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潛川如斯
根漏芹據修行侍知的法門各有不同。
道教是修身養性,與天同壽,長生不老;
佛教老搜消是明心見性,解脫生死,超越輪迴;
儒家是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行的目的
2樓:戶如樂
乙個修行人,必須搞明白,自己為什麼修行?修行的目標明確與否,合理與否,適當與否,直接影響我們修行的方向,路線,信心。否則,很可能差之毫釐 ,失之千里。
就佛教來說,我們知道原始佛教、南傳佛教多半強調修行是為了離苦,解脫,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斷貪瞋痴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出離輪迴。而大乘佛教中,有的門派強調修行的目標是往生極樂世界,有的門派則強調修行的目標是破迷開悟,見性成佛,不僅僅要自度,還要發大誓願,普度眾生。
儒家告訴我們,天地之間人為貴,人與禽獸的區別在於人有良知良能,有仁義禮智信,而禽獸卻沒有。修行的意義就在存養我們的良知良能,讓自己活得更象個人。人有不同的層次,有小人,有士君子,有賢人,哲人,聖人。
人應該不斷攀登,不斷向上。即使這一生達不到最高,也要心嚮往之。所以儒家的老師說:
士希賢,賢希哲,哲希聖,聖希天。修行的最終目標是達到天人合一。
儒家不說離苦,不說解脫,他們教人尋「孔顏樂處」。孔子顏回樂什麼?樂道。
儒家也不說成佛度眾生,但教人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教人修己安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參贊天地之化育。
總之,修行是為了提公升自己,為了改變命運,為了讓自己成為乙個有道徳有智慧的人,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走向幸福,快樂,走向自在圓滿。
除了利益自己,我們的修行也必須給家庭給社會乃至給世界帶來正向的影響,帶來和平。這樣的修行方向才算正確。因為萬物同體,我們是家庭的一分子,社會的一分子,地球眾生的一分子,所以我們必須對家庭、對社會、對地球承擔應盡的責任。
我們應該成為乙個合格的宇宙公民。
修行有了目標有什麼好處
3樓:戶如樂
我們身為乙個有情眾生,我們來到人世間,我們的目的不是追求很多很多的財富,也不是追求很高很高的地位,或者成就種種的權勢來受到別人的讚歎,這種身外之物都不是我們追求的。我們的目的只有乙個,那就是我們希望生命能夠離苦得樂,我希望我們在未來的生命當中,能夠永遠離開痛苦、而成就種種的安樂,所以我們才修學佛法的。
這個離苦得樂的宗旨,在大乘佛法的修學,有兩個重點要把握得住:第乙個是云何應住,第二個是云何降伏其心。
首先在大乘佛法當中,你要找到乙個安住處,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內心的安住簡單的講就是以淨土的功德為住,或者說以四十八願為住,我們要相信四十八願的功德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我們相信四十八願的功德在我們未來的生命當中一定可以成就,你的心就住在這個目標當中,以這個當做你生命的目標。
有了目標有什麼好處呢?
第乙個、能夠確認你整個修學的方向,我們以四十八願為住的時候,我們就不再去做一些沒有碰猛必要的──時間的浪費、修賣舉學的摸索,我們能夠集中心力一門深入,這樣子能夠在短暫的生命當中,成就廣大的功德,因為你生命當中有乙個方向;
第二個、你有目標以後,你能夠產生一種修學的動力。我們過去心中沒有四十八願,所以我們拜佛、唸佛的時候沒有力量,沒有那種心靈的意樂放進去,所以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當我們心中有了四十八願的目標、有遠景的時候,我們在拜佛、唸佛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產生乙個強大的意樂,這個就笑配橋是產生目標的好處。
當有了目標以後,我們應該怎麼去降伏其心?
就是這整個過程當中,蕅益大師講以戒定慧為助行,以憶佛唸佛為正行。這整個調伏的過程當中,重點就是讓自己保持生命的進步,就好像我們今天到臺北去,你一定要有乙個明確的目標,你要到**去?
第二個、你整個前進的過程當中,你那個方向盤要不斷的調整,讓你自己的生命往這個目標不斷的不斷的邁進,讓我們跟娑婆世界的因緣慢慢的淡薄,跟極樂世界的功德慢慢的接近,這個就是一種調伏的功夫。
作為修行者,應該用什麼心態看待目標?
4樓:惜含青
世界由三大基本因素組成,慣性,概率以及無人格神。慣性演化成命理學,概率則讓一切有了不同的可能。而無人格神則有點像柏拉圖所說的製造了萬物的影子,提供了各種規律和物質。
我個人一直用這套理論來解釋我所見到的一切,那麼現在也採用此理論來幫你答疑。你按照驅利的慣性一直往某乙個方向走,同時設立的小目標給了你加速度,那麼突然前面來了乙個障礙物,阻擋了你的去路。假設你的速度足夠大,那麼很顯然撞死。
這個可以用來解釋自殺現象。很顯然你不是這種情況,而是被這個困難撞矇蔽了,想要跨過沖破這個障礙物。但是你藉助的外力乘以時間的慣性<障礙物的力量和時間,那麼會導致你迷茫,以為這個方向不行,我們常說的給自己設限。
但是人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會迷茫是不是方向不對啊,假設周圍的人比你還不濟,他們給你的外力就是一種反方向的。假設他們比你牛,那麼會給你乙個正面的外力。 你可以選擇自己製造外力,例如宗教就是這樣,也可以用他人的故事給你正向的外力。
用來突破這個困境,當然如果你要改掉驅利的慣性,嗯,那是可以出家了。
5樓:心存養性心
佛法的空,並不是平常說的虛幻的意思,而是真空妙有,可以這麼理解,比如人的眼睛出了問題,看到了幻象,既不能說是真的,因為這幻象確實不存在,也不能說是假的,因為確確實實看到了。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根性,遇到不同的問題,也就有了各種各樣的法。佛法不會用一句色即是空就把所有眾生打發了,而是教導眾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解決實際問題。
所以第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吧。關於目標,不是人不想要目標目標就不存在了,就算乙個人天天無所事事打手槍,內心深處也是有個減輕壓力的目標吧?佛法關於目標的態度依然是鼓勵根據自己的自身情況實事求是,比如阿難尊者當初就是覺得世尊顏值很高而跟隨世尊學習佛法的,他可沒有一開始就發下驚天動地的大願。
坦誠面對自己現階段的真實需求,目標只是需求的具現,失去目標的人通常不是真的沒有目標,而是不肯坦誠面對自己,從而用虛度光陰的方式來緩解壓力。
修行人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6樓:天堂降臨媐饞柄
星雲大師—百年佛緣系列。
苦、集、滅、道,是佛教的根本佛法。
為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徵悟,發現宇宙人生世間、出世間真理後,而對世間廣為宣說的佛法。
但是我們佛教徒就是。
不肯知苦、斷集,不肯證滅、修道,只想求佛,只想別人給我,自己不肯用功,所以苦、集、滅、道的義理還是在藏經裡面,不能深入到家庭,深入到每個人心。
假如能明瞭,從原始佛教的苦、集、滅、道,進而發起大乘的「四弘誓願」,因為苦,知苦,我們要「眾生無邊誓願度」;
因為集,斷集,我們要「煩惱無盡誓願斷」;
因為要修道,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
因為要滅證,所以「佛道無上誓願成」,就能完成修道的層次。
如何修行才能成就最高遠的目標
7樓:8萬4千法門
我們用功,功夫用哪?用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去練什麼?練不分別、不執著。清清楚楚、明明瞭了,不起分別、執著,這就是權教菩薩,這大乘開始修的。
修行標準就在經題上,聲聞、緣覺修清淨心,權教菩薩;別教的三賢修平等心,大悟,不是徹悟;後頭那個覺是徹悟。「清淨、平等、覺」,覺是徹悟,覺是法身菩薩,也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標準在經題上。我修行功夫得力不得力,把這個標準擺出來對照一下,我心清淨程度多少?
今年是不是比去年清淨,這個月是不是比上個月清淨。要常常檢點,檢查自己的功夫得不得力,得力,歡喜;不得力的時候,那得想方法。方法是什麼?
方法就是戒律,這個戒律不是一般的戒律。一般的戒律那是接引眾生的。
我早年學佛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重不重要?形式也重要,形式是表演給外面人看的。
好像是舞臺演劇,不是為自己,是為聽眾。這個用意很深,為一切眾生做影響眾,做乙個好榜樣,是這個意思。實質是什麼?
實質是個人自己真功夫,這個重要。確確實實心地清淨了,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了,這是真功夫。
我們用唸佛這個方法修禪定,就叫「唸佛三昧」;如果你是念《華嚴經》修禪定,就叫「華嚴三昧」。名稱不一樣,就是方法不相同,得的結果是相同的。「三昧」是沒有兩樣的,完全相同,這個重要。
自《2014大經科注》第248集。
8樓:aaa**王
標準就是···
修行好壞不在唸了多少佛,多少經,就看你的執著心放下沒有!
執著心沒有了,羅漢層次!
執著心、分別心沒有了,菩薩層次!
執著心、分別心、妄念沒有了,成佛了。
9樓:有水酵素
立願立志並要學好因果學,
如何修行才能成就最高遠的目標
10樓:蠻小夜
騰訊佛學:您剛才前面主要介紹了般若的見和行的部分,那麼後面介紹了四種密續;那在密續和般若的見行之間,是一種什茄缺麼樣的關係?
夏壩仁波切:這個裡邊可以說是有共同的,也有不共的部分。打個比方說,單獨依靠般若的見行要成佛的話,也可以的,只不過需要的時間長一些。
如果通過般若的見行的修行,達到了資糧道和加行道,在得到了加行道暖位以後,再轉向密法的話,可以即身成佛。這個過程大概是這樣的,我現在給你簡單地解釋一下這個《菩提道次第》能夠做到的是什麼,這就知道了所謂的資糧道和加行道。因為大乘的道跟小乘道一樣,它實際上分成為五個道,資糧位、加行位、見位、修位、無學位,或者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樣的五個部分。
這五個部分把它分成為三類:乙個就是佛;再乙個就是聖菩薩,聖菩薩有兩個道,見道和修道就是聖菩薩的道;再乙個就是凡夫菩薩,資糧道、加行道。就三個:
凡夫、聖、佛,就是這樣的凡夫、聖者、佛三個部分。其實《菩提道次第》的整個內容,是從沒有入道至入飢納衡道,到最後成佛為止,涵蓋著一切整個修行的次第。那麼其中「未入道」,那還沒有入佛門,或者還沒有入道,就開始修《菩提道次第》了,這個聽起來匪夷所思啊。
那的確是這樣的。其實《菩提道次第》並不是說要入了佛門之後才修的,而是在對佛門感興趣開始就要修的乙個問題。這事很奇怪吧?
為什麼這麼說?你看,《菩提道次第》的整個修行的內容有十個所緣,其中第乙個所緣、第二個所緣的修行階段,還沒有入佛門吶,到了第三個所緣的修行的時候,才正式入佛門。
夏壩仁波切:不不不,信位還談不上。還沒有入佛門哪!
信位是什麼?那是資糧道,才開始談信位。還沒有吶,就是入了佛門而已。
到了生起中士道的、也就是第五個所緣的時候,才真正地入了出世間法的門。到了任運生起菩提心、也就是第六個所緣修行圓滿成就了、第七個修行圓滿成就的時候,才真正地變成了你剛才所說的《華嚴》裡面所說的信位,或者信解地,其他地方叫信解地,也就是資糧道,剛開始到了資糧道,是這樣的。那六波羅蜜的修行,實際上就是,在資糧道當中到了《菩提道次第》裡邊的止觀雙運的時候,才入了加行道。
為什麼?生起止觀雙運,以空性為所緣而修行,生起這樣的止觀雙運的三摩地爛做的那一剎那,就是你入了加行道的暖位的開始。
佛教修行者請進佛教界達人請進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自誓皈依,並不能稱為獨覺,獨覺乃是依十二因緣自己覺悟功成解脫的修行者.如法恭敬的自誓皈依,是佛 佛教的宗派不需要單獨皈依,只是法門不同而已,唯一修密宗需皈依上師.沒有皈依上師,而修密宗,為不如法,有盜法慢法之過.淨土念佛,最好專修,雜修的話,效果並不好,不能至誠專一,信...
如何修行淨土??修行淨土的方法,日常如何修行淨土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施主妄想,往生淨土,難道不是執著嗎?學佛是讓我們放下,不是執著往生在那裡。天堂 地獄 自心不染貪嗔痴,都是個好去處 呵呵 等您開悟後 什麼都明白了 開悟是需要順其自然的 不開悟的人 除非心志堅定 否則怎麼回答你 你也只是暫時的解除疑惑 而不是一心修行 如何修行淨土?修行淨土的...
終極裡的人物?終極筆記裡的終極是什麼
終極筆記裡的終極是什麼 所謂的終極,可能就是無限種可能。終極筆記 中的它是誰?剛看完終極筆記,我覺得 它 不是乙個人,它 是所有對長生有貪念的人。所以 它 才無處不在,無所不曉。配行它 就是人們心攔賣困中對長生的慾望。以上想法都是個人觀簡念點,不喜勿噴 終極筆記 中的它是誰?代表的是張家人,它 的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