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三個「來得」,表達了作者情感。也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順暢的氣勢,又有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
2.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
運用排比,用「慢」「潤」「淡」表現江南的平淡細膩之味;作者借用南國之秋的淡而無味,來襯托北國之秋的深味。表達作者對北國深深的眷戀之情。
3.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前後都用排比的寫法,從不同方面說南方之秋無欣賞之處,反襯北國之秋的美好;表達作者的北國秋天的喜愛之情。
4.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片語的排比,乙個短語是一幅畫面,展現生動美景,是「故都的秋」的意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表達作者對北國的神往之情。
5.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
三個「覺得」組成排比,隱隱地透出作者悲涼的感覺和心境。
6.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近乎口語的排比句,好像是作者津津樂道的樣子就在眼前,充分表達作者對北秋的讚美之情。
7.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
用排比,從多個角度對「南方之秋」與「北方之秋」進行對比描寫。表現了南方之秋秋味的平淡、稀薄、柔軟、範圍狹小;北國之秋秋味的濃烈、厚實、剛強、範圍的廣大。
8.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於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說理性的排比語句,以具體事物來說明,生動形象,饒有趣味。
2樓:匿名使用者
《故都的秋》裡的秋天是以「清」「靜」「悲涼」為題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國的秋景的濃色與厚味來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淺味形成對比。全文1600多字,運用了40多個秋字來描寫秋景非但沒使文章枯燥無味反而使文章更加生動,可見郁達夫的寫作手法已經出神入化了,本文堪稱佳作。
一、誦讀提示
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由於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並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懷部分時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懷。要注意課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籠罩全文,更要認真領會,循此線索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二、 整體感知
1.本文題旨
「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沉。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讚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並流露出憂鬱、孤獨的心境。
在把握本文主旨時,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時代性。社會風雲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裡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一些苦澀。
2.本文結構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嚮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採用並列結構,根據「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共有五種景況,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閒人、勝日秋果;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讚頌自然之秋,讚頌北國之秋。
首尾照應,回環往復;中部充分,酣暢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點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致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乙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
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鬱而優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乙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
「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絡又無必然聯絡(因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清」「靜」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於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總之,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內心感受為主,寫景並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占有很多篇幅。
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於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
三 鑑賞要點
1.對比
開篇提到「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結尾提到「南國之秋,當然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並作了適當的,以此與北國之秋作對比。對比的目的非常明確,即抑彼揚此,北國之秋勝於南國,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表達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熱愛。這種感受既來自空間的對比(南北兩地),也來自時間的積累(「已將近十餘年了」)。
2.描寫
本文直接描寫景物的語句不多,但都是極其精彩的,而且飽含作者的深情。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這裡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非常細緻,如「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動作,如「細數」「靜對」,透露出悠閒、愜意。總起來說,表現了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這裡寫了視覺形象、觸覺形象。花鋪滿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寫觸覺感受。寫觸覺,更給讀者以逼真的感受。
這裡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捲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這裡的寫景不拖泥帶水,一句一景,寫出了北國清秋之雨忽來忽去的情景。雲的景象、雨的陣勢,寫得活靈活現,說明作者觀景非常細緻,也表明作者在談到尋常百姓生活時心情非常愉快。
3.人物
這裡寫的不是上流社會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閒人」。為什麼讓他們作為故都人的代表?想必他們的形象更有地方特點,而且作者覺得與他們更親近,表現出作者的平民意識,似乎也能覺察出作者很想像「都市閒人」那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4.文化氛圍
關於《故都的秋》的問題 10
3樓:匿名使用者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通過獨特的表現
4樓:橘林的
寫作背景
從2023年9月到202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作。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他從202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這段時間裡,過的是一種閒散安逸的生活,並花了許多時間到處遊山玩水,寫下許多的遊記散文。2023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了本文。
作者在對北平秋的描繪中,寄寓了眷戀故都自然風物和對美的執著追求,流露出一種沉靜、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意;「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
文章疏導
1.本文題旨
「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沉。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讚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並流露出憂鬱、孤獨的心境。
在把握本文主旨時,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時代性。社會風雲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裡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一些苦澀。
2.本文結構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嚮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採用並列結構,根據「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共有五種景況,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閒人、勝日秋果;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讚頌自然之秋,讚頌北國之秋。
首尾照應,回環往復;中部充分,酣暢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點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致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乙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
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鬱而優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乙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
「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絡又無必然聯絡(因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清」「靜」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於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總之,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內心感受為主,寫景並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占有很多篇幅。
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於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
本文是現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由於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蘊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先作些作者情況和背景介紹,並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懷時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懷。要注意課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籠罩全篇,更要認真領會,循此線索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白鷺這篇文章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1 白鷺美,美在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美在它像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裡的詩。或者概括來說來說美在於它恰倒好處的外形,美在於它樸素平凡的內在。2 沒見有標 的句子呢?3 收穫是領悟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一切都有...
神鳥這篇文章表達了人們怎樣的心願
文章表達了人們要知道處理事情要經過仔細調查,弄清事情的真相,否則會傷害無辜,傷害忠良。在一顆萬年古松上住著乙隻神鳥。一天,一戶窮人家靠去捕捉鳥類動物 來維持一家生計。有一天,他們捕捉了乙隻神鳥,神鳥見他們穿的衣服破爛不堪,就問 你們為什麼要捉我?大家看到神鳥會說話,非常吃驚地問 我們只是捕捉鳥類來維...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麼,什麼是文章的主旨?
如何評價現在的文章?主旨bai 如果你執著追求,美好du的事物總有一 zhi天會到dao來。主人公最後得到了回工作答,asked me to broadcast an imaginary game,工作是去廣播乙個想象的比賽。他的感悟是做事情不要怕挫折,要勇往直前,總有一天理想會實現。如果沒有先前的...