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夜狺文苑
上聯:淡泊明志心當健。
下聯:寧靜致遠德為先。
2樓:夜狺文苑
上聯:淡泊明志心當健。
下聯:寧靜致遠德為先。
非淡泊無以明志的下聯是什麼?
3樓:淺墨草萱繪人生
上聯:非淡泊無以明志。
下聯:故從容最能澄心。
對聯禁忌之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對聯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時出現詞義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複的字、詞。
合掌 即是上下聯內容重複,或上下聯各元素內容重複,出句和對句僅是文學形式上的詞性相對,其內容實為一物,不是相對,而是類同。
合掌」的原意是指上下聯風格一致、意思一致,上下聯看不出多少區別。但僅僅一兩個字詞意義雷同,那並不一定是合掌。
之所以會存在合掌這一說法,其目的是為了要使聯意更鮮明,表達的意思更寬廣,要做到上下聯儘量有所區別,但不是因為一兩個字詞的重疊,就視為大忌諱。對於一些特定場景的聯來說,是需要通過上下聯的重複強調,來突出其中深意的,如果把這些字詞替換掉,意思反而沒那麼鮮明,畢竟,對聯最重要的還是內容,不是形式。
絕不能就一兩字相同來確定是否合掌,而是要根據上下聯是否有不同的側重點或風格,來予以評定。寫聯時,就可以通過變化角度、變換風格、變化側重點等來避免合掌的出現。
不要讓所謂的合掌束縛了手腳和靈感,規矩一多了,畏首畏尾,反而寫不出好對聯來了。作聯時可以注意一下是否合掌,但千萬不要因為顧及它的存在,就啥都不敢寫了;或者寫來寫去,因為怕犯忌,只在乙個風花雪月內的小範圍裡轉圈,不敢跳出來,那才真是得不償失。
4樓:網友
上句】非淡泊無以明志。
下句】非寧靜無以致遠。
說明】這兩句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是寫於蜀漢建興十二年,是寫給垂髫時期的諸葛瞻的,此聯反映了諸葛亮對人生的思考,認為乙個人須恬淡寡欲方有明確的志向,須清靜才能達到深遠的目標。對現今的做人做事都有一定的影響。
5樓:老
問題:非淡泊無以明志的下聯是什麼?
上聯:非淡泊無以明志;
下聯:真和衷有能奮圖。
上聯已靜修身可明志下聯是什麼?
6樓:網友
上聯:以靜修身可明志。
下聯:憑空養效能怡情。
寧靜以明志 淡泊以致遠是誰的對聯
7樓:翁婕曠和怡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諸葛亮《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悔亮核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鍵純靜碧掘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希望。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這幅對聯講了什麼?
8樓:網友
不慕名利在平凡的生活中體會充實,追求思想上的覺悟。
9樓:筆有千秋業
這是諸葛亮的一句名言,有關這一句話的詳解如下: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但非諸葛亮的原創。
而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此聯反映的是諸葛亮對人生的哲理思考,認為乙個人須恬談寡慾方可有明確的志向,須寂寞清靜才能達到深遠的境界。語淺而意蘊深刻,充滿哲理。
寧靜以明志 淡泊以致遠是誰的對聯
10樓:嘙邈惥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諸葛亮《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希望。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出處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哪?
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 淮南子 主術訓 諸葛亮的 誡子書 也有引用。淮南子 主術訓 片段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 荊鵬書而望也。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含義是什麼?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 身心安寧恬靜,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釋義 淡泊 恬淡寡欲 寧靜 安寧恬靜 致 達到。造句 只要有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的心態,我們就能從容應對一切的挫折與困難。不是無志向,也不是無為,是有所不為!淡泊是為了明志,寧靜是為了致遠。所以這兩句...
大家認為孔明做到了淡泊明志嗎
什麼叫淡泊名利?名,這東西好像在古代都是後世才能看出來的東西 利,沒有利在那個時代就可能代表著死亡。淡泊名利關鍵是在淡泊而已,樓上的都在說 名利 可以說是沒有正面回答樓主的意思。孔明如果不淡泊名利,那麼白帝城託孤時後,他大可以費了劉禪自己當皇帝,或者來個幕後操縱,架空皇權,他做了麼?難道出仕就一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