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說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全詩及意思

2021-03-06 11:42:42 字數 5981 閱讀 5371

1樓:vampire丷

古人非常重視清明節,因為清明來了,天氣變暖,氣候濕潤,雨水增多,萬物復甦,大地充滿活力,是春耕播種的好季節。

然而,每年清明節前後,在江南和中國南方,經常有持續的細雨。因此,唐代有一首杜牧的「清明」詩說:「清明雨連綿,行人想在路上打傷自己的靈魂。

」也就是說,清明是下毛毛雨的季節。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祖先,掃墓。路上所有的行人都很悲傷,好像失去了靈魂。

清明 唐代文學家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白話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2樓:課文你來說

古人很重視清明這個節氣,因為一到清明,天氣回暖,氣候濕潤,雨水增多,萬物復甦,大地一片生機勃勃,正是春耕播種的好季節。可是,每年清明節前後,在中國江南、華南一帶,經常籠罩著連綿細雨。因此,有唐朝杜牧《清明》詩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意思是說,清明正是細雨紛飛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去祭祖掃墓,路上來往的行人個個都非常惆悵、悲傷,好像失去魂魄的樣子。

3樓:約旦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漫漫哀思,悠悠傷懷,在這淒冷的節日裡,迷惘的思緒如縷縷涼風吹拂到杏花村外。

酒家的店後,定是一片荒涼的墳墓,那裡屹立著民族的魂魄。縹緲如煙的細雨,為這淒清的節日披上一層傷感而又銷魂的挽衣。 思緒紛飛,抵達汨羅江畔不朽的堤岸,聽屈大夫低沉地哀嘆: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而猶不悔!」世態炎涼,統治黑暗,汙濁的現實中容不下屈原挺直的身軀,只有汨羅江滔滔巨浪才能讀懂屈大夫千瘡百孔的心靈。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人們用端午節祭奠屈原,然而在這清明落寞的節日裡,又有誰去聽聽屈原跳動的心?

滔滔江水,咆哮的不是豪邁,不是激情,是悲壯,是哀慟,是為屈原,一代民族魂魄逝去而奏響的輓歌。端午佳節,喜慶不是人們的過錯。汨羅江畔,龍舟拂水而過,人們的吶喊與助威卻與屈原投江的蒼涼悲壯形成強烈的反差。

喜慶不屬於屈原,只有這清明的蕭瑟才足以撫慰逝去的靈魂。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弓兮射天狼。」青衫白衣,這是清明的裝束,是忠貞的色彩。

沒有春節的聲聲爆竹,沒有中秋的朗朗明月,也沒有元宵佳節的張燈結綵。清明這個特殊的節日裡,有的是燃灰,是香薰,是淚水,是面對深邃蒼穹最真摯、最誠懇的緬懷和祈禱。 清明,屬於精忠報國的岳飛,屬於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屬於赤血丹心的文天祥--八百里路,開拓與進取是不盡的動力;三十功名,國家與民族是不滅的情懷。

收回思緒,站在列祖列宗的墓前,我為中華民族的脊梁燒一柱香。清明節,你們就是不朽的忠魂!

4樓:艾歐尼亞丶文創

你不知道的常識!為什麼古人要說「清明時節雨紛紛」呢?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清明節一般都會下雨,但是現在天氣不大對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全詩及意思

6樓:敲黑板劃重點

全詩:清明杜牧/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歷代有踏青掃墓垢風俗。

紛紛:形容多。斷魂:

神情淒迷,煩悶不樂。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受本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釋義: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淒涼。向人詢問酒家**有,牧童遠遠地指了指杏花村。

簡析: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

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徵(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 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遊春。

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便淒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

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

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物件。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乙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

詩到這裡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7樓:百里清竹藺癸

清明時節雨紛紛全詩的意思如下: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清明時節雨紛紛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

賞析: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怎麼辦呢?

須得尋求乙個解決的途徑。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找個小酒店才好呢?

事情很明白:尋到乙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溼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的路呢?詩人在第三句裡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覆,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裡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

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絡,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

詩裡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家,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不管」了。

他把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乙個詩的境界,他可並不負責導遊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了一處遠比詩篇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場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拿這首《清明》絕句來說,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8樓:祖印枝譚寅

「清明時節雨紛紛」出自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

一詩。《清明》全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淒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

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象,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本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公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9樓:叢素蘭鄭甲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欲斷魂」是說行人被雨打得「狼狽不堪」,欲=「想要...」,不是「想」或「想念」;斷魂=

現在的口語「魂兒都要掉了」。就古漢語而言,

斷魂不等於「死去的人」。

作者也被雨澆了。清明啊,還很冷,故想喝杯酒暖暖身子。就有了下句的「借問酒家...」

這首詩在漢語世界裡流傳極廣,從詩詞的藝術高度來說,它無特殊高明的地方,但它來得

自然,可以說是渾然天成,無雕琢痕,這才是作詩最難的地方。當然,我並不是說推敲出

來的「一字千金」不好,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前面曾用了很多其它

的字,如:「過」「掠」等字,最後,還是推敲出個「綠」,果然此綠字成了詩眼,全詩

皆活。但是,推敲是人力可為的,可詩出自然只能偶爾碰到,不是人力所能追求的

10樓:衡秀芳翦午

(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2)清明時節雨,

行人欲斷魂。

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

改者認為:既然是「清明時節雨」,自然是「紛紛」然,不說自明;行人不在路上,又在何處?故「路上」亦屬多餘。「借問」二字去掉,不影響句意;「遙指」者也不必是「牧童」,比如「村姑」

又有何妨?改得有無道理,這裡不去談它;有趣的是詩中每句都去掉了兩個字,由七言絕句變成了五言絕句,也很自然。

有趣的是,有人竟將這首詩變為一首詞。請看:

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

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

有牧童遙指,

杏花村。

相同的字,構造出不同的句子,表達出相同的意境。這不能不說是漢語句法靈活的一種表現!

更有趣的是,有人將這首詩加上一些標點符號,竟改編成了一出短劇:

(時間):清明時節

(天氣):雨紛紛

(地點):路上

(人物):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還是原詩的字,但加上了標點符號以後,就變成有時間、地點、環境、人物、動作、對話、語氣的戲劇片段了。

我也是看的網上的,不知是否是你想要的。

望採納!

11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路人遙指杏花村。這首詩主要是寫清明時節人們去祭拜祖先,表達哀思之情的詩句。

12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我國傳統節日有掃墓踏青等習俗。

13樓:匿名使用者

寫回答有獎勵檢視全部8個回答

全詩:

清明杜牧/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歷代有踏青掃墓垢風俗。

紛紛:形容多。

斷魂:神情淒迷,煩悶不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受本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釋義: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淒涼。向人詢問酒家**有,牧童遠遠地指了指杏花村。

簡析: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

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徵(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 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遊春。

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便淒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

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

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物件。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乙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

詩到這裡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清明時節雨紛紛全詩,清明時節雨紛紛,這首全詩是什麼啊?

答 清明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王孫公子等人之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斷魂是什麼意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的斷魂是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 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 惆悵失意 暗愁深恨等等。斷魂,靈魂從肉體離散,指十分苦惱 哀傷。魂 不是 三魂七魄 的靈魂。在詩歌裡,魂 指的多半是精神 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 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 ...

每年清明時節,各地的民眾和海外赤子紛紛前往黃帝陵進行祭奠敬拜

d試題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帝建造宮室 製作衣裳 還教人們挖井,發明舟車,為後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後人尊稱他為 人文始祖 a b c也是屬於黃帝的史實,但只有d才是具有概括性,故選d項。點評 本題難度較低,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孫中山曾說 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