺,這種自覺由於合符人們交際的最佳準則,所以就有一種「德」的高層次表述。說到底,這種「德」,是一種社會關係。
道家說的「德」,更多是講人秉受自然之性所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人的「本性」,他們講的更多是自然性的概念,跟儒家的社會性的概念不太一樣。
2樓:對教育的思考
儒家的德是一種社會法則,是人們的行為規範,是我們常說的道德。道家的德則是一種自然的規律,是不需要刻意為之的規則。由此可見,兩家學說的「德」是不相同的。
3樓:眾樂
道為天道,德為人德,天道為100%,人德分層次。
儒家的「德」與道家的「德」一樣嗎?為什麼?
4樓:曾經也是bobo頭
儒家所講的「德」與道家所講的「德」是不一樣的,儒家的「德」是道德,道家的「德」是自然。因為儒家和道家所闡述的理論有很多的不同,儒道所說的宇宙中至高的根源是不同的,儒家以天為最大,道家以道為最大。<>
儒家所講的「德」是要服從於天的,其宗旨是希望社會以道德倫理為基礎,來達到和諧平靜。儒家相信任何乙個人的成就都是三分靠自己,七分靠天意,同時認為如果乙個人的道德不夠,是無法做到德以配位的。而歷代的統治者也稱自己為天子,他們的地位是上天授予的。
儒家認為乙個人的道德是要由眾人和上天來評定的,認為乙個人的知和行是必須要統一起來的,並且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來體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儒家非常強調作為乙個人,必須要入世,而且是以人為中心來看待世間萬物。<>
道家所講的「德」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強調的是智慧的覺悟和慾望的解脫,來達到永恆的安寧。在道家看來,天就是與地一樣是屬於自然界的,而如果強調道德,反而是證明了「德」並不存在,道家認為一旦確立了「德」的標準,很多居心叵測的人就會用這個標準來粉飾自己,以此達到個人的目的。
道家認為真正的悟道,也就是「德」其實是不帶有目的的,是一種無心的想法和行為,就像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為了什麼,但是就是有那樣的一股力量在支撐著自己去做,即使這個過程非常的孤獨。道家認為萬物皆有靈,人與任何自然萬物都是沒有區別的,不以人為中心。<>
總而言之,儒家和道家都是我國的文化精粹,兩者都是需要人們對自身來進行反省和覺悟,追求的都是最終的美好和安寧。
5樓:國學閒扯之人
儒家的德與道家的德是一樣的,但與現在所理解的德,是不一樣的。現在所理解的德,本字為「惪」,即「心很直」,爽快、通達的意思。而儒家的德、道家的德,則是工具、規律、方法、目標、知識和實踐的結合體,是一種龐大的系統性的,有物質的有精神上的東西。
6樓:網友
根本就不是一樣的內容,是因為這兩種思想的主題以及內涵是完全不一樣的,主要的區別是出世入世這兩個問題,道家遵循的是自然規律,但是儒家思想比較注重的是以人為本。
7樓:巨集盛巨集盛
當然是不一樣的。因為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想,對於德的看法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意義完全不一樣。
8樓:你好甜甜圈呀呀
我覺得是不一樣的,儒家的德就是說要對皇上忠誠。而道德的德也就是說做人要有德行。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不同之處
9樓:奈運發
區別如下: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的文化,儒家倡導知識的獲取和品德的培養,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遵循規律的文化,道家遵循自然規律,提倡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是一種尊重自然,尊重規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無私奉獻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蘊含了慈悲和福報論,是一種無私奉獻的文化。
二、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儒家對於做人標準要求很高,共九點,仁是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禮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智同知是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
信指缺襪攜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恕是指寬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是指與人交往中的老實忠厚,孝是對父母的尊重,悌是對好或兄長的敬愛。
道家文化悟道法,淡泊名利,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萬物伏伏都有道而生,同時道也是存在於萬物之中的普遍法則,兩個互相矛盾的對立面以及對立面的相互轉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領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順應自然。
另外,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是利用了轉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爭也是爭。
佛家文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家文化中,因果輪迴觀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報,幹壞事便要嘗壞果,所以佛家倡導信徒慈悲為懷,多積善果。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論語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就是對儒家人生觀的最佳闡釋,人三十當立,該當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道家的順其自然觀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絕非簡單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規律就需要多思考觀察和學習,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佛家文化中有業報觀,講求對世間萬物都報以同等的慈悲,無私奉獻,超凡脫俗。
《道德經》中的「道」與「德」到底是什麼?
10樓:戀愛中的煩心事
道德經》中的「道」指的是世界萬物都是有規律的,隨著事物的發展,每個人的思想也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而自然界的萬物又是自發的一種狀態,並不是人為能夠控制的,所以老子也就會用「道」來進行總結。「德」則指的是某一種事物具有的特性,每一種事物包括人類都是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和個性,之所以有因為有這樣的差距,所以才存在著「德」。
道德經》的著作人是老子,其中的內容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大模組,道德經全文只有5000多字,但是卻非常深刻的講解了天地萬物的執行規律要求人們應該遵循相應的法則,這樣才能夠根據事物的發展去面對世界以及正確的看待自我。老子罩判在這篇文章當中主要提出了自己的倫理主張及自己的價值觀,就是德行的存在,也確定了人的大方向,要求人可以追求道,在追求到的情況下也提出了道和人的關係。所以後人看完道德經之後,就能夠體會到老子給到眾人的人生目標,能枯悶纖夠看看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有了目標才可以向前。
讀《道德經》是非常有意義的,你的首先是可以理解世間萬物的執行法則,因為老子的道德經當中也明確的說到了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則說於一切的物體最開始都是**於道,所以在看懂這一點之後,再面對一些重大問題以及抉擇的時候,也就不會僅僅的只看於眼前的利益,而是會去理解事物的本質。其次也會理解到為人處事的原則,因為老子在文章當中也明確的告訴人要少思寡慾,在思考的過程中儘可能的保持樸素自然的心態,這樣才能夠讓整個人的狀態保持住平衡,不會因為外界而變得氣憤和怨恨。
最後學習《道德經》是需沒仿要長期的堅持下去,這樣才能夠幫助自己認識到真實的世界,也能夠解決很多問題。
11樓:黎昕科普知識小屋
道指的是道教,而德指的是品德,其實這兩者本來都是存在於儒家學說裡面的,後來融合到一起去了。
12樓:路邊的風兒
德通得,意思是普通眾生貪得,是人生過程中的得失,道指的就是人生活中堅守的正義和道德底線。
道家思想中,老子與莊子的「德」,究竟指哪些方面?
13樓:教育專家小雅
品德。品德是指人品要好,德才兼備,為人要正直善良勇敢。對人要和善。
道家與儒家的矛盾
道家和儒家的關係是陰陽合抱,就像太極圖一樣,儒家主陽,道家主陰。個人認為兩者差別挺大的。應該用何種態度看世界呢?道家和儒家是兩種處世的學派,選擇什麼都沒有錯,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這取決於每個人不同的世界觀 人生觀和價值觀。你更傾向於哪種處世的方法就選擇什麼。比如像我,清心寡欲,一輩子只求平淡安...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是什麼意思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的意思是 上層執政者的道德品質就好比是風,平民百姓的道德品質就好比是草,當風吹到草上面的時候,草就回跟著風的方向倒。這句話出自 論語 顏淵篇 原文如下 孔子對曰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譯文 孔子回答道 你是乙個主...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意思是不要擔心職位不夠高,而應該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 不要以自己的收入不夠高而感到恥辱,而應該想想自己的學識夠不夠淵博。出自 東漢張衡 應問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白話文 君子不擔心職位不夠高,而應該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 不以自己的收入不夠高而感到恥辱,而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