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幽靜悲劇》有感,幽徑悲劇的讀後感

2025-03-14 07:50:25 字數 3714 閱讀 9786

1樓:網友

我讀了《幽徑悲劇》後感觸很深,許久都不能平息。人類就非得一定是萬物的統治者麼?人難道就不能與萬物和諧相處嗎?這樣的問題一直在我的腦海中盤旋著……

有過這樣的一則寓言:上帝曾對地球上的萬物進行民意測驗——假如重新創造一次世界,你們有什麼改進的意見,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生物都表示:請不要再創造出「人」這種可怕的東西。

是啊,為什麼呢?為什麼人要隨心所欲破壞美好的東西呢?為什麼要破壞萬物的家園呢?

據科學家們的推算,地球的年齡大約有四十六億年。早在人類誕生之時,家園已是鳥語花香,到處都有奇珍異獸,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後來人類闖進了這個世界……

從此,自然的和諧,生態的平衡都被打亂,人類主宰自然界,稱霸萬物,不少動物遭人類的毒手,弄的妻離舉掘搭子散,有的甚至滅絕,昔日的景象全然不見,原來一望見底的小河,散滑現在早已渾濁不堪;原來茂密的叢林,經過人類的砍伐都變成荒漠;原來一望無際的草地上,先後蓋起了一座座高樓大廈,頓時廢氣沖天,汙水下河,弄得「民心」惶惶。漸漸萬物對人類退避三舍,敬而遠之。

人類啊,是該反省自己的時候了,你雖然用雙手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 ,然而與此同時也用雙手在毀滅這個世界。你知道嗎?大地在哭泣,哭泣自己的子女在「互相殘殺」,哭泣人類是這般的無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同在一片土地上,同頂一片藍天,人類為什麼要如此絕情呢?人類的自作聰明和妄自尊大,其實都是在為自己釀造悲劇啊!設想一下,如果正拿沒有了動物,人類將會多麼的寂寞;如果沒有了樹木,世界將會失去生機,而人類的主宰有什麼意義呢?

人類啊,收手吧!不要再把美的事物毀掉了,一旦錯過了就會永遠的失去了,就像《幽徑悲劇》中的古藤那樣,它每年春天都為人間增添美麗,一旦被愚氓所毀掉,人間就少了一樣點綴的事物,這個明顯的例子難道還不足以喚醒人類的良知嗎?我想為自己的名利而不折手段傷害異類是我們人類的天性吧,可是沒有什麼是不能改變的,只要我們人類沒有自我膨脹感,就一定能找到在大自然中的正確位置,從而自我檢討,自我修正,自我督促,與動植物和諧相處,自然的幽徑悲劇就會成為永遠的過去時。

人類啊人類,就讓我們與萬物一起和諧共處吧!讓我們人類來開闢道路,讓萬物來點綴,修飾人間,共創生機勃勃的未來。

幽徑悲劇的讀後感

2樓:日麗鋒何

季老筆下的幽徑在燕園,臨後湖。每逢夏日,必定是季荷飄香,沁人心脾。幽徑很幽靜,人跡罕至,卻是靜美非常,令人心曠神怡。彷彿整個人都融合到了自然裡。

幽徑有一藤蘿,沒有另幾株長的位置討喜,沒人來欣賞。無棚無架,無人來看,孤傲孤單的暗自生長。正因他年事已高,長的又粗又壯,盤旋在樹幹之上,迴繞在樹枝之間。

年年開出經久不敗的紫葡萄似的花,藏在深深綠葉中,輕易不露面,像閨閣中羞澀的少女,點綴著綠葉濃碧,一串一串兒的,可謂是「綠肥紅瘦」。古藤無人鑑賞,倒也自得其樂,長的既婀娜又雄壯,比溫室弱花強得多。

古藤,一直沉默不求人賞的古藤,竟也被拉出來批判。他又怎麼知道「修正主義」,他向來不關心人類的事情,卻被平白的扣上了一頂大帽子。他自顧自的攀爬,開花,生長,不求人誇讚其美麗,只是要乙個靜靜的空間讓他生活罷了。

可就這樣都被異化了。幾株古藤彷彿礙著了那些愚氓的眼,非得拎出來,批鬥,肆意蹂躪。古藤不會說話,不會反擊,只會默默承受,而他們卻樂滋滋的批判無辜的古藤。

好在,幽徑的那株古藤因為他平淡中的平淡而被忽視了。只是比原來更加孤單,他的朋友都在十年浩劫裡被砍伐,逃過這一劫,季老正撫胸長嘆,古藤也就這樣死掉了。那時恰是初春,藤蘿初綻紫色小花,剛開始微笑迎接陽光,就這樣匆匆的被砍了。

再也不會有新的花開出來,藤蘿死了。美被毀滅了。悲劇開始張牙舞爪的露出他猙獰的面孔。

季老還未開始喜悅,就又要開始悲慟了。剛剛燃起的希望之火就這樣被無情的掐滅了,僅剩一縷孤煙,彷彿一聲不甘願的嘆息。那藤蘿成了枯乾的死枝,垂在半空,威風緩慢吹過,幽幽地搖晃著,好像隨時能伸出手來扼住來人的喉嚨,似怨恨又似悲鳴的控訴他的冤死!

總之,古藤死了。不論為什麼砍掉它。這不僅是幽徑悲劇,更是燕園悲劇,全人類的悲劇!

為一己私利而忽略大局,幻想著有朝一日可以征服自然卻來自於自然的人啊,多麼可悲荒唐!當人類以為自己已經征服了自然的時候,自然正在慨嘆著人類的可悲,而人,已經陷入了自己製造的悲劇中,像乙個小丑,卻無法自拔。

3樓:卟哉嬡耔璣

現在的人大多隻顧追名逐利,缺少對自然,對他人的關愛,冷漠,自私,無情。說明了國民素質的低下,國民素質還需要進一步的提高,要實行科教興國策略,提高國民思想文化素質和審美素質。

《幽徑悲劇》讀後感

4樓:匿名使用者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讀後感怎麼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乙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乙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

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絡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絡實際。

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絡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絡、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

《幽徑悲劇》初中讀後感

5樓:優點教育

國學大師季羨林寫過一篇文章,名為《幽徑悲劇》答渣。如果時隔十年再來重新品讀這篇文章,會發現這是多麼切合當下的社會生活現狀啊。

燕園中的幽徑,每天都有許多人來來去去地走過,但是心思細膩者,無幾。只注意前方的路,只看到前方的光芒四射,卻絲毫沒有感受到角落中渴望救助的呢喃。或許按照成功學的種種理論,這是目標,是堅持,做大事就該心無旁騖,一衝到底。

可事實是,這樣的人,雖然成了大事,但是沒有發現生活中美的眼睛,不懂山水,不懂花鳥,不懂放鬆。就如同古時的老夫子,我們姑且稱之為古代的「校長」吧,以嚴厲而聞名,戒尺教鞭樣樣齊全,打起來可真沒個輕重的,僵硬的面孔清芹悄,僵硬的話語,也難怪魯迅先生對這種封建教育十分批判。但是今天的校長們呢,個個都在相互比較,比誰更幽默,比誰更受學生歡迎,演講生動精彩,舉的事例讓人或感動,或震驚,或憤怒,或大笑。

這說明什麼?說明現在的'人們和以往不同,我們開始慢慢注重心靈和情感方面的教育或體驗,不再一味地追求經濟發展而導致整個社會毫無生氣。

季老細膩,他聽到了古藤的呼救和哭泣。而在我看來,北大至少還是個文人集萃的地方,也會有人注意到這棵古藤,若是換了現在,在公路邊,公園裡,如此喧鬧的地方,就更少有人會注意甚至為它悲傷了,這難道不也是「悲劇」的其中之一嗎?

我們一家昨天去公園散步,看到一群年輕媽媽在為她們的女兒摘花,那些開得正豔的月季,就這麼被拔了起來,被呆在了本不該是它們首仿呆的地方。母親在我身邊哀怨地說道:「可惜了這麼漂亮的花兒。

說完便別過頭去,不願再看。這時,我對母親竟有一種特別的敬意了,也許自小就在深閨中的母親,對這些東西特別敏感吧。

我盼望著有一天,季老說的「十字架」會交給我們每個人來揹負。這是一種社會對於自然的愧感。

莎士比亞悲劇集或喜劇集的讀後感,莎士比亞悲劇集與莎士比亞喜劇集的主要內容

莎士比亞是古往今來最 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創作對英國乃至全世界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作品幾乎被翻譯成世界各種文字 各種新版本和譯本層出不窮且歷久彌新。此外,莎士比亞的語言已滲入英語國家人們的日常用語中,並且決定了他們對詩的認識。莎士比亞的許多傑作,四個多世紀以來,既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顯示...

巜父母課堂》的悲劇源自溺愛的讀後感怎樣寫

現代社會中孩子在一個家庭中是寶貝,重中之重,但怎樣才能將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養得更加出色呢?我覺得應在培養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不斷改變和修正自己的錯誤,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與孩子一起進步,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做到言傳身教。首先,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保留良好的生活習慣,應改善自我的心智,不要過...

觀《正義的溫暖》有感讀後感,讀《中華之劍》有感 求讀後感

本書被譽為是二戰後 倫理學 政治哲學領域中最重要的理論著作 正義論 讀後感 本書涉及法學 倫理學 政治學 社會學 經濟學諸領域,對正義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以 無知之幕 和 原初狀態 的理論預設為前提,提出了 作為公平的正義理論,並論述了正義分配的平等自由原則和機會公平與差別原則。也是自由主義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