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鄰近中國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也曾引入了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科舉始於605年時的隋朝。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於開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隋煬帝在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取士,成為以後的科舉。
科舉制度發展並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到了光緒三十一年,即2023年9月2日,經袁世凱奏請,慈禧以光緒名義發布上諭明告:「著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
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自此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正式宣告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2023年才廢除,持續了1300多年。
現代社會選拔公務員的制度亦是從科舉制間接演變而來。
2樓:馬纓杜鵑
開始於隋文帝時期,結束於清朝光緒帝時期(2023年)。
3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是一種通過考試制度選拔的**。它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無論門第,「精英」等級考試直接催生了。鄰近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已經推出了這樣的系統,有才華的人。
在605時,隋朝的科舉考試開始。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以改革的等級制,下令國家年「致敬三重奏」坐「秀才」。皇帝的偉大事業中的第一年(605年)進士被錄取,並在隨後的民事。
在唐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和成型,一直延續到清朝結束。光緒9月2日,2023年,袁世凱奏請慈禧,光緒的名義發布上諭明師:「自丙午科為開頭的所有鄉鎮將嘗試和停止所有的省份歲的考試將不再」。
此後,延續了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正式譴責。在越南阮朝遲在2023年之前廢除,歷時超過2023年。從科舉制度,公務員制度也間接發展的現代社會選擇。
4樓:李拴王
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
結束語2023年。
5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從隋朝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實行
清朝光緒三十一年(2023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
2023年9月2日,清**廢除科舉制度。
6樓:匿名使用者
在隋文帝時期,清朝光緒年間(2023年)年底開始。
科舉制度創立於哪個朝代完善於哪個朝代
7樓:康康楹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的一種基本制度.它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時1300餘年,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魏晉以來,**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
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和地方擔任**.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2023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歷史發展與演變
▲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據史載,開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
開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四月,詔令文武**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大業五年(609年)正月,又詔令諸郡以「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膂力驕壯,超絕等倫」「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禦」等4科舉人.
這些雖都是臨時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舉人的特徵,以具科舉制的雛形.大業年間,隋煬帝還曾設定明經,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去士,這標誌著科舉制已經誕生了.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
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時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乙個是生徒,乙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
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
墨義是對**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
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巨集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
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讚.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於鄉貢,由兵部主考.
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公升」.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到了明清就變味
8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望採納
9樓:life半圓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o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國內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隋唐科舉制度與明朝科舉制度有什麼不同
1 考試內容不一樣 隋煬帝時期開始設定進士科科舉制誕生,當時的進士科考的主要是考生對時政的匱乏。到唐朝唐玄宗時期進士科主要考的是詩賦,因此唐朝詩歌繁榮 而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採用的是 八股文 從四書五經中命題,題材 思想僵化 2 選才的標準不一樣。隋唐時期主要是以才選官,如 對時政有見解和擅長詩詞歌賦的...
初一歷史 科舉制度的影響有哪些,科舉制度有何歷史影響
一般強調的科舉影響主要集中在對明清兩朝的八股文批判上 認為是束縛思想 阻礙近代科技的發展和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的舊式工具。百科上比這裡複製貼上的要豐富的多。說點可能沒有的。科舉制上承魏晉六朝九品中正制,開創世界文官考試的先河,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美國彭德爾頓法要到1883年才正式出台,某...
唐朝科舉制度的歷史作用剪短些唐朝科舉制度是怎樣的
唐朝實行科舉制度,滿足了封建君主 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權 鞏固封建統治的效果.第一,官吏選用大權由 朝廷來行使,這就加強了全國政權的統一和集中。第二,選官有統一標準,全國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適應這些標準,這就加強了思想的統一 第三,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 平民開啟了門路,刺激 網羅了一批中下層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