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下面有補充回答
這個觀念是我們北大中文系的教授陳平原、黃子平和錢理群提出來的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概念是為了彌補過去對現當代文學史認識的不足
第乙個方面:陳平原老師在課上給我們講過:現代文學都是從五四新文學說起的,但實際上在此之前的晚清的文界革命、**界革命、詩界革命以及晚清的譴責**都是與五四新文學一脈相承的,但由於人們一般的認識都把二者隔開來,使得現代文學不關注他,古代文學更不關注它。
另外,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界限也是按照政治上的分期進行的,但實際上革命文學和解放前的左翼文學也是一脈相承的,這樣就不好進行研究
因此提出這一概念就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作為乙個整體來研究,將近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加以打通,是新的文學史分期方法
第二個方面:中國文學在二十世紀充分吸收西方文學的理念和創作方法,中國在文學上開始覺醒,因此通過這個概念的提出可以更好地將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鏈結起來,把文學的現代化作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主題,這個主題中又包含了中國文學的世界化
錢理群曾說:「世界文學中的中國文學」,這個概念也是逐漸形成的。原來我們的視野也是比較窄的,所謂「東、西方文化的撞擊」,其實心目中就是中國文化和歐美文化。
後來考慮到與中國近似的情況,比如印度、日本、東南亞,還有非洲,最後,拉美文學也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他們的「文學**」近年介紹了不少,我們才發現它們的文學也是都在上世紀末八十到九十年代發生了突變的。反過來看歐美文學,也是在同一時期產生了對自身傳統的反叛,這些反叛明顯地從非洲黑人文化,從東方文化汲取了靈感。這就形成了「世界文學」
陳平原說過:我研究五四時期的文學,發現東、西方文化的撞擊是乙個大問題,很多現象都是從這裡發生的。一系列的爭論,比如「中體西用」啦,「夷夏之說」啦,「本位文化論」啦,「民族形式」啦,總是離不開一條主線,即怎樣協調外來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矛盾。
於是我就追溯中國人自覺地學習外來文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一開始是追溯到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但是後來發現從學習「船堅炮利」轉到學習政治經濟法律再到學習文學藝術,是乙個漫長的歷程,是到了戊戌變法以後,才開始全面介紹文化藝術。以前雖然承認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是畢竟「道德文章冠全球」。
這時候才發現文學上也有許多可以學習的東西,文學觀念開始轉變。五四時期的許多問題,比如國民性批判,白話文運動,詩體解放,話劇的輸入,等等,其實都是從戊戌之後開始的,儘管到五四才徹底、不妥協地掀起高潮,但是視窗是從那時開啟的。而且,在這樣的文化大撞擊中對民族文化重新檢討重新鑄造,使傳統文學產生一種「蛻變」,這樣的程序一直延續到現在,貫穿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
當然達到這樣的認識是我們反覆討論之後才有的。開始只是感到研究範圍需要擴大,慢慢上公升到一些新的概念,最後有可能上公升到理論的模式。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是從古代中國文學向現代中國文學轉變、過渡並最終完成的乙個程序。我覺得古代中國文學是純粹的中國文學,將來外來文化被我們很好的吸收、消化、積澱下來,變成我們自己的有機成分了,也可能又出現純粹的中國文學,夾在這中間的始終有一點「不中不西」的味道。
下面是他們的介紹
錢理群,男,2023年生於四川重慶,祖籍浙江杭州。2023年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研究生,師從王瑤、嚴家炎先生攻讀現代文學,2023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現已退休。
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 關注「文學史的研究與寫作」, 於2023年與黃子平、陳平原共同提出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概念,成文《論「20世紀中國文學》,引起了學術界的強烈反響。與吳福輝、溫儒敏合作撰寫了文學史專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2023年被國家教委選定為大學現代文學史課程的教材。
另有《心靈的探尋》、《周作人傳》、《周作人論》、《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的東移》、《大小舞台之間――曹禺戲劇新論》、《繪圖本中國文學史》、《精神的煉獄――中國現代文學從「五四」到抗戰的歷程》、《名作重讀》、《世紀末的沉思》、《壓在心上的墳》、《1948:天地玄黃》等多種著述出版。 陳平原,2023年生於廣東潮州。
20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留系任教。現任北大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英國倫敦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從事研究或教學。
近年關注的課題包括20世紀中國文學、中國**與中國散文、現代中國學術、影象研究等。 曾被國家教委和***學位委員會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全國高校
一、二、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著作獎(1995、1998、2002),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集體,1999),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集體,2001),首屆全國比較文學優秀著作一等獎(1990),首屆王瑤學術獎優秀**一等獎(2002)等。 先後出版《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中國**敘事模式的轉變》、《二十世紀中國**史》(第一卷)、《千古文人俠客夢》、《**史:理論與實踐》、《陳平原**史論集》、《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老北大的故事》、《中華文化通志・散文**志》、《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中國大學十講》、《觸控歷史與進入五四》等著作三十餘種。
另外,出於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23年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23年起主編學術集刊《現代中國》。 黃子平,2023年生於廣東梅縣。獲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碩士學位。
曾任北京大學出版社文史編輯和中文系講師,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芝加哥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芝加哥心理研究所和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作過訪問研究。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沉思的老樹的精靈》、《文學的意思》、《倖存者的文學》、《革命・歷史・**》、《邊緣閱讀》等。
這三個人合寫了一本書《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
一、緣起
二、世界眼光
三、民族意識
四、文化角度
五、藝術思維
六、方法
黃子平:《再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陳平原老師的文集:
補充回答:
都寫了這麼多了,還要具體,建議您找一找黃子平在多年前寫的那篇《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那篇文章我讀過,就是在《三人談》裡一併印出來的
文章寫的非常漂亮,可謂文采飛揚
2樓:匿名使用者
總結過去,放眼未來,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現代性特徵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3樓:南城孤雁
表現在外發性和後發性:中國文學
思潮從西方引進, 二者之間存在著時間差; 中國文學受到多種世界文學思潮的影響, 具有複合性。在接受過程中, 中國文學出現了對外來文學思潮的誤讀, 主要是對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誤讀。由於中國現代性與現代民族國家的
衝突, 導致文學思潮演變的倒序和反覆, 如五四啟蒙主義被新古典主義取代以及新時期啟蒙主義的復興; 也導致中國反現代性文學思潮的薄弱、滯後, 而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始終沒有成為主潮。
曹禺劇作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意義
4樓:匿名使用者
說明了當時水平不如我們,但20年前它在中國文學史的地位是很高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哦,戲劇啊,就是這樣好看,啊,戲劇,這就是戲劇,激動啊,戰抖啊,這就叫戲劇?哦,見識了,見識了!---就這作用和意義。
6樓:匿名使用者
狂人日記在當時有什麼意義
7樓:yzwb我愛我家
1、文學意義
《狂人日記》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它奠定了中國現代**(文學)創作的基礎;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國現代啟蒙主義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思想史。
2、社會意義
《狂人日記》發表於「五四」前夕,在這以前,黑暗勢力陳陳相因地壓在人們頭上,一切都已經習慣,一切都視為當然,魯迅有意刻畫這個「**狂」患者,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地存在著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社會的歷史做出驚心動魄的概括。這篇前所未有徹底精神的**的發表,吹響了向封建社會進軍的第一聲號角。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乙個短篇白話日記體**,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寫於2023年4月。該文首發於2023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1]
**通過被**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關於中國近代文學史中國文學史外國文學史的學習問題
其實也不難,1,用時間來劃分,每個朝代列出來 2,每個朝代的某一時期,盛行 什麼,列出來。外國的可以以國家分類,以文學型別分類。一順下來,你就會得心應手。這裡把書讀薄的方法。有了這個框架就可以讀厚他了。就如你的身上的每乙個器官,管理的是什麼功能,你還會亂嗎?方法也很實在,不知道你會不會思維導圖,會的...
如何評價曹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一部中國文學史,可以說的星光燦爛,在這些閃耀著迷人光輝的名單中,曹植絕對是站在前排的。比鍾嶸在 詩品 中就把曹植列為上品,把他的哥哥魏文帝曹丕列於中品,把他的父親魏武帝曹操列於下品,這樣的排名雖是一家之言,也足見曹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中國現代文學大家郭沫若認為 認真說,曹子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一...
二十世紀對世界影響最深的十位中國人
美國學者麥可.哈特在其所著的 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 人 一書中,分別給他細心挑選的一百個人物評功論過,排名定位,而且強調,這是一部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冊 不是一部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冊。入選該書的炎黃子孫共有八人,他們是 孔子 名列第五 哈特的評語是 孔子學說只強調個人的責任而不是個人的權利。根據以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