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這就是馬克思
道家和儒家的關係是陰陽合抱,就像太極圖一樣,儒家主陽,道家主陰。個人認為兩者差別挺大的。
應該用何種態度看世界呢?道家和儒家是兩種處世的學派,選擇什麼都沒有錯,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這取決於每個人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你更傾向於哪種處世的方法就選擇什麼。
比如像我,清心寡欲,一輩子只求平淡安詳,所以我傾向於道家的出世態度。
當然,除了儒家和道家外還有很多中外的哲學思想,樓主不必拘泥於兩者之間。
2樓:明因妙音
聖賢教人,為隨順世間不同根機之人,契合其需要,才能幫助對方提公升,因此絕對沒有執著拘泥。眾生之選擇、應變,亦皆以契合自己根機、契合所處環境為準則,並無一定。
入世、出世,本來是一,並無矛盾。所謂矛盾者,由自己對兩種教育皆無真知,以致誤解、錯解聖賢教誨之故。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度生之事,乃世出世間一切聖賢一致示現。老子講「無為而無所不為」,可知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內心不執著作為的事相,行入世度人之事而內心清淨無染,老子說:不自矜,故有功。
這才能達到真正入世的目標。如道教基礎教學中的《太上感應篇》講:欲修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可見出世也要以世間之善作為基礎。
如果度人而內心常存自矜、憍慢,就是染汙心,這種入世則起不到幫助眾生的作用,不過是庸人乙個而已。《論語》中也有同樣的講解,樓主可以自己體味。
《菜根譚》中對此二者有一條精闢開示,今錄於下,希望能幫助樓主與有緣人認識入世與出世之關係:
【原文】完得心上之本來,方可言了心;盡得世間之常道,才堪論出世。
【大意】真心本來純淨純善,因為有煩惱惡業諸多障礙,而迷失了本來面目,只有把這些斷除,三業純善,完全與自性相應,才能說見到了真心,或者說了斷了妄心。人生在世,都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就要根據自己的身份,遵守五倫五常,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君仁臣忠,朋友有信,在各種角色中盡到自己的本分,才說得上修出世法。因為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善法是佛法的基礎,敦倫盡分就是覺而不迷;而不是不負責任、違背倫常大道,另外有乙個出世法。
3樓:匿名使用者
有一種說法是合成儒釋道三家為一體,就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了。其實三家發展下來經過不斷地演化發展,各取所長,都有部分的融合。
所以,經典的還是古人頭戴道冠,穿袈裟,踏儒屐。
南懷謹也說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所以,樓主也不要太拘泥於兩者的涇渭了。
國學大師都是集三家之大成,當然研習的順序我建議是,先儒,後道,再釋。
一家之言,如有偏頗,還請指正。
4樓:7點陽光
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
建議你還是學佛吧,這個問題贏刃而解!
儒釋道是華夏民族文化之根,學習要有個側重點。
為什麼要先學佛(正法)呢?因為要有正知見,要先去了解因緣果,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在些基礎之上,再去了解儒家道家的一些方面知識,
那你就不會執著。
未學淺知,供參考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點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點是?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派的哲學觀共同奠定了了中國哲學發展的基礎。從他們的基本思想來看,儒道兩家是兩種對立的兩大思想體系,其實在具體表象對立的背後,儒道兩家有著內在的聯絡,也正是這一共同點,它們才能最終決定中國哲學的基本走向。儒道之哲學觀與其美學觀是一體的,哲學上的溝通自然會在美...
法家,儒家的治國方法有什麼不同,道家 儒家 法家的思想主張有什麼不同?
儒家與法家的政治思想從其哲學基礎,人性觀念,平等思想,政治統治思想以及民本和戰爭思想等方面均表現出不同點。一 階級立場和哲學基礎 儒家思想代表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沒落的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提出的政治主張是不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的 法家思想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銳意改革,主張征戰,是符合當時的歷史潮...
道家老子和儒家孔子,誰更偉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本質上有什麼不同
這個題目有意思。就像是問白酒好喝還是黃酒好喝一樣,比較難以回答。為什內麼這麼 說呢?因容為,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都是中國人的心靈導師,他們所創立的學說,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強調積極進取,強調仁義道德,強調個人必須在集體和社會中,通過努力奮鬥,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