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因素與幼兒攻擊行為產生的原因是同問題

2021-03-21 16:40:53 字數 5271 閱讀 7273

1樓:正保醫學教育網

是同乙個問題,只是表述方式不一樣而已。影響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家庭因素

①家庭教養方式和家庭氛圍

現在有限多家長對孩子採取溺愛教養的態度,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嬌寵、放縱、遷就孩子,從而導致孩子任性、蠻橫、不講道理和以自我為中心,在與同伴交往中,如果願望得不到滿足,就不分場合與時間採用攻擊手段來發洩不滿;還有一部分家長採用恐嚇、打罵的教養方式,結果造成孩子模仿;還有的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吃虧,教孩子打人和欺負別人,久而久之,幼兒就形成了攻擊的習慣。

家庭的情感氛圍也影響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的家庭父母關係緊張、衝突不斷或者父母離異等,這種不良的親子關係和婚姻上的衝突往往使兒童帶有情緒障礙和大量行為問題,包括攻擊性行為。此時家庭成為兒童學習攻擊性行為的課堂,兒童在此環境下可以通過模仿等對同伴進行攻擊,由此導致同伴的排斥甚至學習上的失敗,最終歸屬於不良群體,使其攻擊性行為得到維持和強化。

②不良榜樣的模仿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通過實驗證明,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觀察習得的結果,由於幼兒模仿性強,是非辨別能力差,因此,很容易模仿其周圍人的攻擊性行為,家長慣用暴力懲罰的方式教育幼兒並且容許幼兒表現攻擊性衝動,幼兒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幼兒,表現出攻擊性行為。常靠體罰來約束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家長,幼兒在家庭以外往往是強侵犯性的。所以家長對幼兒的體罰也會對幼兒起到一種示範作用,往往會增加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③家庭成員的不良關係模式

美國心理學家帕特森觀察了高攻擊幼兒的家庭中父母與幼兒的想到作用模式,發現這些幼兒在家庭和學校都愛打鬥、不服管教。然後把這些家庭和具有相似規模、經濟地位和學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的家庭進行比較,發現這些問題幼兒的家庭很相似——他們的家庭成員之間很少表達感情,常常爭吵不休。這種家庭環境被稱為高壓式的家庭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形式主要表現為攻韋與**擊。一般來說,當幼兒外於這樣乙個矛盾衝突疊起、冷漠無情、失去安全感的家庭中,不良的情感氣氛會使幼兒產生莫名其妙的苦惱和憤怒懷疑,常常會因失去控制而借人或物發洩出來,引發衝突和攻擊性行為。

2、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影響神經系統對暴力線索的繁感性,兒童遺傳了某種先天性的攻擊性行為的基因傾向,這種傾向會在後天環境中,一定刺激作用下得到表現或強化,從而出現攻擊行為,神經型別的差異帶來了幼兒氣質上的不同,難帶型的幼兒在日後生活中更容易對他人採取攻擊性行為的方法。

攻擊行為有其生理遺傳原因,小腦成熟延遲,傳遞快感的神經道路發育受阻,因而難於感受和體驗愉快與安全,這可能是攻擊行為發生的因素,另外,攻擊行為還與人體內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沁過多有關。也可發現攻擊性傾向甚至攻擊性行為,這些可能存在著某些微小基因缺陷,血清素(5-羥色胺)的不足或缺乏,以及男性荷爾蒙的水平偏高及額葉受損等也會導致暴力與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過有的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吃虧,教孩子打人和欺負別人,久而久之,幼兒就形成了攻擊的習慣。

3、幼兒園教育

某些幼兒在幼兒園中與老師感情交流較少,特別是過集體生活時間短的幼兒,希望老師多關心自己,但因幼兒多老師照顧不周,致使他們產生了受冷落或被孤立的心理。於是便希望通過極端行為來引起老師和同伴的注意。此外,老師的不公平待遇也會導致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生。

如見習過程中我發現幼兒教師主觀上很難對幼兒的錯誤行為一視同仁,這種不公平待遇易混淆幼兒的是非觀念,使其不能對自身的行為有準確定位。

4、同伴關係

同伴交往網路的狹窄,隨著幼兒年齡的增加,同伴間的影響漸漸增強,有時候甚至超過家長和教師的作用。被同伴拒絕參與活動將增加學齡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問題的發生,由於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絕,與同伴交往機會受限,他們控制自身行為的能力和協調人際關係的技能得不到鍛鍊。同時,由於被拒絕的幼兒往往認為別人都是懷有敵意的,因此會更加頻繁地使用攻擊手段。

5、幼兒的生理特徵

①幼兒心智不健全

有些幼兒打人完全是因為內心的控制慾強,他們都是想控制別人,管住別人,並以此為樂,一旦願望得不到滿足便動手打人。另外,當幼兒打人後就會有人出面干涉、批評、雖然幼兒當時承認了錯誤但心中卻留下這樣的印象:只要我打人馬上會引起他人的注意;還有些幼兒看到被打的人哭泣害怕,便以為自己力量強大,錯誤地產生自恃心理,致使攻擊性行為得到鞏固強行。

②情緒、行為出問題

一般來說,有情緒問題和行為障礙的幼兒易產生攻擊性行為。如:多動症幼兒因衝動、自控能力差,當情緒稍激動,就頭腦發熱,與人發生爭吵或動手打人。

③大腦兩半球均衡性發展與協同功能的影響

行為是大腦認識的直接結果,而大腦的功能又是認識活動的物質基礎。攻擊行為,作為人類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很可能是在大腦兩半球處在非均衡和變異狀態下的大腦所產生的行為,張倩等關於攻擊行為兒童大腦兩半球的認知活動特點的研究表明,攻擊行為兒童與正常兒童比較,大腦兩半球均衡性發展較低,顯示左半球抗干擾能力較差,右半球完成認識能力較弱,這是兒童攻擊行為的某些神經作用。再者,體質因素在兒童攻擊性行為中有較明顯的表現。

如男孩的攻擊性行為比女孩發生得多而強,體格壯的幼兒比體格弱的幼兒的攻擊性行為變發生得多而強。另外,性激素也影響著男女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和表現。一般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強的攻擊性。

男性在憤怒時發生攻擊性行為的傾向性高於女性,女性則更多易用語言表達其情感而男性則多用行為為表現。男孩不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體侵犯,還有更多的言語侵犯。

影響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因素有哪些?

2樓:最愛彩虹糖

一、家庭的影響

1、父母的教養方式;

2、家庭氛圍。

二、幼兒園的影響

1、教師的影響;

2、同伴的影響;

3、幼兒園的物質條件方面。

三、幼兒自身的因素

四、大眾傳媒的影響

五、生物因素

擴充套件資料幼兒自身的因素

在以前的研究中忽視了認知對幼兒攻擊行為的影響,近十年的研究表明,認知在幼兒的攻擊行為中起著重要的中介和調節作用,幼兒對傷害情境中他人意圖的知覺和歸因決定著幼兒是否發動實施攻擊行為。

在面對乙個意圖不明的消極結果時,攻擊性幼兒容易把它歸因為同伴出於敵意造成的,於是便對同伴實施侵略,非攻擊性幼兒在面對這樣乙個情境時,往往歸因於同伴無意造成的,也就不會產生攻擊行為,攻擊性的幼兒在對事件線索的利用上存在著一種偏見,即使對無意的行為也往往歸因為有意的,攻擊性的幼兒存在著認知上的偏見。

幼兒的攻擊行為與幼兒所處的年齡階段有關,幼兒的自我意識增強,有強烈的表現慾望,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他們容易發動侵犯行為,另外,在心理發展水平上,幼兒正處於「自我中心階段」,他們不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為了得到某種東西去攻擊別人,但不能考慮到別人為此遭受到的痛苦。

3樓:臍橙熟透了

一、家庭的影響

1、父母的教養方式;

2、家庭氛圍。

二、幼兒園的影響

1、教師的影響;

2、同伴的影響;

3、幼兒園的物質條件方面。

三、幼兒自身的因素

四、大眾傳媒的影響

五、生物因素

矯治一、為幼兒提供乙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二、教師要關心每乙個孩子,為幼兒創設溫暖的集體;

三、對孩子的攻擊行為要恰當的進行懲罰;

四、鼓勵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

五、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

六、為幼兒提供解決衝突的榜樣;

七、提高幼兒的社交技能和自我控制力;

八、指導幼兒正確看電視。

4樓:哊點壞

(1)家庭的影響。

父母教養方式與家庭情感

氛圍是家庭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產生影響的兩個主 要途徑。

(2)**的影響。

電影、電視、網路、電子遊戲等各種**中大量的暴力資訊,誘發並助長著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攻擊行為又稱侵犯行為,是一種有意的直接或間接傷害他人或他物的行為。幼兒的攻擊行為不利於形成良好的同伴關係,會造成社會交往困難,從而阻礙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攻擊行為從目的來看可以分為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敵意性攻擊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傷害對方,比如乙個小男孩打乙個小女孩,看到對方哭了還要去嘲笑她,這可以看作是一種敵意性攻擊。工具性攻擊是為了達到其他目的而去傷害別人,比如乙個小男孩打乙個小女孩是為了奪走她的玩具。

攻擊行為從方式來看可以分為身體動作攻擊和語言攻擊,身體動作攻擊主要是指借助身體動作表現的攻擊性行為,如打,推,搶,踢,掐,咬等。言語攻擊主要是指借助言語表達,表現的攻擊性行為,如言語威脅,辱罵,嘲笑,誹謗,說閒話壞話等。

6樓:匿名使用者

兒童早期的攻擊性行為具有常見性和典型性。目前,只有少量的中外專家和學者關注兒童早期的攻擊性行為,從幼兒園教育和社會教育提出了些許合理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方法。並且,以往的研究表明,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在幼兒階段最為顯著,但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會逐漸下降,而當其進入青春期時,攻擊性行為又會呈現增長狀態,並逐步導致其產生***的暴力和違法行為。

很明顯,如果兒童早期的攻擊性得不到及時的矯正,其幼年的高頻攻擊性行為會演變為惡劣的社會犯罪行為。然而,以往罕有關於兒童早期的攻擊性行為和家庭教育關係的研究。

兒童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

7樓:常駐本吧總執事

(一)對於自身方面的因素

性格是具有一定的先天性,從生物學的方面來說,是幼兒與生俱來的能力,是幼兒的生理特徵。有的幼兒出生開始就是容易急躁,這樣的幼兒長大遇事稍有不順就容易大發雷霆,也就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

自我勝任感和重要感

(二)外界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就包括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庭成員的自身性格,家庭教養方式。根據有關研究表明,在家庭關係融洽,家庭氛圍溫暖和諧中成長的幼兒,較家庭關係緊張中成長的幼兒對待他人的態度更加的友好,幼兒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身心受到潛移默化,也會渴望家庭之外與他人的友好和諧相處;其次是家庭主要成員的性格,多指父母的性格。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許多行為,處事方式都是在幼兒眼裡作為學習模仿的物件;目前主要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

溺愛、放任、**、慈嚴結合,根據有關研究其中溺愛、放任和**都會強化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只有慈嚴結合的家庭教養方式才最有利於幼兒的健康成長。

2.動畫片

班杜拉曾提出:人類的許多行為都是對他人的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模仿。幼兒的認知水平有限,對於行為的好壞無法準確的甄別,認為動畫片中的英雄,為拯救地球,懲強除惡用攻擊性行為的方式是正確的。

盲目的模仿自己的「英雄」養成用攻擊性行為來解決問題的習慣,如果不加以制止必然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嚴重影響幼兒的健康成長。動畫片的人物都是理性化的,無論是用**攻擊,火燒水淹還在高空墜地都是完好無損。**能夠知道這是假的,但是幼兒會認為是真的無法完全將虛幻與現實區分開,以至於降低了對於攻擊性行為危害的感知。

什麼是幼兒攻擊性行為,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第一,攻擊性行為比較頻繁。幼兒期的孩子喜歡和同伴交往,但是又缺乏必要的社會交往經驗,所以表現出為搶玩具或其他物品而出現攻擊性行為。第二,更多的是依靠身體多,而不是語言 所以說身體多餘言語。那小的時候我們可能看別人有玩具,伸手就它搶過來,搶不過我就打你,慢慢長大了,當把你玩具搶過來的時候,哼,大笨蛋,...

影響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因素有哪些簡述影響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一 家庭的影響 1 父母的教養方式 2 家庭氛圍。二 幼兒園的影響 1 教師的影響 2 同伴的影響 3 幼兒園的物質條件方面。三 幼兒自身的因素 四 大眾傳媒的影響 五 生物因素 擴充套件資料幼兒自身的因素 在以前的研究中忽視了認知對幼兒攻擊行為的影響,近十年的研究表明,認知在幼兒的攻擊行為中起著重...

婚前性行為對青年女性的心理影響有哪些

惲天心 婚前性行為對女孩的危害 婚前性行為使男女雙方在性慾和其他方面都獲得了一定滿足,但人在情中不知迷,樂極生悲,禍起於喜。從近年來全國部分地區對未婚 者的調查結果來看,婚前性行為給當事者,特別是直接給女方所帶來的不良後果是毋庸置疑的。1.給女方心理帶來極大壓力 婚前性行為的發生,有時是女方主動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