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st怡逸
xí wén】,古代用於徵召,曉諭的**公告或聲討、揭發罪行等的文書。現在也指戰鬥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
2樓:匿名使用者
檄文主要是指古代統治者或戰爭中某一方在戰前用來徵召、曉諭或聲討的一類軍事文書,通 過宣揚己方的正義,揭露對方的罪惡,達到搶佔道德先機、實施政治攻心、凝聚軍心士氣的效果。檄文是一種兼具實用性和文學性的特殊文體,從最初的軍事領域延伸到文學、歷史領域中,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種應用文體。
檄文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檄文指的是運用於徵召、司法、軍事等方面的**文書;狹義檄文,則是專指"振我威風,暴敵昏亂"的軍事文書。
3樓:網友
檄文是古代用於徵召,曉諭的**公告或聲討、揭發罪行等的文書。現在也指戰鬥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
4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叫檄文吧,一般是昭示天下的公告類文章,主要是聲討對方或揭露對方的罪行。
5樓:網友
檄文,有個歷史故事和這有關。
古文,請幫找一下中國古代發動戰爭前為了名正言順而釋出的討逆繳文,或者是什麼奉衣帶詔啥啥的文章。要文
6樓:且話尋常
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
駱賓王《討武檄文》
7樓:會有天利替我愛你
呃,比較著名的檄文應該是駱賓王的《討武曌檄》
古時為出征寫的文章叫什麼?
8樓:網友
古時為出征寫的文章叫什麼。這個有點熟悉,但是我忘了突然之間忘了應該叫什麼。
古時戰爭不斷,打仗之前都要寫討伐檄文,檄文的由來怎樣?
9樓:愛生氣的貓
檄文,最早是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一開始他只是日常行政事務的普通公文。
10樓:做最好的
檄文是到了三國以後,才開始慢慢演變成了軍事公文的。
11樓:麥苗在成長
檄文應該是由夏朝開始的,主要是為了在打仗時師出有名,獲得民眾的支援,同時也為了鼓舞軍心。
12樓:韓禹雪
檄文是指古代用於徵召,曉諭的**公告或聲討、揭發罪行等的文書。現在也指戰鬥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
13樓:情感導師賽文
應該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檄文就是為了聲討對方而寫的,就和誓言一樣的,可以讓自己的士兵更加有士氣。
14樓:筱雅的殤
從春秋時期就開始了,往後就成了戰爭時必不可少的一步。
15樓:時尚達人曉玉啊
檄文主要是為了書寫軍事重要的決定以及決策。
16樓:洛溪歸
檄文是從春秋時期開始有的,然後慢慢的發展成為了後來古時戰爭的討伐文。為後來的軍事戰爭尊定了資訊基礎。
17樓:永伴他梁
檄文是軍中文書的通稱,用以聲討敵人、宣示罪狀、徵召等。《漢書.卷八三.朱博傳》:「博口占檄文曰:『府告姑幕令丞,言賊發不得,有書。』
古代戰爭時,兩軍之間的公文信件來往,用乙個詞來表示叫什麼??
18樓:網友
對於通訊的雙方叫:互通訊息。
對於第三方叫:往來不斷。
在古代打仗是不是都要發剿文?
19樓:意外之去
古代打仗陸渣虛是要師出有名的梁燃。
這樣才能為自早燃己證名。
把自己說的正義一點,需要民眾的支援。
發剿文的是**對反叛軍發。
古代打仗 怎麼傳的軍令
20樓:網友
通過驛站傳遞。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資訊的國家之一。
簡單點說就是像接力賽那樣24小時的傳遞。如果書面說法就一般每隔20裡有乙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字樣,按規定要求每天300裡,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400裡、600裡,最快達800裡。傳遞緊急檔案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來表示情況緊急程度。
現在你應該很瞭解了 因為你遇到了我這個研究歷史的好同學。茹過這個你都還不能理解那我也沒辦法啦。呵呵。
21樓:紳士披掛館
有乙個詞叫:馳書報傳。
就是朝廷或者前線一方派人騎快馬依次傳遞。根據軍情的緊要程度來增加速度。有500里加急、800里加急等。
中途每隔一段距離有驛站可以休息、換人、換馬等。一直傳到對方決策人手裡為止。
22樓:冰之龍捲風
地圖早就有了。。。基本是靠人傳,驛站哪那麼容易搗毀啊,驛站都是設在後方,訊息由前方送往後方,那時候也沒有飛彈炸不過去,敵軍哪能進入後方啊?
23樓:網友
那個 可能乙個軍報會有幾路人一起發出。
而且 驛站在作戰後方 都是人比較多的地方 如果一戰都被破壞了 那這個仗還打他幹什麼。
24樓:摩羯昊
古代道路上一般都有驛站,古代30裡為一舍 差不多每乙個長度單位 都有士兵。
25樓:網友
你問的「軍令」應該是軍隊長官所釋出的命令而不是朝廷的命令吧?軍隊都用「戰鼓、號角、銅鑼」還有傳令兵!軍隊之間還用信鴿烽火等!
古代對戰場的稱呼有哪些?
26樓:無話當然不說
1.漢唐時期中國內部相對穩定,主要戰爭發生在西北地區,沙漠比率較高,所以引出「沙場」一詞表示戰場。多見於唐詩:
王昌齡【出塞二首】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王翰【涼州詞二首】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等等,例子很多。宋詞中也有。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這樣的例子。所以文學作品中的沙場使用頻率很高。
2.宋以後,對外戰爭中總是吃虧,當兵出征多半意味著客死他鄉,這期間又因為佛教的平民化等原因,開始有了帶著佛門味道的「修羅場」一詞,阿修羅是古印度神話中的主司戰爭的神,殘暴好殺,修羅場的意思是殺戮很重的地獄一般的可怕地方。提到戰爭多半會用修羅場來代替戰場。
這個詞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武力開始走下坡路的事實。
3.疆場 這個是全時代通用的。邊疆之地是戰爭高發區域,疆場一詞始終是常用來表示戰場的。
27樓:夢貝峰峰
古代對戰場的稱呼主要有:疆場、沙場、殺場,邊關、兩軍陣前。
古代打仗時士兵穿的盔甲是否管用,古代打仗士兵穿的盔甲是自己買的還是國家發的?
很有用。冷兵器時代弓箭大行其道,有皮甲就能有效的削弱弓箭的殺傷力,如果是鐵甲基本上對弓箭免疫。有盔甲的情況下被刀砍除非是砍在要害,一般是傷而不死或是能多挨幾刀,沒有盔甲被刀砍中就完了。槍矛一類的 基本上被刺中就完了,一般盔甲的防禦作用不大,除非是武將護心鏡那樣比較厚的地方能檔一下。我想 1.你所看到...
古代所說的糧草是指什麼古代打仗時候所說的糧草具體指什麼?
糧草指的是軍隊的後勤補給。古代行軍中,糧草其實不僅僅是糧食和草料,實際上還包括衣食 醫藥等諸多方面的軍隊必需用品。糧 就是軍隊吃的糧食,草 就是戰馬吃的草料,用時泛指後勤補給。要組織乙個戰鬥力強大的軍隊,後勤保障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古代用兵 一直強調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是指糧秣 草料等軍需物資 兵馬...
古代人打仗為什麼要舉那麼多旗子,古代打仗為何要舉那麼多的旗子,各有什麼作用?
首先我想先說一下這個問題,古代人打仗為什麼要舉那麼多的旗子?之所以他們會這樣我的觀點是這樣的。首先,如果是現在來說的話,乙個國旗對乙個國家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面旗,可以代表著乙個國家。這大概應該是他們會舉旗上戰場的原因,也是因為可以通過這些旗讓對方知道自己的來處,另外據我所知的話,在古代的戰爭中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